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麗
(金溪縣中醫院藥劑科,江西 金溪 344800)
高血壓(hypertension)與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HUA)均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前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特征的心血管綜合征,后者則是由嘌呤代謝障礙引發的代謝性疾病,二者多合并存在,不僅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且為其治療方案的制定帶來了一定難度[1,2]。研究認為[3,4],HUA 是引發高血壓等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嚴格控制體內尿酸與血壓水平,是治療高血壓伴HUA 疾病的重要共識。現階段,氯沙坦鉀(losartan potassium)與依那普利(enalapril)均為高血壓一線治療藥。其中,氯沙坦鉀是臨床常用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ⅡAntagonists,ARB),可通過拮抗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發揮降壓作用[5,6]。依那普利則屬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的代表性藥物,可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下調血管緊張素Ⅱ水平,促使血壓下降[7,8]。二者均具有確切降壓效果,但其在高血壓伴HUA 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尚未明確,臨床鮮有報道。基于此,本研究結合2020 年7 月-2022 年7 月金溪縣中醫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壓并HUA 患者資料,比較氯沙坦鉀與依那普利治療高血壓并HUA 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2022 年7 月金溪縣中醫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壓并HUA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氯沙坦鉀組(40 例)與依那普利組(40 例)。氯沙坦鉀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7.63±5.42)歲;BMI 20~24 kg/m2,平均BMI(22.14±1.63)kg/m2;高血壓病程2~13 年,平均病程(6.45±2.09)年。依那普利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8~77 歲,平均年齡(57.71±5.60)歲;BMI 20~24 kg/m2,平均BMI(22.30±1.71)kg/m2;高血壓病程2~13 年,平均病程(6.55±2.12)年。兩組性別、年齡、BMI、高血壓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與HUA 診斷標準[9,10];②病歷資料完整;③無藥物禁忌。排除標準:①痛風發作者;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③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1.3.1 氯沙坦鉀組 給予氯沙坦鉀片(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264,規格:50 mg/片)口服治療,50 mg/次,1 次/d,療程8 周。
1.3.2 依那普利組 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933,規格:10 mg/片)口服治療,起始劑量10 mg/次,1 次/d,后續依患者血壓水平調整劑量,最大劑量不可超過40 mg/d,療程8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降壓療效、降尿酸療效、血壓水平[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尿酸、炎癥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不良反應(頭暈、頭痛、疲乏、咳嗽、體位性低血壓)。降壓療效:顯效:DBP 較基線下降20 mmHg 以上,或下降10 mmHg 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有效:DBP 較基線下降10~19 mmHg,但未達正常范圍,SBP 較基線下降30 mmHg 以上;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降尿酸療效:顯效:血尿酸水平下降20%以上;有效:血尿酸水平下降10%~20%;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 氯沙坦鉀組與依那普利組的降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3,P=0.644),見表1。

表1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n(%)]
2.2 兩組降尿酸療效比較 氯沙坦鉀組的降尿酸總有效率高于依那普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13,P=0.029),見表2。

表2 兩組降尿酸療效比較[n(%)]
2.3 兩組血壓、血尿酸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SBP、DBP、血尿酸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氯沙坦鉀組血尿酸水平低于依那普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SBP、DB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壓、血尿酸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壓、血尿酸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IL-6、TNF-α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氯沙坦鉀組IL-6、TNFα 水平低于依那普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6,P=0.556),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高血壓伴HUA 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其病因多與血壓升高引起的嘌呤代謝紊亂有關[11]。研究認為[12,13],高血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病變,易造成相關組織缺氧,由此可引發體內乳酸生成增多,進而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尿酸增高。此外,利尿劑作為高血壓的首選治療藥,其長期應用可引起血容量減少,導致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最終增加血中的尿酸含量[14]。因此,合理選擇降壓藥物、積極控制尿酸水平,是治療高血壓伴HUA 的重要原則。氯沙坦鉀屬于聯苯四唑類ARB 藥物,可選擇性結合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阻斷血管緊張素Ⅱ引發的各種生物學效應,抑制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等過程的發生,促使血壓下降,在高血壓治療中具有顯著應用效果[15,16]。依那普利則屬于臨床常用的ACEI 藥物,經口服后可水解為依那普利拉(Enalaprilat),該物質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體內血管緊張素Ⅱ含量,解除其對血管造成的影響,促使血管舒張,達到降壓目的[17,18]。二者均為臨床常用的長效降壓藥,除去良好的降壓效果外,其對腎功能亦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可降低腎小球囊內壓、增加腎血流量,修復腎小管損傷引起的尿酸分泌障礙,對HUA 病情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氯沙坦鉀組與依那普利組的降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氯沙坦鉀與依那普利的降壓效果相當,二者對高血壓疾病均具有理想治療作用。但氯沙坦鉀組的降尿酸有效率高于依那普利組(P<0.05),提示氯沙坦鉀具有積極的降尿酸作用,且效果優于依那普利。分析原因,氯沙坦鉀可抑制腎臟近曲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促使尿酸順利排出,降低其血中尿酸含量[20]。治療后,氯沙坦鉀組與依那普利組SBP、DBP、血尿酸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氯沙坦鉀組血尿酸水平低于依那普利組(P<0.05),但兩組SBP、DB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氯沙坦鉀與依那普利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及血尿酸水平,但氯沙坦鉀對血尿酸水平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研究指出[21,22],高血壓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炎癥反應,可引起IL-6、TNF-α 等炎癥因子釋放增多,導致其血液中含量上升。本研究中,治療后,氯沙坦鉀組與依那普利組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氯沙坦鉀組IL-6、TNF-α 水平低于依那普利組(P<0.05),可見氯沙坦鉀對患者炎癥反應具有良好控制作用,且效果優于依那普利。究其原因,氯沙坦鉀可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避免高尿酸鹽沉積于血管壁,進而減輕其對血管壁損傷,緩解由此引發的血管內膜炎癥,進一步下調血中IL-6、TNF-α 含量。此外,氯沙坦鉀組與依那普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二者毒副作用相當,其不良反應輕微,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氯沙坦鉀與依那普利在高血壓并HUA 治療中均具有確切療效,二者降壓效果相當,且不良反應相似,但氯沙坦鉀的降尿酸作用更優,可促進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進一步下調,在高血壓并HUA 治療中具有更高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