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煜竣 ,苗芙蕊 ,范郁山 ,張芳之 ,張鵬翼 ,何就杰 ,賀彩 ,羊璞 ,王淼東
1.廣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2.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以尿液存儲及膀胱排空障礙為臨床特征的中老年男性常見病[1]。BPH發病率較高,50歲以上男性人群發病率近40%,70歲以上高達70%~80%[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BPH治療藥物效果不理想,手術治療風險較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患者依從性差[3]。近年來有Meta分析發現,針灸治療BPH療效顯著,其療效不亞于α受體阻滯劑、5α還原酶抑制劑等,且不良反應少[4-6]。目前針灸治療BPH尚無處方共識,缺少對核心穴組及經絡、用穴等多方位分析,難以為臨床提供確切的選穴依據和理論支持。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究針灸治療BPH的選穴規律,以期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和研究方向提供參考和循證依據。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萬方數據)、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錄的針灸治療BPH的臨床觀察文獻,檢索時間范圍為建庫至2023年2月10日。語種為中文或英文,不限定是否使用盲法。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結合的檢索方式。中文數據庫檢索式為:("前列腺肥大" OR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 OR"良性前列腺增生" OR "前列腺增生癥" OR "前列腺增大"OR "前列腺增生" OR "前列腺良性肥大" OR "大體積前列腺" OR "前列腺肥大癥" OR "良性前列腺肥大" OR"前列腺良性增生" OR "前列腺良性增生癥") AND ("針灸" OR "電針" OR "針刺" OR "針" OR "艾灸" OR "灸"OR "刺絡" OR "刺血" OR "埋線" OR "穴位注射")。并啟用同義詞擴展。英文數據庫檢索詞包括hypertrophy、hyperplasia of prostate、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acupuncture、 moxibustion、 pricking blood、 point injection。
①研究對象為BPH確診患者,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癥中西醫結合多學科診療指南(2022 版)》[7]、《良性前列腺增生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試行版)》[8]及其歷史版本診斷標準;②治療手段以針對經絡或腧穴刺激為主,單用或合用其他中醫類手法;③有完整的腧穴組方;④采用公認規范的療效評價或結局指標,且結果顯示針灸療法具有顯著療效;⑤原始研究文獻。
①綜述、個案、專家經驗、動物實驗文獻;②針對單一經驗穴研究的文獻或無具體腧穴組方的文獻;③耳針、腕踝針等非體針;④單臂研究中樣本量不足10例,雙臂及多臂研究中針灸組樣本量不足10例的文獻[9];⑤重復文獻(包括中文文獻的英文版)只取發表年份最近者[10]。
將文獻導入EndNote X9.2,去除重復文獻后,由2名研究成員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對文獻進行初篩和復篩,核對篩選結果。采用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11-12]。提取處方中的腧穴,若文獻涉及多證型辨證取穴只錄入主穴,單一證型錄入主穴+配穴[13-14]。將提取的處方錄入Excel2019,建立針灸治療BPH的處方數據庫。
參考《經絡腧穴學》[15]、《經外奇穴名稱與定位》[16]對腧穴名稱進行規范,并補充完善腧穴的歸經、部位和特定穴歸屬。
使用Excel2019對腧穴的使用頻次、歸經、部位、特定穴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 對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通過多次試驗設置最佳最低支持度和最低置信度,最大前項設為2,并繪制復雜網絡圖。
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對高頻腧穴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對處方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若KMO>0.5且P<0.05則對其進行因子分析,選取最大方差旋轉,提取公因子成分;若KMO<0.5或P>0.05則不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 對高頻腧穴進行聚類分析,并繪制聚類樹狀圖。
共檢索出5 498篇文獻,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納入303篇文獻,提取303首腧穴處方。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針灸治療BPH文獻篩選流程
納入文獻中有203篇為隨機對照試驗,對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發現,偏倚風險主要來自未具體描述隨機方法,未提及分配隱藏、盲法的實施。
共使用103個腧穴,總頻次為1 424。頻次前5位腧穴分別為關元(188 次,13.20%)、中極(157 次,11.03%)、三陰交(130 次,9.13%)、腎俞(96 次,6.74%)、氣海(79次,5.55 %),見表1。

