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嘯波
浙江省特級教師
今年是浙江高考語文回歸全國卷的第一年。如今塵埃落定,且讓我們來看看如何解讀、怎樣寫作。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頗有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之趣。題目初看簡單,細看暗藏機關,有一些沒有明確設限卻也不失為“不言而喻”的柔性要求。
此題可拆解出三層解讀:
第一層,它需要一個故事。考生可以自由聯想,也可以親自講述,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文獻中的、現實中的,只要是故事均可,而且其來源也幾乎沒有限制。
第二層,這個故事要“好”。好故事定義寬泛,俯拾皆是,但要能“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可用于“更好地表達和溝通”。換言之,故事要有人文關懷,要有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惡丑”的批判,要感動人、啟發人、影響人,對人的思想、情感、語言、行動有較大塑造力。

第三層,這個故事要“有力量”。題中明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這就有了更具體的要求:身為當代中國人,考生聽了、想了或講了古今中外的“好的故事”,不僅改變了自己命運,更能影響社會風氣,展現中華民族的形象與風采。
這三層解讀,是審題必須跨越的三個臺階,同時也是作文立意的三個等級。題目開放度極高,隱含的限制也極強;入門似乎很容易,但登堂入室很不易。看似處處不限,實則處處有限。
想故事、講故事是容易的,讓人感動、改變自己也是容易的,但要塑造“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卻不容易;故事里刻畫人物是容易的,但故事外刻畫一個民族的群像卻不容易。考場上限于時間,未必能夠寫到民族形象這一層(當然,也可能寫到,但只是膚淺潦草),到不了或寫不好這一層,就不能“一覽眾山小”,就會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遺憾。
與前幾年的命題特點相比,此題統一了“向內求索”與“向外拓展”的分歧,消弭了“小情調、小感慨”“大情懷、大悲憫”的紛爭,平衡了“一己悲歡”與“國計民生”的天平。
今年新課標全國Ⅰ卷作文題命制,淡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但延續了對生命價值、社會生活的深度觀察與思考。內容主旨上,它由淺入深,逐級而上;審題要求上,它由表及里,從易到難;而隱含著的終極目標是:能借“好的故事”對個體的塑造改變,進而去刻畫展現一個民族偉大的群體形象。這就需要考生有追求人生價值的制高點,需要考生有走出“小我”擁抱“大我”的大胸襟,需要考生有融“萬家憂樂、世界風云”與“自我傾訴、信筆閑談”之間的大手筆。這很符合新課標提升高階思維品質的要求。
真切的語境、健康的審美、自由的空間,它以親切的面目出現,又用柔性的話語召喚,讓莘莘學子在這祥和寧靜的氛圍中去奮筆疾書。這些都是今年這道作文試題所攜帶的光環。看似不限卻又設限,處處設限卻又寬松自然,妙就妙在它就始終搖曳在“限與不限”之間。
動筆之前,要先確定文體。試題中的“請寫一篇文章”,并未明確要求寫議論文,這就是說,敘述性或抒情性的文章亦可;而“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這一句也值得細品:如果說“思考”二字,是論述性文體的寫作指向,那么“聯想”二字,卻又是非論述性文體的寫作指向。
“敘述、抒情”構思開放,寫法不勝枚舉,在此不作贅述。總之,只要圍繞題目“好故事、有力量、影響人、塑形象”的核心主旨寫即可。
下面重點說一說論述文的立意。
立意之前,要先審題。脫離審題的立意,是無的放矢。概括地說,審題是把作文題主旨提煉成一個問題,而立意則是對這個問題作出的明確回答。
此題的核心要點,大致可以這樣提煉:

好的故事,曾經給人好的影響(古今中外) (我或我們) (動心、啟智)

