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俊哲 朱明哲 左皓婷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抖音國際版TikTok為世界民眾提供了交流和互動的平臺。TikTok作為我國互聯網平臺出海的成功典范,在出海不到5年的時間里,就已成為下載量最多、增長率最快且最具吸引力的新媒體平臺[1]。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TikTok的全球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0億。TikTok所具有的國際影響力使其受到了多家新聞媒體和海量用戶的關注,成為當下較為熱門的討論話題。盡管TikTok相關新聞報道數量逐漸增加,但國內有關TikTok新聞報道的話語分析研究較為匱乏,目前尚無研究從評價理論視角考察TikTok新聞報道中的態度資源,本研究嘗試對此進行探討,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一空缺。新聞報道語篇通常反映客觀事實,但其背后也融入了媒體機構和個人的情感態度,因此對TikTok新聞報道中的態度資源進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日報》是我國進入國際主流社會并被國外媒體高度轉載的國家英文日報,具備較高的權威性和較強的影響力。本研究以《中國日報》中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其背后所呈現出的態度,以期為該社交媒體平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理論視角,分析《中國日報》對于TikTok新聞報道中的態度資源的使用情況,包括情感資源、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三大類。具體目標如下:首先,分析情感資源的使用情況。通過對《中國日報》中有關TikTok新聞報道中情感資源內容的分析,探究情感資源在報道中的頻率、情感傾向和情感表達方式。研究將關注報道中表達的喜悅、憤怒、恐懼、悲傷等情感成分,以及這些情感對于觀眾情緒的潛在影響。其次,研究判斷資源的呈現方式。通過研究《中國日報》在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判斷資源的呈現方式,包括對事件、人物或行為的評價和評判,分析報道中的言辭、論述和引用等元素,以了解報道對TikTok的正面或負面判斷態度。再次,探究鑒賞資源的傳遞方式。研究將關注《中國日報》對TikTok新聞報道中的鑒賞資源的傳遞方式。通過分析報道中的觀點、評論、背景介紹等內容,探究報道對于TikTok平臺的價值評估、文化背景、用戶行為等方面的鑒賞態度。最后,分析態度資源對觀眾態度和行為的潛在影響。
本研究基于評價理論中的態度系統框架,采用UAM Corpus Tool 6語料庫標注軟件對《中國日報》中關于TikTok的相關新聞語料進行標注,以分析態度資源的分布和使用情況。研究選取的語料來自《中國日報》,關鍵詞限定為TikTok,時間范圍為2023年2月末至4月初。經過篩選,共獲得73篇相關報道,從中隨機抽取25篇作為分析樣本,最終確定的分析樣本共包含16 250個詞。本研究使用UAM Corpus Tool 6來進行態度資源的標注和分析。這一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系統地標注新聞報道中的態度資源,包括情感資源、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從而深入分析《中國日報》在TikTok新聞報道中的態度表達。
TikTok新聞報道中態度資源總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就結構性層面而言,在《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中,鑒賞資源所占比例最大,為73.43%;判斷資源所占比例次之,為20.63%;情感資源所占比例最小,僅為5.94%。就均衡性層面而言,三大資源的比例相距較大,一定程度上顯現出分布的不均衡性。
表1 TikTok新聞報道中態度資源總體分布情況
如前所述,態度資源包括情感資源、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三大類。下文將具體分析與討論三大資源在《中國日報》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的分布及使用情況。
3.2.1 情感資源分布
情感資源傳遞人的正反面情緒。情感意義有肯定和否定兩種含義:肯定意義的品質詞總是表達正面意義,否定含義的品質詞總是表達負面意義[2]。TikTok新聞報道中情感資源分布情況:正面情感資源的頻次多于反面情感資源的頻次(前者為10,后者為7)。整體而言,情感資源使用總頻次較少,共計17次,符合新聞語篇特點。新聞報道為尋求內容客觀性,會盡量避免使用顯現個人主觀意見、情感色彩的詞匯[3]。在《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中,高頻正面情感意義詞匯有“喜歡”“非常感謝”等,反面情感意義詞匯則用到了“緊張”“憤怒”等。例如,《中國日報》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寫道:“用戶表明他們喜歡TikTok,并不是這個應用程序讓他們感到緊張和憤怒”“我非常感謝這個應用程序給了我一個發展業務的機會,讓我尋求這段沒有它就不可能實現的創業之旅”。通過情感資源例句可以看出,盡管TikTok相關新聞報道運用到正、反面情感意義詞匯,但總體而言傳達出的情感較為一致,即對TikTok的喜愛之情。
