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輝
在鄭州市鄭東新區CBD內外環之間,有一條天下收藏文化街,文化街8號館負一樓,有一個汴繡藝術館,名為“一涵汴繡”。9月中旬的一個正午,天氣還很炎熱,也非周末,記者去采訪一涵汴繡的創始人張留鳳,看到場館內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客人,他們欣賞著大氣磅礴的《千里江山圖》、古樸典雅的《清明上河圖》、意趣盎然的《太極魚》,不時發出贊嘆聲。
“一涵汴繡的所有作品,小到一把扇子,大到一扇屏風,都是我們的繡娘一針一線手工刺繡出來的。”張留鳳一邊帶大家參觀,一邊講解,眉眼間滿是自豪。
她和汴繡到底有著怎樣的緣分呢?
為傳承汴繡,她辭去穩定的工作,拿著僅有的2萬元錢艱難創業
張留鳳出生在汴繡的發源地河南開封,在她幼時的記憶中,村里的女人大都會刺繡,姥姥和母親更是出色的繡娘。
“刺繡只能補貼家用,根本不可能養家糊口。男人們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女人們在家帶孩子做家務,空閑時就拿起針線,干點兒刺繡活兒。”張留鳳回憶,村里的女孩子五六歲就會跟著家人學刺繡,她和兩個姐姐也不例外。
張留鳳說:“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很討厭刺繡,因為我媽只要有事兒就叫我替她做刺繡,嚴重擠壓了我玩耍的時間。我那時經常嘟囔,天天繡花兒、天天繡花兒,煩死了,盼著趕緊長大,再也不用干這活兒。我還經常想著把我媽的針線扔了,這樣她就沒法再逼我做刺繡了。”
上學以后,特別是到了中學,功課緊張,張留鳳終于不用再做刺繡了。一直到大學畢業,她都不曾想過,將來有一天會再度跟刺繡扯上關系。
大學畢業后,張留鳳順利進入一家美術館工作。由于工作業績突出,沒幾年,她便升任副館長。彼時的她,是周圍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一切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有一天,張留鳳突然來了個“大轉彎”,辭去工作,要轉行做汴繡。
“在美術館工作久了,我接觸到很多非遺類的藝術品,深感非遺傳承的艱難,想起姥姥和母親做了一輩子汴繡,不僅沒有成就感,甚至還越來越落寞,心里很難受,就覺得有責任把這個東西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就這樣淡出大眾視野。”張留鳳說,她做出這個決定還有一個原因——她每次回鄉看望母親,總能聽到街坊鄰居在談論誰家的兒子又打架了、誰家的閨女早早輟學了、誰家的孫子不聽話惹事被抓了,等等。“他們口中的這些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管教,很容易步入歧途。村里的女人們本來可以在家一邊做刺繡,一邊照顧孩子,但是機繡取代了人工,她們空有手藝,只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同為人母的張留鳳心想,女人們如果能靠汴繡掙錢,就不用外出打工了,那樣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留守兒童了。
張留鳳說出自己想要辭職創業,傳承汴繡的想法后,遭到全家人的強烈反對。最先反對的,就是母親:“我們兩輩兒人,做刺繡這么多年都沒做出個名堂,現在更是沒人認這個東西,你還偏要往這行不通的路上走!”姥姥和丈夫也不支持她。看張留鳳決心已定,全家人商量著斷了她的經濟來源,不給她錢。
“我拿著卡里僅有的2萬塊錢,辭職下了海。”滿大街轉了一個多月,張留鳳終于找到一個地下室,房東答應給她免一年房租。在黑咕隆咚的地下室,張留鳳買來兩桶乳膠漆,自己刷起了墻,雖然身體很累,但心里卻很高興。
低谷時借錢借遍親朋好友,甚至還借了高利貸,最后說服家人賣了一套房
創業之初,張留鳳打電話給家鄉的四五個繡娘,許諾每個月給她們2000元的保底工資,讓她們放棄外出打工,回來繼續做汴繡。“她們很多年齡都不小了,能守著家掙錢,自然很樂意。”
之后,張留鳳把汴繡產品定位為文化禮品。為了跑銷路,她到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參加展會,推銷自己的產品。為了省錢,她每次都裝滿一行李箱泡面,坐20多個小時的硬座。輾轉展會多次,張留鳳終于有了第一筆訂單:有個單位訂購了一批筆記本。這筆訂單,她賺到了1.2萬元凈利潤。
“剛開始推銷,我常常夜里跑到停車場,往汽車上夾傳單。為了吸引車主,我把傳單弄成信封的形式,上邊寫著:董事長親啟……”張留鳳自嘲,那時候她經常被保安驅趕,也經常被車主呵斥。
