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地卡爾·吾買爾
(新疆交投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公路沿線,邊坡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為了防止邊坡發生滑塌等事故,保證公路的通行安全,邊坡防護施工在工程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邊坡防護施工可能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質量問題,影響其防護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施工質量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該工程路線全長14.635 km,起點設計標高1 731.2 m,終點設計標高1 926.5 m,縱斷面標高整體為上升趨勢,平均縱坡為1.3%。建設標準為一級公路,四車道上車輛行駛速度的設計為80 km/h,整體式路基24.5 m,分離式路基寬度12.25 m,橋梁設計的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I級。主線以橋隧為主,設置特大橋2 745 m/2座,大橋2 850 m/4座,中橋60 m/2座,涵洞3道,長隧道6 991.5 m/3座,中隧道564 m/1座,橋隧比約91%。高填方路堤1處,深挖方路塹4處,最大邊坡高59.15 m。
周邊存在G218國道及高壓線,在較大程度上制約邊坡開挖及爆破作業。應對措施:
(1)施工前通過設置鋼管排架等方式進行安全防護,防止滾石或飛石掉到G218公路上。
(2)石方開挖盡量采用鎬頭機破碎作業,若巖石強度高,需要爆破作業,采用淺孔控制爆破、深孔控制爆破技術進行石方開挖,減小施工對周圍設施及環境的影響,并嚴格控制飛石。
(3)對爆破點設置警戒區,由專人負責現場人員車輛的疏散撤離。爆破時段,將涉及警戒區的道路進行臨時封道處理。大體積石方、鄰近218上方等位置,在冬季封閉G218后進行爆破施工。
高邊坡施工段主要存在崩塌碎落、雪崩、風吹雪等不良地質。應對措施:施工前對崩塌碎落段采取主被動防護網進行防護,雪崩路段邊坡開挖宜采用較緩的邊坡坡率,對坡面采用分層防雪柵欄或臺階狀擋墻進行防護,對風吹雪路段設置擋雪板。開挖前,及時做好截排水設施,防止地表水沖刷、入滲。
該高邊坡存在斷層破碎帶,開挖時斷層破碎帶對臨時開挖面和永久性坡面穩定性有影響。在雨季等氣候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下,邊坡體上部表層土石方易發生掉塊或滑坡。施工工藝控制不當(如單次炸藥用量偏大坡面支護不及時支護錨桿施作不到位等)時,坡面有潛在的局部坍塌或土石掉塊的風險。
應對措施:
(1)開挖過程中及時關注地質情況,做好日常邊坡穩定性監測工作。當局部路段設計地質與實際開挖地質出現較大差異時,及時與監理設計溝通進行動態設計,及時完善防護施工。
(2)邊坡開挖施工前先完善邊坡截排水設施,減少地表水的浸入。若有地下水流出,將地下水引入排水系統,不可堵死。
(3)現場嚴格按照批準的施工方案施工,特別是爆破施工,必須嚴加控制,嚴禁有大藥量爆破現象出現,爆破完成后及時清除坡面松散土體和石塊。
高邊坡截水溝施工、鉆爆作業、坡體開挖、清理、支護等作業階段存在高處作業,潛在高處墜落風險較大。應對措施:
(1)加強對登高作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患有不適合高處作業病癥者不進行高處作業。
(2)人員高處作業,要求必須穿戴好安全防護用品,且能夠正確使用。
(3)高處作業點下方不能有人逗留,嚴禁上下拋擲工具材料,嚴禁將工具材料放在不易放穩之處。
(4)搭設安全通道和施工平臺。
(5)高處作業或靠近交通要道作業時設置隔離措施。
(6)上下作業面相互錯開,嚴禁上下同時作業。
在我國山區,路基高邊坡處時常會發生塌方病害問題,按照公路高邊坡塌方的成因與主要產生條件,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沖刷浪窩,二是崩塌,三是碎落,四是滑坍,五是剝落。其中,剝落指的是在風化巖的外表面以及高邊坡上的土層,當周圍環境濕熱時,其外表將出現漲縮的情況,導致邊坡外表的薄層和碎層產生脫落[1]。產生原因為路塹邊坡坡度過于陡峭(通常坡比小于1∶1),且邊坡上巖石受到了較大的風化作用及破碎作用,一旦出現嚴重的水流沖刷、侵蝕、震動等問題,碎屑便會成塊從邊坡上面滾下。
