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忠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八幼兒園,甘肅白銀 730900)
幼兒園和小學在教育環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內容等各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階段向小學階段的過渡能夠保障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幼兒園必須承擔起幼小銜接的重要職責,在深層次的家園共育影響下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小銜接工作本身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僅僅依靠幼兒園很難實現幼小銜接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為此,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對家園共育的深層次落實,通過家園雙方的有效溝通和協調,營造良好的幼小銜接教育環境,通過對幼兒生產狀況的觀察和分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幼小銜接教育形式,在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時,切實保障幼小銜接工作的全面落實,讓幼兒更好地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诩覉@共育視角下幼小銜接存在的不足,教師應當作為家園共育的推動者,轉變與家長的相處方式,從家園共育的角度出發做出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導,為幼小銜接的順利落實奠定良好基礎。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網絡新技術得到普遍應用的情況下,幼小銜接的開展能夠實現全面創新,以互聯網為基礎,家長和教師能夠保持密切的關聯,這為家園共育提供了充分支持和保障。春晚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成熟的背景下,教師和家長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有效的對話和交流,一方面通過實時跟進的方式了解幼兒在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基于家長和教師的信息反饋,實現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基于互聯網帶來的積極影響,家園共育活動的推進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網絡強化,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價值正在不斷凸顯,從而推動深層次的幼小銜接工作。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辦園中的常規性管理策略,通過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能夠營造良好的教育活動氛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綜合素質發展。幼小銜接工作主要針對幼兒園大班孩子進行經過前一階段的磨合,家長和教師已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家園共育方面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礎,這就意味著幼小銜接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得到全方位落實。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家園共育作為常規性的教育方式,正在受到教師和家長的普遍認可,通過對教師和家長思想觀念的引導,幼小銜接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優化。基于家園共育取得的卓越成果,幼小銜接的實施更加深入全面。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利用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方面,許多家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家庭教育觀念方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家長通常帶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對幼兒進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希望通過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提高綜合素質。幼小銜接工作本身強調對幼兒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全面培養,進而幫助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面對教師提出的幼小銜接相關需求,家長能夠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投入幼小銜接的教育和引導中,希望讓幼兒贏在起跑線上,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在家長思想觀念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幼小銜接的實施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家園共育中幼小銜接的滲透也能得到進一步落實。
基于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通常強調如何幫助幼兒掌握小學所需的文化知識,而沒有真正考慮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綜合素質的表現,這就導致家園共育下的幼小銜接實施效果受到影響。幼兒教育應當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幼小銜接教育如果過分強調文化知識很容易導致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壓力,一味地強調文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素質培養,導致幼小銜接實施效果受到較大的限制和影響。此外,在過分強調文化知識而忽略了素質培養的情況下,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面臨較大的壓力,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小銜接滲透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在現階段的幼小銜接教育機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通常只是強調在物質環境上對幼兒進行教育,而沒有考慮到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發展狀況。在該部分強調物質投入而忽略精神關懷的情況下,幼兒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偏激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學習體驗不夠充分,面對家長和教師提出的相關要求,幼兒容易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在心理健康狀況無法得到有效調節的情況下,幼兒的學習無法得到進一步調整。此外,在過分強調物質環境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由于缺乏對幼兒心理狀況的有效剖析以及對幼兒思想觀念的引導,導致在幼小銜接的實施過程中幼兒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無法真正理解幼小銜接的內涵。