3.2.2 判斷資源分布
判斷資源包括社會評判資源和社會約束資源。社會評判資源與行為規范(常規)、做事才干(能力)和堅忍不拔(韌性)三個方面有關,社會約束資源與是否真實可靠(真實性)、行為是否正當(合適性)兩個方面有關[4]。TikTok新聞報道中判斷資源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就結構性層面而言,在《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真實性”(27.12%)和“合適性”(27.12%),“常規”次之(23.73%),緊接著是“能力”(16.95%),最后是“韌性”(5.08%)。整體而言,社會約束資源的比例(54.24%)高于社會評判資源的比例(45.76%)。可見,《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側重于從“真實性”和“合適性”兩個方面對事件或行為進行評價。“真實性”評價指的是作為一家主流媒體如《中國日報》注重報道的真實性。當涉及TikTok平臺的事件或行為時,《中國日報》會致力于提供準確的事實和信息,以確保報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報道可能會涉及對TikTok平臺上的內容、用戶活動、挑戰活動等進行核實,以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例如,《中國日報》在報道中使用了“我認為所指出的許多風險都是假設的和理論上的(真實性)風險”一句,體現了嚴謹客觀、遵循真實性的報道態度。“合適性”評價,指評價報道內容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法律法規和價值觀念。當報道涉及TikTok平臺的事件或行為時,《中國日報》會對其進行價值判斷,以確定其是否合適被報道和傳播。通過對“真實性”和“合適性”的評價,《中國日報》在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展示了一種關注事實和價值的態度,努力確保報道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并對平臺上的事件和行為進行道德和社會價值的評價。這種立場和傾向性有助于引導公眾對TikTok平臺形成正確的認知和態度,并促進社會對于媒體報道的信任和理解。
表2 TikTok新聞報道中判斷資源分布情況
3.2.3 鑒賞資源分布
鑒賞資源包括反應、構成和價值。反應依據產品或過程的影響或質量來評價;構成描寫一個物品的復雜度和細節;價值則根據社會常規來評價物體、產品和過程[5]。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鑒賞資源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價值”(56.19%),“反應”次之(36.19%),所占比例最小的是“構成”(7.62%)。可見,《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側重于對事物價值進行評價。這里圍繞“反應”與“價值”展開分析。在新聞報道中,媒體的反應性是指媒體對事件、問題或主題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情緒或情緒色彩,這種反應性可以通過報道中使用的詞語、語氣、措辭和表達方式來體現。《中國日報》有關TikTok的某篇新聞報道中運用了“TikTok在年輕人中已變得非常受歡迎(反應)”這一表達,其中用到了“受歡迎”一詞,且該詞為這則新聞報道的高頻詞匯,由此可以看出TikTok受歡迎程度之高。同時,從高頻正面詞匯的使用上也能夠看出大部分用戶對TikTok有著積極的價值評價。新聞報道中的價值資源指的是媒體對事件、問題或主題所表達的道德、倫理或社會價值觀的態度和評價,這種價值資源可以通過報道中的言辭、觀點、評論和評價來體現。《中國日報》在關于TikTok的新聞報道中運用了“我們應該為所有國家的公司提供一個開放、公平和非歧視(價值)的投資和運營環境”這一表達,旨在呼吁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而其價值也體現于此。
表3 TikTok新聞報道中鑒賞資源分布情況
本文以評價理論為視角,對《中國日報》中有關TikTok的新聞報道的態度資源進行了分析,指出報道背后的積極態度。通過深入了解新聞報道中的態度,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媒體對特定主題的定位和傾向,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加全面客觀的信息。此外,任何企業或產品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可能面臨國內市場不曾有的風險和挑戰[6],本文對TikTok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研究,有助于發現和解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筆者僅選擇了《中國日報》的相關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未考慮到其他媒體的報道,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不足。其次,評價理論作為一種較為主觀的評價方法,其結果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考察更多的媒體樣本和客觀指標,以增加研究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