防治措施:加化排水過程的通暢性,避免路基邊坡受到地面與地下水造成侵蝕。這可以通過設置排水溝、挖掘排水溝槽或使用排水墊層來實現。加固邊坡,以增強其穩定性和抵抗力。一種常見的方法是通過種草、鋪草皮或植樹來增加植被覆蓋率,這些植被可以提供額外的保護和防止侵蝕,同時還能穩定土壤。對于容易風化的軟質巖層,可以采取綠化防護措施,如種植適應性強的植物或鋪設草皮[2]。另外,修建干砌漿砌片石護面墻也是一種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和保護。定期整修邊坡,及時清除可能滑坍的土石方,以確保邊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潛在的損害和風險。
產生原因:一是采用機械開挖,操作控制不嚴,局部多挖。二是邊坡上存在松軟土層,受外界因素影響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凸不平。三是測量放線錯誤[3]。
防治措施:機械開挖時,預留0.3 m厚的土層,以便后續的人工修坡。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清除坡面松散的土體,以確保邊坡成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為了保護邊坡免受自然因素的侵蝕,應在邊坡成型后盡快進行防護施工。在施工期間,需要加強復測工作,確保定位的準確性和精度。
3.3.1 錨桿及錨索材料、制作質量問題
編束錨索前,應使所有鋼絞線不發生彎曲和交叉,均勻地進行排列,為剔除其存在的死彎機械損傷,需要做好所有錨桿及錨索孔的編號工作,尤其是標明錨桿及錨索錨固段、自由段的實際長度。精準地設置環隔離架所處部位并進行定位,科學地處理非錨固段和錨固段。
3.3.2 孔位質量問題,影響框架地梁節點布設
當孔位自身精確度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框架上的地梁節點受其影響也難以精準地進行設置,一般來說,框架上的地梁節點構件會承受一定的壓力,能夠將錨具自身荷載向地下巖層和土層進行傳遞,使荷載由集中變分散。在孔口部位錨桿及錨索和巖面未保持垂直狀態,能夠對巖面所受的各種力進行調整,一旦未能將其精準設置,則后續張拉時將不能均勻受力,出現較大變形,嚴重時會損壞錨頭。針對該情況,應嚴格控制鉆孔過程中的角度,避免施工時孔的角度發生偏移,同時避免串孔的問題。
3.3.3 孔內注漿質量問題,注漿方法不規范
漿液水灰比達不到設計要求,未規范地進行注漿施工,便會出現孔內注漿質量問題。為此,在注漿過程中應按照孔底至孔口的順序,使注漿反向進行,直至孔口部位流出漿液,待漿液收縮和凝固后采取補灌措施。借助高壓方式的錨索孔注漿作業,使用漿液將邊坡空隙、裂隙充分填充,使邊坡破碎巖體進一步增強自身強度,最終使邊坡土體的穩定性得到增強。從張拉段角度來看,其不會造成錨固的作用,進行注漿施工主要是為了避免錨索發生銹蝕。為避免張拉段出現漏漿問題,應在錨索下降過程中,用無紡布緊緊包裹張拉段,緩慢向孔中下放,進而避免漏漿現象的出現。
3.3.4 張拉準備問題,張拉程序混亂
張拉過程中應保證錨頭和錨桿及錨索緊密地觸碰,根據設計要求的順序和流程逐一進行張拉,不然便會導致變形,難以發揮應有的張拉作用,甚至還會進一步增加其應力損失。穩壓時長、張拉效果二者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將穩壓時長增加可以使保險的系數進一步提高,為錨固段介質、錨索體的變形作用提供充足時間。開展錨索張拉施工作業時,常見質量問題包括以下兩點:一是錨索體發生一定程度的外移;二是索體出現斷絲問題甚至拉斷。詳細來講,錨索體的外移存在兩種情形,分別是錨根段和水泥漿體同時拉出以及錨貫段拉出。究其原因,巖石、水泥漿體、錨索體三者的接觸面存在位移。主要表現為張拉過程中無法打起壓力表,鋼絞線單根拉出。從成因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索體未得到水泥漿液的全面包裹;二是錨固段在新灌漿管中深入長度不足。為此,應在水泥漿液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后重新開展張拉施工。
3.3.5 封錨、非錨固段的質量問題
