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王軍,王 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本質要求,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確立了指導原則和模式范本。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指導原則和模式范本,便具有規定性和制度性特征[2],體育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理論體系,從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報告還指出,要“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強建設體育強國”,中國式現代化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體系建構原則和實踐路徑。部分學者從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歷史維度[3]、要素內涵式發展[4]、基本特征[5]和文化邏輯[6]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基于此,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以“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為研究對象,深挖其內涵特征、體系架構、踐行原則和推進路徑,為實現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從詞性角度看,現代化主要有三種用法[7]:作為形容詞,“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指已經實現了現代化[8];作為動詞,是指從傳統、落后狀態向先進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則指體育向現代化體育強國轉變的過程;作為名詞,意指已經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狀態,“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意指體育達到鮮明的現代化特征的狀態目標。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理想目標和未來狀態[4],是人民共建共享、創造競技體育奇跡的現代化[6],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體育功能與價值充分彰顯的現代化[3],是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道路樣態與模式的現代化過程[5]。從實現目標的角度,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是2035 年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格局,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全方位架構系統,其基本特征包括6 方面內容。(1)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根本要義,其本質特征就是以人民為主體,具有鮮明的全民性、全過程、全方面和全周期的普惠特質。(2)滿足14 億人口體育需求為目標。基于人口規模巨大這個國情,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為目標。(3)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高質量體現在體育結構的完整性、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管理運行的有效性和內生動力的高效能等內容構建一個全新的戰略體系。(4)體育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一個多維度多業態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是體育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5)倡導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體育文化,制定和完善體育文化制度和規范,使體育精神成為全體國民的集體人格和精神風貌。(6)樹立體育促進世界和平的世界視野。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必然是國際標準和世界范圍的,要有全球視野和世界胸懷,切實加強與世界各國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全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作為體育事業的本質要求,既遵循了世界國家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特的“中國式”新型舉國體制特征,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在其實現過程中具有極為嚴密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體系特點。
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目標指向就是建設體育強國。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新時期我國體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與任務是建設體育強國,力爭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9],到205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 年建成體育強國,將體育強國的時間提前了15 年。2021 年10 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指出發展目標是到2035 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首次提出現代化體育強國概念。從概念內涵看,體育現代化是把現代化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理論知識在體育中廣泛應用,從而達到世界水平[10],是為實現體育現代化的水平和狀態理想目標能動地加速體育發展現實歷史進程[11]。由此,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目標為到2035 年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基本建成體育強國的工作體系和業務架構,初步實現體育現代化。
從方法論角度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等主觀意識形態方法論對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五位一體”對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發展成果反哺和豐富“五位一體”發展內涵。由此構建了主觀與客觀緊密結合的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怎么發展”的方法體系(見圖1)。

圖1 三個“新發展”與“五位一體”與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邏輯關系Figure 1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New Developments”and the“Five in On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Sports
(1)三個“新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指引作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邏輯上緊密相連[12],三者共同引領體育強國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使體育強國建設的歷史地位得到明確,貫徹新發展理念使體育強國建設有了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使體育強國建設有了路徑遵循。因此,新發展階段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時代坐標方位,新發展理念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發展提供行動指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必須遵循的戰略選擇。
(2)“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互動促進。黨的十八大制定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戰略[13],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的綱領和基礎。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建設是基礎。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既要反哺促進“五位一體”國家發展目標,又要反映國家“五位一體”發展成果,最終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體育也進入新的時代[14],新時代中國體育改革的“四梁八柱”主體架構[15]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四根主梁”主要指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首先表現在“四根主梁”的現代化。群眾體育現代化是以體育現代化創建為抓手,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公共體育服務智慧化轉型[16];競技體育現代化,指新型國家治理格局將為舉國體制注入新活力,競技體育治理形成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的治理新體系[17],更好融入經濟社會和人的健康發展,現代科技在競技體育領域應用更加廣泛。體育產業現代化,指促進體育產業體系優化升級,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壯大體育產業鏈,提升體育產業數字化水平,培育發展數字體育經濟[18]。學校體育現代化,指堅持立德樹人、“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實現“建立正確的健康價值觀,形成終身運動的生活方式”的新課程目的觀,實現“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的新課程功能觀[19]。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現代化是一體兩翼,體育產業現代化是重點,學校體育現代化是基礎,共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內容體系。
