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皓燕 劉孝琪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5)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等要素。課程標準將科學思維能力劃分為5級水平,給出了學業質量水平描述。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從2019年起逐步在全國推廣使用。本研究根據課程標準對科學思維的水平劃分、教學建議及評價建議設計問卷,調查高中學生科學思維水平的現狀,以了解課程標準實施后,學生科學思維水平的發展情況,并提出教學建議。
調查對象為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市寧海中學、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一、高二選修物理科目的學生,這三所學校均為“四星高中”,調查時間均是學年末。共收回1525份有效問卷,其中高一年級學生的有效問卷800份,高二年級學生的有效問卷725份。
本問卷共有25道題,其中1~3題為多選題,4~25題為單選題,分別從科學思維的4個要素及其子維度進行內容設計,其中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分別有3、6、2、2個子維度。
問卷中22道單選題均采用5等級計分法:A(非常不同意,1分)、B(不同意,2分)、C(不確定,3分)、D(同意,4分)、E(非常同意,5分)。
我們對問卷采用Cronbach的Alpha表測量數據的內在一致性信度,整個問卷內在一致性信度α=0.931。α≥0.9時,信度相關性非常好,可見整卷內在一致性信度良好。
4.1.1 “物理模型”認知情況
第1題:(多選)你覺得以下哪些是物理模型?
A. 質點 B. 光滑斜面 C. 點電荷 D. 平拋運動 E. 勻強磁場 F.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G. 彈性碰撞 H. 電場線 I. 光的干涉與衍射 J.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K. 單擺 L. 以上沒有物理模型。
調查目的:了解學生對常見物理模型的認識,考慮到高一、高二學生學習內容不同,所以,高一年級設置了A~H選項,高二年級增加了I~L選項。
圖1為題1調查情況的柱狀圖。高一學生選擇“質點”“點電荷”“電場線”“勻強磁場”的比例分別為:80.63%、77.88%、78.63%、51.63%,說明學生對物理模型的整體掌握較好,選擇勻強磁場是物理模型的明顯少一些,只有51.63%,此時高一學生只學了必修三第十三章《電磁感應與電磁波初步》的第1節“磁場 磁感線”,還沒有較好地認識勻強磁場模型。學生選擇“平拋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彈性碰撞”的比例分別為:37.88%、27.63%、39%,表明高一、高二學生對于物理過程模型的認知較差,可能和教學中教師不特別強調有關。對條件模型的認識主要設置了“光滑斜面”選項,64.38%的同學選擇了“光滑斜面”為物理模型。

圖1
對于高二年級增加的部分,選擇“光的干涉與衍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單擺”的比例分別為:21.52%、78.48%、61.38%,整體也是明顯好于對其他模型的認識。選擇“光的干涉與衍射”的比例為21.52%,比例最低,可能有些教師也不會強調“光的干涉與衍射”是過程模型。對“質點”“點電荷”“電場線”的認知,高一學生比高二學生要稍好些,可能是高二學生對高一年級學習的內容有些遺忘,對“光滑斜面”的認知,高二學生好一些,可能是因為光滑斜面在高二年級的學習內容(磁場、電磁感應)中有所涉及。另外,高二年級增加了“L.以上沒有物理模型”選項,有3.59%的學生對物理模型沒有印象。
4.1.2 “模型建構”要素子維度得分情況
表1呈現了“模型建構”要素各子維度的平均分以及標準差。兩個年級的學生“建模意識”子維度的均分都在4分以上,中數和眾數均為4;“建模能力”子維度的均分分別為3.91和3.88,比較接近4分,中數和眾數也均為4,說明學生比較認可自己的模型建構意識,建模能力則稍弱些。“模型教學”子維度兩個年級的均分分別為4.17、4.18,是得分最高的,說明教師重視模型教學,并得到同學們的認可。高一、高二學生“模型建構”素養的總均分為4.00和4.01,中數和眾數均為4,可以看出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較強。高二學生的建模意識稍強于高一學生,但建模能力卻稍弱于高一學生,整體水平相當。

表1
表2呈現了“科學推理”要素中各子維度的平均分以及標準差。可以看出高一、高二學生在其中三個子維度的平均分均高于4分,中數和眾數均為4。如在學生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后,很自然地會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來分析自由落體運動,能在新的情境中對綜合性物理問題進行分析和推理,獲得正確結論并作出解釋。高一、高二學生在“歸納推理”“物理研究方法”子維度的平均分均低于4分,說明學生在物理研究方法的認識和應用方面還需要加強。

表2
表3呈現了“科學認證”要素中各子維度的平均分以及標準差,所有子維度的中數和眾數均為4,高一、高二、學生的“論證意識”比“評估能力”得分均高一些。在兩個子維度上高一學生均稍強于高二學生。

表3
4.4.1 “質疑創新”要素子維度得分情況
表4呈現了“質疑創新”要素中各子維度的平均分以及標準差,兩個子維度的中數和眾數均為4,平均分都沒有達到4分。對于高中生而言,“質疑創新”要素確實是較高的要求,可能與我們的教育中對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視不夠有關,與教材、老師的權威地位也有關。

表4
4.4.2 “創新意識”情境題調查分析
第3題:在探究摩擦力與壓力關系時,你是否對用手拉動彈簧測力計使物體勻速運動的方法產生過質疑,并想辦法去改進實驗?
A. 我想過并提出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B. 我想過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C. 想過,但想不出解決方案
D. 想過這個問題
E. 書上的都是對的
圖2為本題調查結果的柱狀分析圖,選擇A和B選項的高一學生共有54.25%,高二學生共有43.59%,說明近一半的同學有質疑能力,并能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高一學生中有6.00%、高二學生中有11.45%選擇了E選項,說明還是有少數同學在機械地學習物理。選擇A和B選項的高一學生比高二學生多10.66%,選擇E選項的高一學生比高二學生少5.45%,可能的原因是:(1) 這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的演示實驗,是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內容,高二學生遺忘度相對高些;(2) 高二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學生的自信心不足。

圖2
“科學思維”四要素得分情況如圖3所示,可見:“模型建構”要素得分最高(高一4分、高二4.01分),“質疑創新”要素得分最低(高一3.85分、高二3.74分)。對于“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要素,高二學生的得分均稍低于高一學生的得分。

圖3
(1) 通過對3所學校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較強,說明課程標準對科學思維的要求及2019年版教材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2) 對高一、高二學生科學思維現狀調查的結果進行對比,高一和高二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相當,高二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比高一學生略低。
(1) 高一年級的學習難度低于高二年級,同時高二學習內容主要是電學和近代物理,學習內容難度更大、更抽象,部分高二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
(2) 接受調查的高二學生是使用2019年版教材的第一屆,教師也是第一次教,調查的高一學生是使用該教材的第二屆,教師在上一屆探索的基礎上,通過教研交流等加深了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以學生對模型的認識為例,第1題中12種模型都是常見的,高中學習的第一個物理模型是“質點”,課本上對這一模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是學生選擇最多的,但高一學生選擇的比例只有80.63%,高二學生還有3.59%的學生認為“以上沒有物理模型”。“質點”作為高中物理中第一個物理模型,老師一定是重點講解和說明的,所以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后面的部分模型,可能在新授課時沒有特別強調,靠學生自己領會模型畢竟是困難的。其他三個要素學生的認可度均低于“模型建構”要素,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模型、提升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思維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學生最認可的培養科學推理的有效方式是“物理問題解決過程中對思維的引導”,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學不能僅僅圍繞應試或解題,更要關注對學生思維的引領,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課堂才能成為啟迪學生思維的生態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