非錨固段需進行如下處理:能夠避免漏水、滲水等情況發生,應開展兩次非錨固段的補漿處理工作,在錨頭部位開展防銹處理和防腐處理工作,封口注漿完成時,應從錨具量起預留鋼絞線30 cm,切割掉預留長度以外的部分,將使用與錨梁同強度的混凝土進行封頭,外部覆蓋厚度不能低于500 mm,避免其受到破壞與銹蝕,同時確保整體美觀性,封頭的模具也應相同。一般情況下,錨索會受到體內腐蝕、體外腐蝕這兩種不同的腐蝕作用。在體外防腐處理時,應從錨頭部分防腐入手,將鋼絞線超出預留部位的長度切除,在孔口部位補漿,且錨頭以混凝土進行封堵。然而,在體內防腐處理時,應將黃油刷到自由段上,外部套上管。針對錨固段,應進行鐵絲網纏繞處理,以此確保錨固段防腐能力進一步增強[4]。
3.4.1 混凝土面蜂窩
所謂蜂窩,指的是混凝土表面的窟窿呈現蜂窩狀。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混凝土配合比缺乏合理性,水泥、石子等原材料與水的比例不科學。
(2)攪拌混凝土時長未達到要求。
(3)下料過程中石子過于密集,導致砂漿、石子出現離析現象。
(4)一次性下料混凝土,振搗時間短或漏振。
(5)模板縫隙大導致流失了大量水泥漿。
(6)鋼筋分布密集,混凝土坍落度低于設計要求。
防治措施:對混凝土實際配合比加以控制,確保計量準確,并且經常進行檢查。在進行混凝土攪拌的過程中始終確保均勻拌和,最終坍落度應滿足設計規范。混凝土的振搗、澆筑避免一次完成,需分層處理,以防止漏振和模板堵塞。在施工過程中,嚴密監控模板的密封性,確保其不會因混凝土的壓力而損壞或變形。
3.4.2 混凝土麻面
所謂麻面,指的是混凝土外表凹坑數量多,有一定的粗糙面,但鋼筋未外露。從形成原因來看:
(1)模板外表較為粗糙、雜物清理不徹底,模板拆除過程中損壞了混凝土表面。
(2)模板濕潤程度不足,吸掉了構件外表混凝土水分,由于水分流失過多而導致麻面。
(3)模板上未進行密室拼縫,少部分區域存在漏漿現象。
(4)未均勻涂抹模板的隔離劑,模板與混凝土外表的黏結性差而導致麻面。
(5)振搗混凝土不到位,排出氣泡不充分,導致模板外表留有麻點。
防治措施:仔細清理模板外表,避免各種雜物殘留于表面。混凝土澆筑施工前,在模板縫進行足量澆水以保證其濕潤性,借助膩子、膠帶等嚴密地堵實模板的各個縫隙,均勻地涂刷長效隔離劑,嚴禁存在漏刷的情況,均勻地分層搗實混凝土,經過木錘不斷敲打將氣泡完全排出。
3.4.3 混凝土孔洞
混凝土孔洞指的是混凝土結構蜂窩過大,全部、局部裸露鋼筋。其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鋼筋密集處混凝土未順暢流動,振搗不充分的情況下開展上層混凝土澆筑施工。
(2)混凝土存在離析現象。
(3)木塊、泥塊、各類雜物掉入混凝土中,使混凝土卡住。
防治措施:針對鋼筋分布復雜、密集的部位,通過細石混凝土澆筑法進行施工。將細石混凝土適量填入模板中,分層、充分、密實地振搗,必要時輔以人工來搗固。將下料部位調整為預留洞口的兩側,將澆口設置于側面,避免出現漏振的情況。若混凝土中掉入各類雜物,施工人員應第一時間將其清除。
3.4.4 混凝土露筋
所謂露筋,指的是箍筋、立筋、主筋架局部裸露于混凝土表面。其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移動了鋼筋保護層的墊塊,導致鋼筋外露于模板。
(2)混凝土截面小,鋼筋分布相對密集,有露筋問題。
(3)混凝土的配合比缺乏合理性,模板漏漿、缺漿。
(4)混凝土自身保護層不足,導致鋼筋位移以及露筋。
(5)澆水溫潤工作不到位,脫模過早導致吸水黏結并引發露筋現象。
防治措施:混凝土澆灌過程中,應控制好鋼筋保護層厚度和鋼筋位置;針對模板做好接縫封堵;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鋼筋人工插搗密實或換其他型號振搗棒來施工;施工過程中防止鋼筋踩踏行為,避免拆模時間過早[5]。
邊坡防護在公路工程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有效防護邊坡,一般采用錨索進行防護。在邊坡防護的施工過程中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質量通病,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以確保邊坡防護的施工質量。這樣的做法可以為后續的施工和通車運行創造理想條件,同時增強公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提高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