李英梅,張 喆,史超煥
(南陽市中心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乳腺癌目前是我國發病率僅次于宮頸癌的一種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疾病,近幾年隨著生活壓力增大,生活方式變化,各地區乳腺癌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有超過宮頸癌的傾向,在部分大城市,乳腺癌發病率已超過宮頸癌[1-2]。乳腺癌根治術現階段仍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療方式,但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此外,手術本身及陌生的手術環境能為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生理及心理波動均能影響麻醉及手術效果,可進一步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手術效果[3]。因此,針對乳腺癌手術患者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責任制護理是一種以團隊協作為主,明確劃分責任,對患者展開有目的、有計劃的健康管理的一種護理模式[4]。該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在乳腺癌患者中缺乏相關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將手術室責任制護理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旨在探究對患者應激反應、并發癥、手術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擇期乳腺癌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不同護理方案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9~62歲,平均(45.73±8.06)歲;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病程1~4年,平均(2.73±0.68)年。觀察組年齡30~61歲,平均(45.71±7.65)歲;病理分期:Ⅰ期10例、Ⅱ期25例、Ⅲ期15例;病程1~5年,平均(3.91±0.80)年。納入標準:(1)經乳腺鉬靶、乳腺超聲、組織活檢等確診為乳腺癌;(2)均簽署知情同意書;(3)無手術禁忌證;(4)有手術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1)腫瘤已轉移至其他部位;(2)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3)伴有嚴重精神疾病,存在智力障礙;(4)既往有乳腺手術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常規手術室護理。術前1 d手術室護士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講解手術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實施術前準備,安撫其焦慮、緊張心理狀態。手術當天護士與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密切配合,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遵從手術醫生指導,確保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將患者送至麻醉蘇醒室后,與復蘇室護士認真仔細交接患者基本信息,然后簽字確認。
1.2.2觀察組 觀察組手術室責任制護理。(1)組建責任制護理小組,成員包括手術室護士長、參與手術的其他護士。以手術室護士長為組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手術護理質量監督,協調工作內容及手術室管理。干預前組長對全部組員進行為期5 d的課題培訓,內容包括乳腺癌手術流程、護理內容、安全控制、服務質量提升等,全員通過筆試理論考核和臨床實踐考核后方可入組開展護理工作。(2)患者入院后,為每一位患者分配一名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負責患者圍手術期的各項護理事宜,手術結束后依據患者評價、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指標評估責任護士的護理質量,護理質量較高的護士可適當增加績效獎勵。(3)術前訪視。術前1 d上午,責任護士在活動室為患者及家屬進行術前宣教,通過PPT、視頻等形式展示乳腺癌手術過程,告知其手術全程患者需配合的內容及術前準備事宜,此外,邀請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到場與患者相互認識,講解手術方法,進行術前麻醉評估及相關宣教。鼓勵患者積極表達內心疑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患者解答問題。宣教結束后,責任護士帶領患者及家屬參觀手術室,講解各種儀器設備的作用,模擬手術當天患者的體位擺放方法。下午責任護士帶領患者至安靜舒適的病房內進行身心放松活動。在輕松愉悅的音樂環境氛圍中,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鍛煉、冥想、肌肉按摩等活動,時間約40 min。晚上責任護士按照手術要求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準備,包括禁食禁飲、備皮、注意休息等,同時責任護士勸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放松情緒配合手術,告知其負性情緒對手術效果有不良影響。教導患者情緒緊張時可找護士傾訴或自主深呼吸緩解心理壓力。(4)手術當天。責任護士至病房接患者進入手術室,以鼓勵、安撫性語言減少患者緊張情緒,告知患者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性,不必過度擔憂。核查患者信息無誤后帶領患者進入手術室仰臥于手術床上,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醫生完成麻醉工作,然后為患者擺放舒適體位,在受壓部位放置硅膠壓力墊,切除乳房患者可在腋下位置放入小枕,并在手臂位置放置軟墊。在手術床上放置保溫毯,同時在床尾位置放置熱風扇,術中患者體溫降低后及時打開,確保患者術中體溫保持37℃左右。術中所用液體加溫裝置保溫。手術結束后責任護士采用40℃左右的生理鹽水擦拭患者傷口周圍皮膚血漬,以棉墊、胸帶加壓進行傷口包扎。仔細檢查各種引流管道有無彎曲、堵塞等情況,貼好管道標簽。為患者包好棉被,注意保暖。手術室工作結束后將患者送入麻醉復蘇室,詳細告知復蘇護士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手術情況等,做好口頭交接的同時進行書面簽字確認。2組均護理至患者手術結束。
