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朱琳琳
全民健身現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的通知強調,完善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開展殘疾人康復健身活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參與體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反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因此,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簡稱中國殘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 部門聯合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新要求[1]。在黨的二十大閉幕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提請審議,開啟無障礙建設法制化新篇章。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首次提出“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23 年1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殘聯組織召開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打造連續貫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適、多元包容的無障礙環境。
據調查,我國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仍相對較低,實地體驗調查普及率為37.0%,大眾感知調查普及率為40.6%,整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下[2]。根據2021 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殘疾人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由2020 年的17.8%上升至2021 年的23.9%,但比例依然不高。有79.3%的殘疾人認為,無法提供他們體育參與的場所和器材,大部分殘疾人沒有真正走出家門,融入社會[3]。同時有學者指出,沒有合適的場所和設施依然是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4]。可見,殘疾人要想走出家門,參與體育,享受生活,提升健康和生活品質,體育參與的無障礙環境是否完善是其面臨的最大“障礙”。《“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設立專門章節,對體育強國建設和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和維護政策體系做出規劃。因此,本研究著眼于健康中國和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通過實證研究,力求找出我國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供解決的思路和方法。
1985 年3 月召開的“殘疾人與社會環境”研討會,無障礙概念首次在我國出現。1989 年4 月,我國第一部無障礙設施建設方面的設計標準《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頒布實施[5]。2002 年起,國家提出開展創建全國無障礙設施示范城市活動,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翻開嶄新的一頁[6]。2008 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為無障礙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2011—2012 年,我國相繼頒布三個國家標準,各地方也頒布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相關法規,無障礙建設進入法制化、規范化階段。2021 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更為具體的標準和要求。2022 年3 月3 日,《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和權利保障》白皮書正式發布,無障礙環境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經過30 多年的發展,我國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內容界定和實踐指導經歷了由簡單到全面、由單獨文件到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演變過程[7],為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在政策、標準、實踐及建設理念等方面提供了依據和經驗。
與我國整體無障礙環境建設相比,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起步更晚,以2007 上海特奧會、2008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為契機,體育場館(場地)無障礙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相繼發布《奧運會與殘奧會無障礙服務指南》(2008 年)、《無障礙指南: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包容方略》(2015 年)、《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和《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技術指標圖冊》,其中相關涉及內容也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在國際領先,這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了有益支撐。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示范點”的建設、“殘疾人健身周”“殘疾人康復體育關愛家庭計劃”等系列活動的舉辦,有力推動了無障礙設施的改善,讓更多殘疾人能夠參與體育。對3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健身的殘疾人比率為5.8%~8.5%,且東部高西部低,差異明顯[8]。