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發展格局,《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到2035 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指出,到2030 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充滿活力、市場規范有序、人民積極參與、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20]。政府主導動力、社會牽引動力、市場供給動力和人民需求動力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形成,數字科技對體育現代化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驅動力量[21],社會體育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更高水平全民健身體系形成,都是新發展格局該有的內容。《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還指出,到2035 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體育的制度生命力、大眾親和力、國際競爭力、經濟貢獻力、文化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充分彰顯。充分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達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新發展格局就包含了過程格局和效果格局兩部分內容,目標指向、方法體系、內在結構、理論體系全面構成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新道路的系統架構(見圖2)。

圖2 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新道路的系統架構Figure 2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New Path of Chinese Style Sports Modernizatio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2]。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精心部署下,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新進展。(1)黨對體育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對體育的引領作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政策文件相繼發布,“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穩步推進。(2)黨對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宏觀把控。截止2022 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 m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2%[23];競技體育飛速發展,運動項目結構不斷優化[24];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不斷上升,2015—2022 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率達14.65%[25]。(3)黨對體育文化的重視。體育文化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更加凸顯[26],體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27],體育法律規范體系進一步完善[28],群眾性冰雪運動蓬勃開展[29]。(4)全國體育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體育工作穩步推進[30]。“十四五”時期,我國體育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推進更需要堅持黨對體育的有力領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競技體育成績矚目,從制度上看是源于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31]。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共同努力,中國在世界競技體育發展格局中處于“第一集團”,其中舉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32]。但也應該看到,舉國體制在創造輝煌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弱勢項目成為制約競技體育實力的瓶頸[30],傳統三級訓練網管理粗放發展方式[33],國內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34],體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35]等。新型舉國體制可以充分實現國家科技、經濟、體育等各領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大幅度提升[36]。因此,新型舉國體制是對國家體育發展組織模式與管理機制的創新,可以有力推動體育重點領域競技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有利于推進科技創新賦能體育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是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的現代化,必須以建設體育強國為核心目標,體育強國發展標識中國式現代化體育道路。作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體育大國邁進體育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道路的充分體現。革命和建設時期,體育鑄就了“中華民族更生再造”的堅強內驅,凝聚了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道路起步動力;改革開放時期,體育搭臺、體育破冰、擁抱世界,體育助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道路和方向[37];進入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 年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并全面實現體育現代化,必然會更充分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道路的獨特魅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體育強國必須重視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基石作用,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根基,需要夯實其基礎。
從根本屬性看,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是體育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體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最終價值旨歸[38]。(1)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思路,貫穿于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歷程。1952 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9]。(2)“以人民為中心”成為新時代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遵循,體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40]。(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重視群眾體育發展。體育強國的基礎在群眾體育,群眾體育最終服務于人民的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創新是發展進步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39]。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需要堅持改革創新原則,勇于進行理念體制機制的大膽嘗試,為體育強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推進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以職業足球改革為首,以單項體育協會為突破口的新一輪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啟動[41]。作為全國最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經過三屆賽事的改革與創新,全運會作為我國競技體育“指揮棒”和“風向標”的地位更加凸顯[42]。改革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動力源泉,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體育事業發展,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體育事業的活力。在國際競爭局勢不斷變化中加強運行機制的創新、加強科技和訓練方法的創新,改革人才培訓體系、完善競賽制度等,不斷增強體育強國建設的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一定要堅持文化自信,中國體育精神就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弘揚中華體育精神[43]。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索契提出,我們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體育而言,就是自信的精神[4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優秀運動員“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為中華體育精神注入新的內涵[45]。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必須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體育的文化自信力量。