1.2.3觀察指標
1.2.3.12組術后應激反應比較 術后6、12 h檢測2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2組患者相同時間點均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術后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
1.2.3.22組手術情況比較 記錄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麻醉蘇醒時間、手術時間。
1.2.3.3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統計2組患者術后嘔吐、頭暈、局部血腫、皮下淤血等并發癥發生率。
1.2.3.42組手術室護理質量比較 術后由護士長參考手術室護理質量考核標準評估2組的手術室護理質量,包括手術室護理管理(0~10分)、護理質量(0~40分)、護理安全(0~40分)、護理服務(0~10分)4項,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手術室護理質量越高。

2.12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 觀察組術后6 h、術后12 h心率、收縮壓、舒張壓、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
2.22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麻醉蘇醒時間、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3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42組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手術室護理管理、護理質量、護理安全、護理服務評分、手術室護理質量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比較分)
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安全的疾病,早期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有利于遏制病情發展,雖有一定治療作用,但手術難度大、創傷大,切除乳房后對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極大影響[6-7],因此需給予乳腺癌手術患者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責任制護理是近幾年我國臨床護理的研究熱點,是指由責任護士和輔助護士按照護理程序對患者實施全面、系統、連續的整體護理服務,要求充分以患者為中心,由責任護士24 h負責,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8-10]。目前,該護理模式在婦產科、腎臟內科均有所應用。吳窮[11]以責任制助產護理干預初產婦,結果發現對提升產婦分娩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有積極意義。朱玉輝等[12]報道顯示,責任制護理能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能力,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而手術室護理與常規疾病護理有所區別,責任制在手術室護理中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具有研究價值。本研究結果指出,觀察組患者經過手術室責任制護理后,其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麻醉蘇醒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的血壓、心率、疼痛等生理應激反應明細輕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手術室責任制護理對乳腺癌手術患者的手術效果和安全性有重要影響。本研究的手術室責任制護理是以護士長為第一責任人把控整體護理質量,同時以專業的手術室護士為責任護士,一對一全程負責患者的術前訪視至術中護理乃至術后交接,清晰的責任劃分能促使護理工作更加具有條理性和高效性[13]。術前訪視時護理人員完善的術前宣教和手術室參觀活動能增強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減少其因知識缺乏導致的擔憂和焦慮情緒。并且護理人員還為患者安排身心放松活動,以語言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對改善患者負性心理能發揮重要作用,患者負性情緒緩解后有利于降低術中及術后的生理應激反應,能提高手術安全性。此外,每個患者的責任護士術前能盡職盡責的指導患者完成術前準備,也能降低手術風險,促使手術更加順利進行。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表明,術后并發癥與患者術后的生理應激反應密切相關,心率、血壓越穩定,疼痛刺激越小,患者術后并發癥越少[14-15]。本研究責任制護理中,責任護士術中對患者的體溫監管和壓瘡管理尤為重視,術中發生低體溫能增加切口感染概率,影響患者心血管功能,可導致預后效果不佳,而采取保溫毯、熱風機、液體加溫裝置的三重保溫護理能維持患者體溫保持在37℃,避免發生低體溫。干預結束后護士長對2組的手術室護理質量進行全面評估,結果發現,觀察組的護理質量更高,證實手術室責任制護理能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分析原因認為,一對一的責任制護理能直接追責到具體個人,并且設立的績效獎懲機制能進一步激發護士的責任。另外,明確的責任劃分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全面的了解患者,促使護理服務更加滿足患者需求,從而實現護理質量提升。
綜上所述,手術室責任制護理能提升乳腺癌手術患者的手術安全性,改善其預后效果,同時對強化手術室護理質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