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幸子

研究與策展并行,學術與美育共進
湖南著名美術家推介工程里的個案梳理
【編者按】9月5日,“湖南著名美術家推介工程·張一尊藝術展、周昭怡藝術展”在湖南美術館開展。本展覽是在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湖南省文聯推出的“湖南著名美術家推介工程”品牌項目之一,該項目以湖南美術館為平臺,先后舉辦了陳白一、王憨山、顏家龍、曾曉滸、鐘增亞五位藝術家的個展及相關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研究與討論。在20世紀湖南美術史的百年長河里,張一尊、周昭怡是兩位重要的藝術家。此次展覽通過翔實的文獻資料和作品呈現,從美術史的角度勾畫了兩位藝術家的藝術人生和藝術實踐。展覽不僅為構建20世紀湖南美術史提供了有效的個案視角,對于承繼湖湘文脈,研究、梳理、構建湖南近現代美術史也具有推動意義。
在湖南近現代美術史上,張一尊(1902—1973)是備受推崇與尊重的畫家、美術工作者,他在中國山水畫、動物畫的創作與探索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一尊積極參與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的籌建工作,在1958年和1962年兩次當選湖南省美協主席。在任期間,他多次組織湖南省美術展覽、舉辦美術講座及赴全省各地開展寫生創作活動,為湖南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23年是張一尊先生逝世50周年,為紀念這位藝術先賢,本次展覽以翔實的文獻資料和近80件精品的規模呈現張一尊跌宕而執著的藝術生涯,以期為構建20世紀湖南美術史提供有效的個案視角。
1963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南分會主辦的“張一尊書畫展覽”在長沙中蘇友好館舉辦,此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南舉辦的首個個人畫展,可見當時張一尊的社會影響。時隔60年,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呈現張一尊的藝術面貌,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才識功名在硯田”重點梳理了張一尊藝術年表,共展出其相關文獻資料107件,這也是張一尊藝術文獻最為集中的一次展示。此部分首次展出張一尊收錄于1933年《瀟湘書畫集》中的兩張作品、195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為其頒布的聘書原件、1957年其作品《青浪灘天險》獲湖南第一屆美術作品展一等獎的獎章、1968年張一尊自畫像5張以及20世紀70年代張一尊寫給小女兒的書信等重要文獻,為后續推進張一尊研究提供了一手材料;第二部分“滄海碧波萬里春”主要呈現了鮮被人關注的張一尊山水畫的創作步履,從1948年的《水有龍兮山有仙》,到1958年的《韶山學校》《韶山聳翠》,再到1964年的《敢叫日月換新天》《芙蓉國里盡朝暉》,因受社會環境劇變的影響,張一尊的山水畫創作經歷了由臨摹傳統到實景寫生的過程。此次展出的《祝融峰》《放木歸來》《天心閣》《巴陵勝狀》《螃蟹壩水口》《川石寫生》等均是其山水畫的精品之作,這些作品生動記錄了瀟湘大地的壯美山河與時代風貌。第三部分“昂首長鳴震宇空”通過其代表作《萬馬奔騰》《奔馬組稿》《牧人與馬組稿》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張一尊在畫馬題材上的重要成果。第四部分“隨意揮毫到白頭”則集中展示了張一尊涉獵的其他動物畫及人物畫,展出的《奶牛圖》《駱駝圖》《雄雞圖》《幼獅圖》等生動有趣,極富有生活氣息。而《盤玉娥同志》《牧民寫生圖》則是他學習素描、速寫手法之后的創作。為了更好地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年過半百的張一尊開始研究西方造型手法,作為一名優秀的美術工作者,他始終不斷探索著符合國家文藝需求的創作路徑與風格,為創作出無愧于國家與時代的美術作品而不懈努力。
本次展覽展出期間,湖南美術館多措并舉,大力宣傳和推廣展覽。在5號展廳的末尾處,設計布置了兩場與展覽同期的公教活動,供觀眾現場體驗。活動“丹青宣白濃韻藏·套色印章”選取了張一尊創作于1958年的《韶山學校》和1967年張一尊參與創作的《毛主席故鄉韶山》兩張作品作為印章圖案,觀眾可通過不同顏色的印油一層層印出作品,獲得展覽專屬明信片,把展覽記憶帶回家。活動“落紙云煙·手繪胸章”,觀眾可通過親自臨摹張一尊作品或根據觀展感受自行創作,借助手壓印章機得到自己想要的獨特胸章。同時,通過官方和網絡媒體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向社會推介,本展亦獲得了各界的肯定。
“湖南著名美術家推介工程·張一尊藝術展”與湖南美術館同期展出的“周昭怡藝術展”“黃鐵山藝術展”三展并行,分別呈現了20世紀湖南美術史上不同領域的三位重量級藝術家的個體生命,此三展又與陳列于三層的“湖湘百年美術之路(1899—1999)”展形成支線與總脈的關系,它豐富而詳盡地補充了美術史宏大敘事中的諸多歷史細節與人情冷暖。筆者認為,在今后的工作中,承繼湖湘文脈、深挖一手文獻、強調知人論世,關注繪畫本體應當是推進湖南近現代美術史研究與策展工作的重要立足點。
(作者系此次展覽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