目前,對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研究相對薄弱,本研究力求從無障礙環境整體建設視角,通過實證研究挖掘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殘疾觀念從殘疾醫療模式(認為殘疾人是“個人悲劇”的“醫學”模式),轉變為殘疾社會模式(認為殘疾人自身的殘疾并不是其參與社會首要的障礙),再到現在的殘疾權利模式(認為殘疾人與生俱來應當享有真正的人權)[9]。隨著社會發展,殘疾已經不再是針對一部分特定人群,“障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10]。通用設計,指設計的產品和環境不帶有適應性和專用性,可以被盡可能多的人,最好是所有人使用[11]。同時,合理便利與無障礙密切聯系,一般性無障礙設施是通用設計,而合理便利涉及在特定案例中針對特定身心障礙人群超越一般無障礙設施的需要,或在無障礙設施得不到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和適當的便利[12]。通過提供合理便利,讓特殊需求者從“不能”到“賦能”。
可見,“去障礙”“面向全體”“便利賦能”是新的殘疾觀、通用設計及合理便利的共同指向。結合前面的分析得出,體育參與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應該是為殘疾群體提供合理便利的同時,服務于全體公民的,并與社會整體無障礙環境相協同,獨立但不孤立,體現出自己的特點及價值。
1995 年,日本《殘疾人白皮書》指出,殘疾群體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即要消除交通設施和建筑設施中針對殘疾人士出行等各種物理上的障礙,也要消除限制其求學等各種制度上的障礙,還要消除公用設施中各種指示信息不完備等設計上的障礙,特別要消除缺乏和殘疾人士溝通而造成的認識上的障礙[13]。可見,消除這些“障礙壁壘”不僅涉及到無障礙硬件環境,也涉及到無障礙軟件環境。因此,依據最新無障礙相關規范、條例和指南,結合實際調研,構建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整體框架(見圖1)。

圖1 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整體框架圖Figure 1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iagram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采用實證調查法,通過地域→城市→社區進行分層抽樣,選取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沈陽、武漢、云南、新疆、西安、杭州10 個城市的53 個社區作為調查樣本,其中6 個城市是首批“無障礙建設示范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剔除調查未完成或調查不完全的社區19 個,實際調查樣本為34 個。以殘疾人體育參與的外部無障礙環境(出行、通行、公共設施、標識標志等)、內部無障礙環境(體育場地、出入、通行、設施、器材、信息標識等)和軟件無障礙環境(法律法規、保障、管理、意識)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調查、測量、拍照,獲取相關數據。
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硬件環境建設主要包括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外部無障礙環境、內部無障礙環境)和體育信息無障礙環境(見圖2)。

圖2 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硬件環境結構圖Figure 2 Hard Environment Diagram of Barrier-Fre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3.1.1 體育參與外部無障礙環境調查與分析 外部無障礙環境指殘疾人能夠從住所或社區其他地方無障礙地到達社區體育參與的場地(館)所涉及的無障礙環境。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無障礙指南: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包容方略》[14]和《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外部無障礙環境是由垂直動線(樓梯、電梯等)、出入口(臺階、輪椅坡道、門等)、水平動線(緣石坡道 、盲道、無障礙衛生間、低位設施等)構成的外部動線,是殘疾群體順利出行并到達體育場所的前提和保障,主要問題如下。
(1)只有29.4%的出入口是平坡出入口,主要集中在新建小區;不規范的出入口達67.6%,主要表現為門檻過高、無輪椅坡道、扶手、門寬度不足、開啟方式、門前緩沖空間不符合無障礙規范等問題。(2)輪椅坡道的未設置和不符合要求的比例為5.8%和55.8%,主要問題表現為坡度過大(坡度大于1:20),障礙者無法獨自進出;沒有扶手或扶手設置不規范,在不方便的同時,也帶來安全隱患。(3)作為垂直通行的重要設施,樓梯和電梯是殘疾群體出行利用最為頻繁的,但所調查社區樓梯存在沒有扶手或扶手、臺階不規范等問題,不規范比例達到100%。電梯不規范比例達到88.2%,沒有無障礙標識、盲文、缺少扶手、低位按鈕、觀察鏡、語音提示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問題。(4)作為水平通行的緣石坡道和盲道,未設置和不規范比例分別是5.8%和29.4%,有47%的社區道路因為沒有人車分離,人車混行,而未設置緣石坡道。沒有盲道的社區比例達到94.1%,這都成為殘疾人群體在社區安全、順利通行的較大障礙。(5)所調查社區均未設置無障礙停車位和低位設施,無障礙衛生間和無障礙標識標志未設置比例高達99.1%和88.2%。只有3 個社區在健身場所設置衛生間,其中有2 個不是無障礙衛生間,另外一個無障礙衛生間在無障礙標志、低位洗手臺、扶手等方面也不規范,殘疾人群體無法正常使用。
綜上所述,外部無障礙環境存在很多問題,大部分社區都無法保證殘疾群體在垂直動線、出入口、水平動線順利通行。也就是說,即使社區有體育場所,但殘疾群體能夠方便順利地到達體育場所存在較大障礙。
3.1.2 體育參與內部無障礙環境分析 體育參與內部無障礙環境同殘疾人體育參與直接相關,結合社區實際(見表1),主要由出入口(臺階、扶手、輪椅坡道等)和水平動線(低位設施、地面、扶手等)構成,并與外部動線良好銜接。

表1 體育參與內部無障礙環境內容及標準要求Table 1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of Inside Accessible Routes
調查顯示,有8.8%的社區健身場地出入口存在無坡道、有臺階無扶手、出入口寬度不足等障礙,殘疾群體(輪椅使用者為例)完全不能通行;有35.2%的社區部分健身場地不能通行,總體比例達到44%(見表2)。其它問題還包括部分社區健身場所地面除了不利于殘疾群體通行,對于老年人、孕婦等特殊群體也不友好;有些地面采用橫豎磚混鋪,在缺少盲道的情況下,不易進行導向辨識,不利于視力障礙者通行;也有地面材質過硬、長久失修或雨雪天氣容易滑倒等,都存在安全隱患。