表1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常用腧穴(頻次≥15)
任脈腧穴使用頻次最高(530次,37.22%),其次為足太陽膀胱經(391次,27.46%)。腧穴數以足太陽膀胱經最多(25 個,24.27%),其次為督脈(16 個,15.53%)。見表2。

表2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腧穴歸經
腹部腧穴使用頻次最高(657次,46.20%),其次為腰骶部(393 次,27.64%)、下肢部(312 次,21.94%)。腧穴數以腹部最多(27個,26.47%),其次為下肢部(25 個,24.51%)、腰骶部(23 個,22.55%)。見表3。

表3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腧穴部位分布
103個腧穴中有62個屬于特定穴,使用總頻次為1 370。交會穴使用頻次最高(531次,38.76%),其次為募穴(366次,26.72%)。腧穴數以五輸穴最多(20個,24.69%),其次為交會穴(18 個,22.22%)。見表4。

表4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特定穴
設置最低支持度為10%、最低置信度為80%,得出21組腧穴組合。按支持度高低排序,前5位腧穴組合為:關元→三陰交-中極,關元→氣海,關元→水道,中極→水道-關元,關元→水道-中極,見表5。其復雜網絡圖顯示,核心穴組為“關元-中極-三陰交”,見圖2。

表5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腧穴關聯規則(支持度≥10%,置信度≥80%)

圖2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核心腧穴網絡(支持度≥10%,置信度≥80%)
將頻次≥15腧穴設為高頻腧穴,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0.633,P<0.000 1,提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對主成分進行分析,通過碎石圖提取出特征值>1的8個公因子(見圖3)。運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選擇載荷系數絕對值>0.5的腧穴進入公因子提取,結果見表6,同時得出旋轉后的空間載荷圖(見圖4)。

表6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高頻腧穴公因子(|載荷系數|>0.5)

圖3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高頻腧穴公因子提取碎石圖

圖4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高頻腧穴旋轉后空間載荷圖(|載荷系數|>0.5)
對頻次≥15的高頻腧穴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5。當標度約為21.25時,針灸治療BPH的高頻腧穴可以分為7類:①上髎、下髎、中髎、次髎;②會陽;③曲骨、橫骨;④神闕;⑤腎俞、膀胱俞、秩邊;⑥太溪、太沖、關元、氣海、三陰交、陰陵泉、中極、水道、歸來;⑦足三里。

