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濤,張志永,陳 沖,孫洪偉,李英武,趙玉靜*
(1.淄博市臨淄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山東淄博 255400;2.淄博同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淄博 255000)
西紅柿(Solanum lycopersicum)又名番茄、洋柿子,既能作為蔬菜烹飪,又能像水果一樣生吃,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之一。西紅柿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番茄紅素、胡蘿卜素、葉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健胃消食、清熱解毒、降脂降壓、護心保肝、美白祛斑等功效[1-3]。適量食用西紅柿可以均衡飲食,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
臨淄西紅柿是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市級區域公用品牌,皇城鎮南臥石村是“中國西紅柿第一村”,全區西紅柿種植主要集中在皇城鎮、齊都鎮、齊陵街道,涉及102 個村,約1.6 萬個大棚,播種面積2 530.8 萬m2,產量24.4 萬t,產值達到5.1 億元,占臨淄區蔬菜產值的22.4%,輻射帶動就業1.1 萬人。為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提檔升級,打造全國“口感西紅柿之都”,本文分析了全區西紅柿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臨淄區先后實施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皇城鎮國家產業強鎮、國家級蔬菜產業集群、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平臺、倉儲保鮮等農業發展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 億元。其中,國家級蔬菜產業集群項目實施3 年來,通過淄博新潤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0 個建設主體,實施工廠化育苗基地建設、繁育基地提升改造等10 個項目500 個大棚,完成投資9 067 萬元,實現了西紅柿產業“輕簡化”栽培技術提升,每年每667 m2人工投入減少20 人次左右,節省勞動力支出800元左右,產量增加500 kg 左右,收入增加1 200 元左右,顯著提升了臨淄區西紅柿生產的現代化水平。
依托國家大宗蔬菜體系,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聯系國際、國內設施蔬菜種子研發公司,引進推廣了一批適合臨淄區種植的特色蔬菜新品種,實現了引進一代、篩選一代、示范一代、推廣一代的梯次發展模式。目前,臨淄區主要有粉色大果西紅柿、小果西紅柿(櫻桃西紅柿)和部分中型果草莓西紅柿三大類,大果西紅柿種植面積占全區番茄種植面積的90%,優良品種率達到95%以上。其中,2022 年新引進的中型果‘京采8 號’等品種因為口感好受到市場的青睞[4-5]。
近年來,臨淄區不斷建立健全監督、監測機制,蔬菜生產組織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區已建成工廠化育苗基地9 處,西紅柿年育苗5 000 萬株。依托山東思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國內首家“農保姆”設施蔬菜標準化服務管理系統,實現了西紅柿產業數據化管理和精準化服務,推廣的“7F 精細化管理”(7,即標準化的設施、土壤、種苗、栽培、環境、肥水、植保管理7 個關鍵環節;“F”是英文“Fine”的縮寫,精細化)技術標準規程。全區蔬菜日上市量1 200 t,其中西紅柿產量由350 t提高到420 t,占蔬菜日產量30%以上。
近年來,全區積極推廣水肥一體、自動放風、自動噴藥、基質栽培等10 多項新技術,完成5 個示范基地,5 000 余個設施大棚的信息數據入庫工作,基本實現全區西紅柿產業的數字化。大力倡導西紅柿種植“雙減一增”,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下降6.9%,農藥使用量下降10.1%。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新技術、新材料,2022 年推廣的雄蜂授粉、分光生態聚能膜及土壤微生物改良等新技術大大推動了臨淄區生態農業發展。其中,分光生態聚能膜新材料優勢突出,減少病毒病發生,同時西紅柿每667 m2增產15%以上。同時,強化了對西紅柿樣品的檢測力度,推廣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每年采樣1 200 個批次以上,合格率為100%,確保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目前,全區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58 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9.2%,基本實現全覆蓋。