盡管如此,銷路依舊不理想。于是,張留鳳改變思路,轉戰電商市場。“2012年,文化禮品做電商的并不多,我們將自己的產品定位為河南特色文化禮品,建了幾個網站后,訂單逐漸增多。有了回流資金,公司終于運轉起來了。但文化禮品應用面窄,時間一久,訂單又沒了。”
庫存積壓和日常消耗,壓得張留鳳喘不過氣來,短短幾個月,她就背上了近百萬元的債務。“那時候,我到處借錢,把親朋好友借了個遍,又借了高利貸。這樣還是無法支撐下去,我跑回家跟家人服軟,說服他們賣了一套房子。”張留鳳說,她向家人許諾,如果賣了房子還是無法堅持下去,她就放棄,家人才同意賣房。
拿到賣房錢短暫“回血”后,張留鳳再次轉變思路,既然禮品應用面窄,那就將汴繡生活化,讓它走進千家萬戶。
“一種文化想要傳承下去,想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須市場化,必須與時代接軌。”為此,張留鳳和團隊一起,研發了多種既貼近生活又創意十足的汴繡產品,如臺燈、音響、掛畫、包包、服飾、抽紙盒、杯墊、書簽、手賬本等。
除了線上銷售,他們還走進社區,讓大眾體驗刺繡過程,了解、認識汴繡。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新型的汴繡產品,喜愛汴繡產品的人群,也從中老年人擴大到年輕人。
“從創立汴繡品牌,到研發新型產品,再到標注市場價格、提升客戶認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張留鳳坦言,如果當時賣了房子仍難以為繼,她也不會放棄。因為她從一開始就知道,她走的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2013年年底,一涵汴繡終于扭虧為盈。2015年,一涵汴繡在上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成為全國刺繡行業第一家上市的公司。
有人花費上百萬元,有人寧可等半年也要買一涵汴繡的產品
從2015年開始,一涵汴繡全力拓展網絡營銷渠道,在百度競價推廣,在頭條號、百家號、小紅書、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送推文,收獲了近千萬的閱讀量。有了流量后,他們又用淘寶、京東、咸魚等網絡平臺承接流量。
2016年,北京一個客戶通過網絡聯系上張留鳳,詢問是否可以定制全屋家居軟裝。“我們之前并沒有做過軟裝,那個客戶說他家比較大,所有的窗簾、抱枕、裝飾畫、背景墻、臺燈等軟裝都想用汴繡。我當時心想,他家再大也就幾百平方米,對我們來說算是個小活兒,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小活兒,開發一下之前沒接觸過的軟裝市場。”可讓張留鳳沒想到的是,她答應接下那個活兒后,客戶說他的別墅有1000多平方米,加上地下室一共4.5層。
“這哪里是個小活兒,分明是個大活兒。我們的設計團隊設計了好幾個月,不斷按照客戶的要求整改方案,最后確定下來制作一組《千里江山圖》。之后,幾十個繡娘繡了一年半,才完成那個訂單。”張留鳳笑著說,那是她的第一個軟裝訂單,當時沒有經驗,不敢要價,最終成交價格198萬元。現在想來,是對方賺了,以現在一涵汴繡對軟裝的定價,那個訂單至少得450萬元。作品完成后,那個客戶十分滿意,對張留鳳說:“這些軟裝才是我家里最值錢的東西。”
通過那個訂單,一涵汴繡迅速打開了軟裝市場,很多別墅、高檔辦公室、酒店、會所的訂單紛至沓來。
嘗到了線上銷售的甜頭,一涵汴繡又開通了抖音、快手等賬號,做短視頻與直播。“我們現在幾乎實現了全網覆蓋,在同品類的直播中,我們產品的銷量做到了全國第一。”各種營銷資源完美配合,一涵汴繡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如今,經過12年努力,一涵汴繡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發展成一家擁有17個繡坊、360名繡娘、廠房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上市公司,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幫助、帶動一大批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致富。
“不瞞你說,我們的產品很多時候都供不應求,有些客戶寧可等上半年,也要買我們的產品。”提起汴繡產品從以前的無人問津到現在的供不應求,張留鳳說她創業之初的兩個目標——傳承汴繡文化和讓繡娘們能靠手藝吃飯,離實現已經越來越近了。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