表2 社區體育場所內部無障礙設施所占比例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Inside Barrier-Free Facility of Community
外部無障礙環境與參與內部無障礙通過動線實現無縫銜接,而信息與標識發揮重要作用(見圖3)。調查發現,外部和內部無障礙信息及標識均缺失,目前的標識主要是停車場、樓棟指示、小區平面圖、標牌及簡單使用說明等,且不醒目、不完整、不連貫等,殘疾群體在缺少無障礙標識標志、盲文、語音等必要信息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找到體育健身場所。在健身場所針對殘疾群體活動時基本的坐、換、放、拿等設施幾乎沒有,只隨意設置椅子或長凳,輪椅停留空間等都未得到應有的考慮。

圖3 內、外部無障礙信息與標識關系示意圖Figure 3 Relationship Diagram for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and Accessible Symbol
3.1.3 加快發展無障礙體育信息化建設 “十三五”期間,中國殘聯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積極推進信息無障礙服務。調查的10 個城市的殘聯及體育局網站都提供了網頁無障礙服務,但在體育信息的提供方面,主要以政策性、新聞報導類為主,殘疾群體想要獲取實時的、與健身切身相關的信息很難。《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政策例行強調,要充分認識到社區是居民的基本生活單元,注重開展社區層面的體育活動,推進“互聯網+健身”,建設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平臺,營造功能完善的社區生活圈、健身圈。因此,體育信息無障礙化建設至關重要,主要包含體育信息服務和體育信息交互(產品)(見表3)。

表3 體育信息無障礙內容及要求Table 3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of Sport
3.2.1 無障礙體育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 從我國無障礙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有50 多部,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先后制定相關法規,形成一系列法律體系,推動無障礙環境的改善。但目前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宏觀的、指導性的,對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指導還局限于市政道路設施與建筑物,對于具體的區域型無障礙環境規劃和社區無障礙環境規范缺乏完善的規定、深入的研究和值得推廣的案例[17]。《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一部行政法規,蛤其內容比較抽象,也不具體。
《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專門對“體育建筑”的無障礙建設提出一定標準和要求,但在實際操作時還是缺少具體依據。有行業部門在此基礎上,出臺更為具體的無障礙建設標準和規范,如2003年由建設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布的行業標準《體育建筑設計規范JGJ31-2003》,雖然部分內容涉及無障礙建設,但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地方實施標準和條例,如上海市針對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建設,出臺《社區無障礙設施建設實施導則》和《體育建筑無障礙建設實施導則》[18],對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細則,推進體育參與無障礙建設的具體化。
雖然通過北京殘奧會、廣州亞運會、上海特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極大推動了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但更需要將其中的經驗、標準、規范向體育其他領域推廣,形成體育無障礙法制體系,落到社區基層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2 建立無障礙體育組織管理的協同推進機制 目前,我國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殘疾人體育管理格局,但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最終會被全體群眾所共享,其建設由公共、私人和第三部門合作、共建。(1)公共部門包括中央和地方立法、執法、司法機構、民政、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體育、教育、園林、城市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涉及基礎設施、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等,都在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發揮制定、執行、監督、研發、生產、提供等作用和職能。(2)私人部門是不直接由政府控制或運作的機構和組織,主要是無障礙環境建設中涉及的各類私營企業,在網絡、生產、研發、建設、維護、管理無障礙硬件設施及公共設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3)第三部門包括各級殘聯、殘疾人體育協會、志愿者組織和慈善團體等,是獨立于政府和私人部門之外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標,強調非營利性、志愿性,在維護殘疾人體育參與權利、合法權益、籌集資金、組織、聯絡及溝通協調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見,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僅依靠殘聯、體育部門或個別部門是很難實現的,必須逐步建立多個部門、不同渠道、多種方式、不同層級組成的協同推進機制,對體育參與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監督,并聯合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管理與評價,共同監督并促進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有序進行。