群眾體育是以全體人民群眾為對象,發展以強身健體、豐富業余生活、團結情感為目的的體育運動形式[46],群眾體育是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具有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程的社會價值。
(1)樹立“滿足人民需求”的發展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領體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27]。現階段,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新時代群眾體育的發展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讓人民群眾共享群眾體育發展成果。
(2)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群眾體育協同治理體系。明確政府在群眾體育發展中的“元治理”角色[47],積極穩妥地推動體育行業協會與體育行政部門脫鉤,引導社會力量積極投身群眾競技體育賽事、全民健身產業、休閑康養產業,打造“強政府、強社會”的群眾體育發展治理格局。
(3)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群眾體育的數字化轉型。首先,建設智能體育場館和設施,加強群眾體育智能化發展所需的5G 網絡、物聯網、云計算中心和智能體育設施建設[48];其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模式,以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為核心,推動各地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標準化,形成全民健身服務“一張網”;最后,開展群眾體育智能標準體系和標準化建設,建設群眾體育基礎信息數據庫。
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必須重視競技體育的支柱作用,樹立競技體育“全面、均衡、協調”發展的理念,構建新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創新競技體育發展模式,推動競技體育數字化轉型發展。
(1)樹立“全面均衡協調”的發展理念。面對2035年體育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站在國家發展戰略和民族振興的高度,深挖競技體育多元社會價值,發揮帶動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作用[49]。從以金牌為主向以人為本轉變,從運動員體育向全民體育轉變,使競技體育在對群眾體育的積極引領中發揮重要作用。
(2)構建新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會自主的協同治理新體系,推動政府管辦合一的“單輪驅動”向政府、社會、市場、個人的“四輪驅動”轉型[50],從“垂直”管理到“扁平”治理轉變,構建新型競技體育治理結構。
(3)創新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從垂直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轉變,不斷增強競技體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泉;從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粗放發展到以科技引領、機制創新、制度保障為核心的內生發展轉變;從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建立貫通“大中小學”競技人才培養輸送體系。
(4)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競技體育數字化轉型。促進“科技攻關”與運動訓練緊密結合,加快訓練場地、器材、設施智能化;實施“科技助力行動計劃”,建設“訓、科、醫、教、服”復合型的高水平科訓基地,建立開放型科技攻關創新平臺。
體育產業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2035 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時間節點,同時也是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關鍵階段,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要以體育產業現代化為發展重點。
(1)樹立高質量發展的體育產業發展理念。體育產業作為實現中國支柱產業之一的重要內容,其高質量發展是體育產業現代化的重要理念[51]。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圍繞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主線,以運動項目產業化為核心,積極構建體育全產業鏈條,打造現代化體育產業體系。
(2)深化體育產業放管服改革。首先,發揮政府在政策制定、產業培育和市場監管等方面的職能,優化營商環境,培育產業市場主體;其次,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52];最后,制定出臺體育產業融合配套專項政策,形成以全要素推動“全體育”產業鏈發展模式。
(3)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首先,充分依托“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戰略,推動兩者深度融合;其次,加快實施“體育+”“+體育”工程,推動體育與健康、文化、教育、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53];最后,創新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通過生產要素創新,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增強體育產業鏈韌性。
(4)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支持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打造智能健身場景[54]。鼓勵體育企業“用云賦智”,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支持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體育等新興體育發展。
新時代學校體育現代化包括規范學校體育良好運行的制度體系現代化,涉及包括教育觀念、教材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師隊伍建設等建設內容[55]。學校體育現代化主要包括理念層面、制度層面、組織層面和科技層面的現代化。
(1)樹立“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體育教學要發揮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作用[56]。課程教學要圍繞“正確的健康觀,形成終身體育的生活方式”新課程觀念展開教學,實現體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課程功能觀。
(2)轉變學校體育管理模式。建立各級學校體育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和統籌協調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增加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贊助和捐贈學校體育發展[57]。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積極建立教育部門、學校領導、運動隊聯合管理制度,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負責人、教師和家長共同管理的“以體育人”新格局。
(3)轉變學校體育教學方法。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模式,建立“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機制[58];因地制宜加強體育教學方法改革;建立“以評價促發展”的新生態;完善體育場館和設備建設的補充機制,配備充足的體育教師。
(4)加強智慧體育教學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升級體育設施和教學空間[59],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建設在線教學平臺和運動負荷監測系統,探索課前“先知”、課中“感知”、課后“探索”的新教學模式,實現課前多媒體微課電子課本預習、課內互動教學、課后微課體育輔導的智能化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體育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體育領域的具體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作為一個全新概念,具有明確的內涵和特征、豐富的內容體系、可行的踐行原則、確切的推進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理論體系構建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需要從本質上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的內涵特質與實踐體系,全面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指向和實踐路徑,為2035 年體育強國宏偉目標的實現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