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小銜接應當遵循平等協作的原則,教師和家長應當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互動交流,避免教師對家長出現過度干涉的情況。實際上,傳統的家園共育主要由教師主導,教師在家園共育過程中通常只是布置相關的教育任務,家長在教育方面只是被動聽從教師的安排,而無法真正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園共育的實施效果。在幼小銜接工作方面,教師則應充分關注與家長之間的平等溝通和協作,在家園共育中明確各自的權責,并且廣泛聽取家長的相關意見和想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并且在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活動時,發揮家長和教師的協作作用。咨詢平等協作的原則意味著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對家園共育的觀點和看法,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能夠真正基于幼小銜接的主要工作目標和方向,對家長提出相應的要求,同時也要吸取家長反饋的經驗,做好對幼小銜接的深層次探索。
充分尊重幼兒主體地位是保障幼小銜接工作和落實的關鍵。在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小銜接模式下,教師應當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充分關注幼兒的需求,做好對幼兒的人文關懷,讓行之有效的幼小銜接活動成為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關鍵。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意味著教師在推進幼小銜接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的表現和思想狀況,能夠根據幼兒和家長的具體情況制定相對應的幼小銜接策略,在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活動影響下促進幼小銜接方式的轉變。此外,以人為本更加強調對幼小銜接活動的全面革新和優化,做好對幼兒的人文關懷,實現環境育人價值,從而有效保證幼小銜接的實際質量。
開放自主的成長環境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在利用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格外重視對開放自主教育原則的有效滲透,基于開放自主的幼小銜接工作模式,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通過家長和幼兒的有效配合,實現對家園共育的全面落實。遵循開放自主的教育原則意味著教師需要減少對家長和幼兒的干涉,在幼小銜接方面既要做好整體統籌和規劃,也要發揮家長和幼兒的個性,讓幼小銜接的相關工作要求得到全面落實,并且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影響下促進家長和幼兒的共同成長,以開放自主的教育平臺為基礎,推動幼兒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斷成熟。
做好身心準備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家園共育的推動下,教師和家長應當格外重視對幼兒身心狀況的有效剖析,一方面增強幼兒體質,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較高強度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對幼兒的心理引導,每位幼兒都能夠意識到小學階段學習的重要性并且轉變對小學的態度,真正實現幼小銜接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根據幼兒的成長環境特點,教師應當在與家長共同溝通的過程中制定相關的指導策略,如在身體素質鍛煉方面,將幼小銜接和日?;顒咏Y合,做好膳食營養搭配,關注幼兒在學習中的坐姿,確保幼兒能夠擁有健康的體魄。在心理引導方面,家長應當結合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相關情況,做好相對應的心理疏導,為幼兒介紹小學的生活,并且在幼兒腦海中構建與小學相關的畫面場景。
學習環境變化是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在基于家園共育推進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格外重視對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多角度著手開展相對應的指導活動,在關注幼兒學習特點的同時做好對幼兒學習行為的有效指引,并且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把握好正確學習方式的滲透。每位幼兒都能夠具備小學生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為小學階段高效率學習提供充分支持和保障。做好學習方面的準備,主要關注對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繪本閱讀的形式營造良好的閱讀活動,分為幫助幼兒形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幫助幼兒學會運用科學的閱讀方式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在書寫習慣方面,教師應當重視對基本書寫技巧的培養,幫助幼兒基本了解數字、字母的寫法。此外,基于家園共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我們還應考慮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密切協作,在家庭生活中關注幼兒的學習表現。
步入小學之后,幼兒的生活作息時間有了較大變化。相較于幼兒園階段強度較低的學習活動,小學階段的學習強度過高。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才能適應小學的生活。在深入推進家園共育的情況下,這時應當重視對幼兒生活作息時間的及時調整,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和節奏,另一方面也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小學階段的角色轉變提供有力支持。做好生活方面的準備,意味著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統籌能力,可以嘗試組織小學生的集體活動,與家長共同配合,按照小學生的生活節奏進行管理,在體驗小學生活的情況下,又要能夠更好地形成良好作息習慣,并且適應較高強度的學習和生活節奏,以此為基礎,實現幼小銜接的進一步落實。[1-7]
綜上所述,基于家園共育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是保障幼小銜接質量的關鍵,也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有力支持,教師必須重視對幼小銜接工作機制的全面優化,從多角度著手對幼兒進行科學指導,讓行之有效的幼小銜接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