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華
(崇仁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神經外科,江西 崇仁 344299)
膽囊結石(cholecystolithiasis)與膽總管結石(calculus of common bile duct,CDS)均為肝膽外科常見疾病,前者以膽固醇結石為主,后者則主要為膽色素等混合性結石,二者均伴有明顯的上腹絞痛癥狀,且存在較高的合并發生風險,為其疾病診治帶來了一定難度[1,2]。開腹手術為傳統外科取石方式,其操作直觀、結石清除率高,對膽囊結石及CDS 均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其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多,對患者術后恢復及預后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3,4]。基于此,腹腔鏡等微創技術獲得臨床的廣泛關注,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方式[5],而腹腔鏡輔助下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nma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則屬于CDS 的常用微創術式[6],以上均可借助腹腔鏡通道完成疾病的診視與治療,可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降低手術造成的外科損傷,微創優勢顯著[7,8]。在此,為了進一步驗證腹腔鏡手術在肝膽結石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結合2019 年8 月-2022 年8 月崇仁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2 例膽囊結石合并CDS 患者臨床資料,觀察LCBDE 及LC 治療膽囊結石合并CDS 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2 年8 月崇仁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2 例膽囊結石合并CDS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6 例)與觀察組(36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5 例;年齡39~67 歲,平均年齡(56.47±6.12)歲;BMI 18~24 kg/m2,平均BMI(21.15±1.67)kg/m2。觀察組男22 例,女14 例;年齡38~68 歲,平均年齡(56.55±6.15)歲;BMI 18~24 kg/m2,平均BMI(21.20±1.75)kg/m2。兩組性別、年齡、BM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磁共振及彩超等檢查確診;②符合外科治療指征;③無手術及麻醉禁忌證;④首次行腹部外科手術。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及免疫性疾病者;③存在急性膽源性胰腺疾病者;④外膽道狹窄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開腹手術治療:術前禁食12 h,麻醉后,于患者上腹腹直肌作切口(15~20 cm),對膽囊及膽管情況進行探查,包括結石位置、大小及膽囊形態等,結合其具體情況,將膽總管、膽囊及三角動脈等組織進行分離,隨后切斷膽囊動脈并結扎,將膽囊管徹底切斷后,行膽囊剝離操作,采用取石鉗經膽道將膽總管結石取出。完畢后,取適量生理鹽水沖洗膽總管,隨后縫合膽總管切口,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
1.3.2 觀察組 采用LCBDE 聯合LC 治療:術前禁食12 h,麻醉后,置入氣腹針建立CO2氣腹(12 mmHg),行四孔法腹腔鏡手術方案,探查膽囊與周圍組織情況,隨后將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分離,結扎膽囊動脈近端,離斷后,于膽總管5 mm 處夾閉膽囊管,并于中間進行離斷操作,順行切除膽囊。沿膽囊管長軸,將膽總管前壁-膽囊管匯合處下方切開,吸凈膽汁后,經右肋緣下腋前線孔道置入膽道鏡,探查膽管結石情況,隨后采用取石網籃進行取石。完畢后,取適宜T 管置入膽管,縫合膽總管切口,隨后沖洗腹腔,將引流管經側腹壁Trocar 引出,確認無出血等異常情況后,放盡腹腔內氣體,撤出腹腔鏡,逐層關腹,術畢。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結石清除率、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膽汁漏、膽管出血)、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GIQLI)、術后2 個月的預后情況(結石復發率、膽管積氣發生率、膽道炎發生率)。GIQLI[9]:包括生理功能、癥狀、日常生活等方面,總分0~144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胃腸道癥狀越輕,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結石清除率比較 觀察組結石清除率為94.44%(34/36),與對照組的97.22%(35/3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8,P=0.555)。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χ2=4.181,P=0.041),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GIQLI 評分比較 術后第15 天,兩組GIQLI 評分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GIQL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第30 天,兩組GIQLI 評分均高于術前與術后第15 天,且觀察組GIQL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GIQL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GIQLI 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術后第15 天比較,#P<0.05
2.5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兩組結石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膽管積氣發生率、膽管炎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膽囊結石與CDS 的病因存在較大差異,前者多與膽固醇、膽汁酸比例改變引起的膽汁淤滯有關,后者則可繼發于膽囊結石,由結石降入膽總管滯留所致,以上均可引發膽管病理損害,且合并導致的病變風險更高[10,11]。目前,膽囊切除與膽總管切開取石是治療膽囊結石并CDS 的主要方案,既往多采用開腹治療,其創傷大、風險高,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預后質量存在較大差異[12]。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普及,腹腔鏡技術已成為肝膽外科領域的主流治療方式,其中LC、LCBDE 分別為膽囊結石及CDS 的經典治療術式,二者均可通過生理通道探查膽道,保證了操作空間的封閉性,大大避免了手術暴露引發的并發癥風險,同時可減輕手術對膽道及胰腺的損傷,降低其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13,14]。將LC、LCBDE 聯合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可在腹腔鏡切除膽囊的同時加用膽道鏡,以此擴大膽道探查及取石范圍,不僅有利于結石的全面清除,且可提高操作的精確度,降低手術對胃腸等結構的刺激,減少胃腸受損率,對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改善作用[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LCBDE 聯合LC 對膽囊結石并CDS 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取石效果與開腹手術相當,與孫斌等[17]研究結論相似。分析認為,LCBDE 與LC 可充分利用腹腔鏡與膽道鏡的內鏡優勢,獲取清晰的探視圖像,同時擴大膽道的檢查范圍,可保證取石操作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提高結石清除效果[18]。此外,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LCBDE 聯合LC 的治療時間更短、手術出血更少,且術后恢復更快,這與其腹腔鏡手術的微創特性存在直接關聯[19]。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與楊如高等[20]研究結果一致,提示LCBDE 聯合LC 可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風險。研究指出[21],膽囊結石與CDS均可引發劇烈的膽絞痛癥狀,易導致腸道痙攣,進而影響其胃腸功能,與此同時,手術牽拉刺激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胃功能損害,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本研究中兩組術后第15 天GIQLI 評分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GIQL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第30 天GIQLI 評分均高于術前與術后第15 天,且觀察組GIQL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LCBDE 聯合LC 可減少手術對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損傷,且對術后胃腸道功能的修復具有積極作用,可降低胃腸道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在預后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結石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膽管積氣發生率、膽管炎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P<0.05),可見LCBDE 聯合LC 具有良好的結石清除效果,其復發率低,且術后膽管相關病癥較少,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LCBDE 聯合LC 治療膽囊結石并CDS 效果確切,其結石清除率高、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且術后并發癥少,胃腸道恢復佳,具有良好的預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