3.2.3 強化無障礙體育參與保障體系 無障礙體育參與保障體系指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場地(館)、器材、設備、保險、資金和人員指導等無障礙體育參與的保障服務和支持。目前,我國在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殘疾健身示范點建設、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培訓、殘疾人體育設施設備、器材研制開發等方面都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國家和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無論在經濟保障、政策傾斜等方面都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條件,這也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紅利期,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應該抓住發展機遇,通過與殘聯、體育局、人力資源、民政、殘體協等相關部門和組織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借助社會團體力量,積極推動殘疾人體育參與保障體系的完善,逐步建立殘疾人體育組織管理、體育指導、志愿培訓、體育競賽、健身活動、體育科研等公共服務體系。體育場館、公園、社區要有為殘疾群體提供服務的場地和意識,提供必要的無障礙服務[19],提高殘疾人體育參與的機會和可能,保障殘疾群體的權益。
3.2.4 提升無障礙體育參與意識 無障礙體育參與意識的本質是幫助特殊群體提高體育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無障礙參與體育,得到身心健康發展,更好融入社會,獲得高品質生活,并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實現該目標的前提是對于無障礙、殘疾群體參與體育的理解和認識。調查發現,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缺失除去經費和場地等問題,想不到或不想做反映出助殘意識、無障礙意識薄弱。
目前,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比較滯后,主要問題還在于“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依然存在,整個社會的殘疾觀及無障礙意識有待提升,對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視不夠,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具體落實也缺乏良好的協同和監管機制、責任主體不明、管理職責模糊和整體缺乏規劃等問題。因此,需要將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社會無障礙環境整體建設中,建立多部門、不同渠道、多種方式、不同層級組成的協同推進機制,對體育參與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整體、系統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監督。“十四五”期間,要充分利用國家和政府出臺的各種有力政策,充分認識到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體育的重要支撐,其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無障礙整體建設及健康中國的全面實現。
根據調查,無論是外部無障礙環境還是內部無障礙環境,在出入口、垂直動線、水平動線、信息與標識、便利設施、輔助器具等無障礙建設方面都存在不足,很多社區還無法做到外部無障礙環境與內部無障礙環境無縫銜接,殘疾群體體育參與時將面臨信息獲取、通行、使用和安全等多方面“障礙”。
(1)應將無障礙標志納入社區環境及體育場所內部的引導標志系統,形成體育參與內部無障礙環境與外部無障礙環境連貫、完整的無障礙標識系統,清楚指明社區功能區及體育場所的走向及位置。(2)體育器材及設施應根據情況配備必要的盲文說明、聲音導引、語音解說、感應器及醒目的安全標識及標志等;對體育場所出入無障礙進行改造和完善,增設扶手、坡道、盲道等,確保外部無障礙動線與體育參與內部無障礙動線無縫銜接,保障殘疾群體(包括其他特殊群體)體育參與通行無障礙;殘疾群體的無障礙健身器材和設施要達到安全性、通用性、可接近性和易使用性,目前在相關標準和研發方面還比較欠缺,存在“制度上重視,操作上忽視”的現象,可以在現有標準和安全要求的基礎上,聯合相關廠家和設計部門,在現有健身器材基礎上進行改造,即能滿足殘疾人需求,也不影響普通人使用。(3)在健身場所設置必要的便利設施(低位設施、扶手、移動設備等),創造條件提供必要的運動輔助器具(站立、換乘、助力、保護等)。(4)加快無障礙體育信息環境建設,保障殘疾人交流、認知、獲取信息無障礙。借助國家對于無障礙環境的整體建設和布局,相關部門應當將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其中進行總體規劃和建設,確保建設的整體性和規范性。
殘疾人體育參與軟件無障礙環境建設包括體育無障礙法律法規、體育組織管理、體育參與保障體系和體育參與意識,對體育參與硬件無障礙環境建設發揮規范引導、保障支援、監督管理和推動促進的作用,在修訂、完善或新建時,更要注重針對性、具體性和實踐性。(1)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立法來規范和推動,對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起到約束和強制作用,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有力依據和保障,對監督、檢查和管理都能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2)在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過程中,貫徹通用設計理念,形成和完善體育領域易于操作的、更加細致具體的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行業標準和規范,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監督,提升具體實施時的可操作性,力求讓“軟實力”做到“硬著陸”。
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是殘疾人參與體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整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其建設具有緊迫性。“十四五”期間,在加快推進法制建設和規范建設的同時,一定要遵循整體性、通用性、合理性、協作性和經濟性的原則,推動殘疾人體育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我國整體無障礙發展相協調,并體現和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