圖5 303首針灸治療BPH處方高頻腧穴(頻次≥15)聚類樹狀圖
BPH屬中醫學“精癃”“癃閉”范疇[17]。《素問·宣明五氣篇》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可見膀胱氣機在本病的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現代醫家認為,腎氣虛衰為其發病之本,基本病機為三焦失司,膀胱氣化不利,病變部位在精室,且與肝、脾、肺相關。治療以溫腎納氣為主,同時辨證佐以健脾、疏肝等,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
從腧穴頻次來看,最常使用的腧穴是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和氣海。關元為足三陰經、任脈之交會穴,《針灸大成·婦人門》有“一切冷憊:灸關元”,關元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18]。中極為膀胱之募,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之所會。《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言:“中極下元虛寒病,一切痼冷總皆宜。”中極可補腎氣、利膀胱,適用于各種小便疾患[19]。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可健脾、養肝、滋腎,適用于多種小便疾患[20]。腎俞為腎之背俞穴,《針灸大成·陰疝小便門》有“腎臟虛冷……可選腎俞”,可見腎俞具有補腎納氣、益腎壯火等功效,是治療小便疾患的要穴[21]。氣海為先天元氣匯聚之所,《醫學入門》有“氣海……主一切氣疾,陰證痼冷”,具有益氣助陽功效[22]。由此可見,針灸治療BPH的常用腧穴多具備溫腎納氣的功效,溫腎納氣為治療的核心。
從腧穴歸經來看,針灸治療BPH多取任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任脈為陰脈之海,統領諸陰經脈氣,且任脈與腎經并行于腹部,腎與膀胱相表里。本研究結果顯示,任脈多選取關元、中極、氣海等具有溫腎補氣作用的腧穴。BPH小便異常與膀胱氣機直接相關,選取膀胱經旨在調節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
從腧穴分布來看,針灸治療BPH多選取腹部腧穴,其次為腰骶部。腰骶部和腹部均為前列腺的體表投影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腰骶部和腹部的腧穴可起到近治作用。同時腹為諸陰經之會,故體內水濕易聚集于此,選取腹部諸穴有助于利水滲濕[23]。“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選取下肢部的腧穴可發揮腧穴的遠治作用,體現出標本根結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24]。
從特定穴歸屬來看,針灸治療BPH多選取交會穴,其次為募穴,交會穴可治療本經及所交經脈之病癥,BPH病機涉及多個臟腑,選取交會穴可以“一穴治多經”。本研究結果顯示,交會穴中以關元、中極、三陰交為主。關元、中極均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交會,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之交會,刺之有利于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肝主疏泄的功能。募穴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同樣以中極和關元為主,中極為膀胱募,可直接調節膀胱的氣機。關元為小腸募,刺之有利于發揮小腸主液、泌別清濁的功能,以調節水液代謝。
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關元-三陰交-中極”“關元-氣海”“關元-水道”等組合的支持度較高,臨床研究發現這些穴組能有效改善BPH患者的生活質量、前列腺體積、尿動力學等指標[25-26]。其中“關元-三陰交-中極”為“尿三針”,是嶺南針灸名家靳瑞教授創立的靳三針療法中用于治療小便異常類疾病的穴組[27]。實驗研究表明,針灸上述腧穴治療BPH的可能機制在于降低血清Ⅱ型5α還原酶、雙氫睪酮、促進前列腺細胞凋亡等途徑抑制前列腺增生[28-29]。復雜網絡圖更直觀地顯示出“關元-中極-三陰交”可作為針灸治療BPH的核心腧穴。
因子分析得到8個公因子。F1為次髎、中髎、上髎、下髎,此為八髎穴,為膀胱經腧穴,依據針灸近治原則,其可調理膀胱氣機以利小便[30]。F2為關元、氣海、陰陵泉,旨在溫腎納氣、健脾利濕。F3為腎俞、膀胱俞,選取腎與膀胱之背俞穴,調理腎與膀胱以調節小便。F4為曲骨、橫骨,選取腹部任脈與腎經腧穴,是本病在腹部的局部取穴。F5為太溪、太沖,補腎結合疏肝,以通調水道。F6為水道、歸來,是本病在腹部的局部取穴。F7為陰陵泉、百會,取益氣升陽之意。F8為足三里,可健脾益氣,補后天以資先天。
聚類分析得出7個有效聚類。聚類1為八髎穴,與F1一致;聚類2為會陽,以散發水濕、補陽益氣,適用于腎陽虛衰者;聚類3曲骨、橫骨與F4一致;聚類4神闕培元固本,適用于腎氣虛者;聚類5腎俞、膀胱俞、秩邊,為腰骶部腧穴,以發揮近治作用;聚類6選取太溪、關元、氣海、三陰交、陰陵泉,肝、脾、腎同調,并配合中極、水道利尿,歸來行氣,標本同治;聚類7足三里與F8一致。
本研究關聯規則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關聯規則中八髎穴之間的關聯性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關聯規則分析是按照腧穴同時出現的概率進行排序,聚類分析則將同時出現的腧穴歸為一類。八髎穴之間的關聯性較其他高頻腧穴頻次低,因而支持度和置信度較低,按照設置條件未能得出其相關性。且聚類分析需結合專業知識進行截距劃分,故可能得出與關聯規則分析不同的結果。
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灸治療BPH的常用腧穴處方,揭示針灸治療BPH遵循溫腎納氣的治療原則,并得到核心腧穴,可為臨床治療BPH提供參考,并為合理用穴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