臨淄區積極引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企業、種植大戶互結對子,依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在皇城鎮、敬仲鎮、齊陵街道等7 個鎮105 個村完成投資6 300 萬元,新建西紅柿大棚138 個。按照主流大棚(130 m×18 m)建設成本計算,每個棚需26 萬元,年度種植成本約13 萬元,年純收益約12 萬,在帶動農民就業的同時為村集體經濟創造了收入。目前,臨淄區年內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50 萬元以上的村超過100 個。
臨淄區至今沒有集中性的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形式主要是種植戶、購銷大戶自發形成的小散地,分散在主要種植區田間地頭,缺乏及時全面的供求信息和流通信息服務。如西紅柿的年平均收購價格為3.6 元/kg,經銷商運輸到壽光、青州等地后約為5 元/kg,精細包裝后價格差距更大,臨淄區農民只能被動接受價格,在市場競爭中沒有話語權,總體效益不穩定。
臨淄區西紅柿產業化經營方面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本地特色,形成規模的番茄生產基地發展不足,有待加快發展;二是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對接不暢,“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夠完善,產業化經營總體水平較低。
“棚老化”問題突出,目前臨淄區設施大棚中15 年以上的棚占20%,10~15 年的棚占40%。“人老”問題嚴重,全區從事蔬菜種植的人員約2.1 萬人,50~60 歲以上人員占90%。同時“設備老”問題也擺在了產業發展的面前。自動化、智能化的大棚占全區總大棚數的10%左右。“三老”問題突出,造成臨淄西紅柿產業勞動力成本高、土地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至今臨淄區沒有影響力大的西紅柿品牌,品牌運作沒有形成規模,始終沒有發揮出其獨特效應,造成了當前西紅柿優質不優價、差價拉不開、效益不夠高的尷尬困境,成為壽光西紅柿品牌的附屬品。另一方面,臨淄區有西紅柿品種50 個,但缺少主導品種,農民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認知來選種,生產的番茄果品在外形、口感、質量及收購價格上相差很大,從而影響了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以設施蔬菜產業振興三年攻堅行動為總抓手,發揮產業發展優勢,逐步形成“平臺公司+工商資本+村黨組織+合作社+小農戶”的設施西紅柿產業融合運營新模式,打造高標準蔬菜示范園區,逐步提升標準化、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水平,引領老舊園區改造提升,建設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無立柱日光溫室,爭取3 年內將棚齡15 年以上的老棚全部改造完畢,基本形成鏈條完整、結構合理、布局優化、特色鮮明、合作共贏的蔬菜產業鏈條[6-7]。
以區農業發展公司為龍頭,整合各鎮街現有的西紅柿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種子種苗企業、農資銷售企業,在高標準西紅柿示范園區內采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種苗培育、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檢測、統一品牌運作、統一策劃營銷”的“六統一”生產新模式,逐步輻射帶動全區蔬菜園區,促進蔬菜供銷網絡化發展,實現蔬菜產業提質增效。
針對全區產地市場不便于管理、咨詢不暢通、交通有隱患等問題,依托現有稍具規模的批發市場,建設以銷售西紅柿為主的特色蔬菜市場,建設規范的交易平臺、電子化的信息設備等[8-10]。通過建設規范化市場,減少本地菜農到外地銷售蔬菜,吸引外地菜農到臨淄銷售蔬菜,從而增加當地運銷戶收入,壯大臨淄蔬菜購銷隊伍[11-12]。
加強西紅柿品牌策劃運營,加快品種更新換代,積極引進推廣一批適合臨淄區種植的口感西紅柿系列品種,爭取把臨淄打造為高品質西紅柿種植基地、高品質西紅柿銷售集散地,成為“口感西紅柿之都”,在蔬菜品質上提效益[13-14]。
針對臨淄區農業技術管理人才短缺現狀,改變原有培訓模式,拓展農業培訓覆蓋面,依托農民田間學校,優選吸收能力強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頭人、銷售精英、種植能手等為學員,集中開展契合現代科技、現代銷售理念、農業管理課程培訓。同時按照“種植面積較大、種植戶較年輕、有培訓需求”的原則,對參訓農民開展指導培訓,擴大蔬菜產業青年人才儲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