好的故事有力量,很好地改變了個人命運,很好地展現了民族形象(個人成就出色) (群體形象美好)
只要圍繞上文的核心問題去闡述、引用、舉例、論證,就是緊扣作文主旨的立意,而考場上未必要表述得如此全面縝密,實戰中可能更精練一點。
如審題可能這樣——
1.“你曾被什么好故事感動并改變?”
2.“好故事是怎樣感動人、改變人的?”
立意則可能這樣——
1.“我曾經被好的故事感動改變,最終成就了現在的我。”
2.“好故事如此感人,最終他們成為了美好的人。”
更具體的立意是,選用一個什么故事,闡明一個相應的道理。
如“昭君出塞”告訴我們,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可以彼此表達善意,充分溝通訴求,更坦誠、更溫柔,相親相愛,和睦共處,而永遠不要彼此仇殺。“蘇武牧羊”告訴我們,承擔國家大事應該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困苦,國家的尊嚴、個人的信仰、民族的氣節不能丟。好故事的力量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崇高靈魂不墮落。
定下文體后方可開始行文,行文要先安排論述文結構,下面選擇比較典型的兩種來談一談。
第一種是“引—析—聯—結”推進式結構,這種結構按照認知規律組織行文。
“引”是引用作文題目中的材料,由此亮出自己的觀點;“析”是做簡要分析,界定基本概念;“聯”是聯系典型事例,在文獻或現實中找可靠真實依據;“結”是在此基礎上的結論和總結。
行文順序大致如下:
好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好的故事能夠動心啟智?
那些故事在哪里發生?而且改變了什么?
為什么能夠改變個人命運,展現民族群像?
我們中學生受到什么啟迪?
好故事有力量!
第二種是“總—分—總”平行式結構。這種結構簡單明快,一般用于一望而知無須追根溯源的觀點闡述。“好故事會影響人”這個道理很淺顯,所以也很適合采用這種類似重章復唱的平行式結構。
例如議論文《故事的力量》,就采用了“總—分—總”平行式結構,行文很出彩。其行文順序如下:

好的故事不局限于文字。
好的故事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堂吉訶德》《老人與海》給人的啟迪。
好的故事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偉大人物的人生故事使我振作。
好的故事展現民族的形象。“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體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然而故事的力量并非矢量,它沒有方向。
故事的力量極為巨大。
總而言之,論述文重在說理,其行文需要嚴格遵循邏輯順序。兩種結構各有所長,不分軒輊。需要提醒的是,“好的故事”需要擁有豐富的素材儲備。
“好的故事”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每個人有不同的命運和際遇,主人公就有不同的想法與活法;人類有多少種生活的方式,“好的故事”就有多少種活著的樣子。每個人調動積累,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文獻的、現實的,幸福的、痛苦的,他人的、自己的,江湖的、廟堂的,道聽途說來的、自己親身經歷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只要動人啟智,都是好素材,都是“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可以寫英雄,“好的故事”也可以寫凡人;“好的故事”可以寫王侯將相,“好的故事”也可以寫升斗小民;“好的故事”可以寫憂傷悲劇讓人靈魂得以凈化,“好的故事”也可以寫快樂喜劇讓人覺得人間溫暖燈火可親。“好的故事”可以寫當代真事,這有利于激發聽故事者的斗志,如新時代的人們勤勞、勇敢、創新、致富;“好的故事”也可以虛構,因為相對于實例而言,邏輯真實更有意義,如精衛去填海、女媧能補天、刑天舞干戚。
“好的故事”最好出自中國,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也是多災多難的民族;我們有輝煌,我們也有恥辱。“好的故事”也可以出自外國,因為每一個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都值得尊重,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丑小鴨催人奮發,海的女兒讓人純潔,而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腳站大地才力大無窮、才是戰無不勝的英雄,那么,給我們什么啟迪?孕育高山大川,如土地一般深沉厚重的是人民群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教人真善美的道理,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領悟精微奧秘的題意,遵循合理自洽的邏輯,選擇典型新穎的素材,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才能文脈貫通,條理清晰,大氣磅礴,行云流水,才能出言即妙語,落筆成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