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京麗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場域。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環節。課程目標的達成需要學科核心內容和學科核心活動的雙向支撐。教師具備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理念,能以此為指導精心設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并能將其轉化為真實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實現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標》)提出了“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程理念,并明確了其“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屬性(教育部,2020)。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教育部,2020)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可參照、可借鑒、可操作的抓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在《高中課標》的基礎上,將這一理念進一步闡述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育部,2022),凸顯了其對提升學生英語學用能力的促進作用,也強調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秉持的學習理念,即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
可見,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視域下,英語學習活動觀(以下簡稱“活動觀”)既是一種科學的語言教育觀,可以指導教師調動學生主體參與融合語言、內容和思維的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可以幫助教師設計關聯、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教師可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在基礎教育全過程中持續發展(教育部,2022)。
作為一種為落實新時期英語課程目標而提出的中國外語教學主張(王薔等,2021),活動觀自被提出以來備受關注。廣大英語教師積極實踐,使用活動觀指導課堂教與學的活動設計,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進步,以語篇為單位的教學正在從碎片化、表層化、模式化逐步走向整合化、情境化和結構化(王薔等,2021)。但同時,很多教師對于如何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三類活動還存在困惑和疑問,機械套用三類活動及下屬九種活動的名稱和形式、忽視活動的意圖及之間邏輯關聯的情況也很普遍。因此,厘清活動觀三類活動的內涵、特點及其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形式十分必要。
《義教課標》指出,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教育部,2022)。
關于學習理解類活動,《義教課標》倡導堅持學思結合,引導學生在此類活動中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并建議教師把握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學習活動的要求(教育部,2022)。這類活動是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要提出指向主題意義的驅動性問題,關聯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充分激活相關已知,并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不斷和語篇互動,圍繞語篇的意義主線,獲取和整理語篇的內容要點,自主探究、建構關于語篇的結構化新知,并通過概括和歸納等活動,實現對語篇的整體性理解,同時隱性學習核心語言。學習理解是學生形成綜合認知的過程,也是信息輸入的重要階段。
關于應用實踐類活動,《義教課標》倡導堅持學用結合,引導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理解并初步應用,并建議教師把握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學習活動的要求(教育部,2022)。這類活動是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幫助學生通過描述類的活動內化結構化新知,繼而結合語篇類型特點提出挖掘主題意義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基于自己建構的新知識結構和伙伴充分互動交流,依托宏觀的語篇結構和微觀的語言修辭,從不同角度分析、推斷、闡釋和表達語篇文字中隱含的內涵和作者真實的觀點態度,加深對語篇的理解,同時顯性學習核心語言。應用實踐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也是信息初階輸出的重要階段。
關于遷移創新類活動,《義教課標》倡導堅持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此類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并建議教師把握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學習活動的要求(教育部,2022)。這類活動是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要提出深化主題意義的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建立語篇與其他語篇、語篇與個人經驗、語篇與社會生活和外部世界的關聯,評價語篇中的人、事、物,賞析語篇的內容結構和語言修辭,并通過遷移使用內化了的結構化新知在新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邏輯地、理據結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價值判斷,探究和發現語篇的現實意義。遷移創新是能力轉化為素養的過程,也是信息高階輸出的重要階段。
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新,是一個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過程(教育部,2022)。根據語篇的特點和學生的水平,三類活動可以依托全篇內容一次性學習完成,形成大循環;也可以依托各部分內容多次逐步學習完成,形成小循環。大循環和小循環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固定模式。教師要針對不同語篇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活動觀的基本循環,形成與不同語篇相適切的學習活動鏈的組織和組合方式。
下面以北師大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5 Literature Lesson 15 A Famous Writer閱讀課教學設計為例,說明活動觀的三類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本案例的設計者為北京市昌平區第二中學的李志行老師,指導者為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李珍珠、徐菁玲和關斯芳三位老師。
本單元的主題為“literature”,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下“文學、藝術與體育”主題群,涉及子主題“中外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通過對單元內不同教學語篇的分析,李老師提煉了單元內容的育人價值,即“賞析文學作品—學習作家精神—豐富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品味其特點,在學習文學作家故事時聯系自己的人生,并通過跨學科的閱讀實踐活動深化對文學主題的深層認知,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教育部,2022)。據此,李老師結合學情制訂了以下單元教學目標: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
1.賞析經典文學作品和名人作家人生故事,講述或表演作品經典片段,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介紹作家主要人生經歷;
2.賞析不同類型的中外文學作品,總結各類型文學作品的語言和文化特點,分析名人作家的精神品質及在其作品中的體現,闡釋文學作品的文化和育人意義;
3.根據自己品讀中外文學作品的經歷,向同伴推介自己閱讀的文學經典,并表達文學閱讀對自己的影響。
本單元中,Lesson 15 A Famous Writer 的語篇是一篇邏輯結構清晰的人物傳記類文章,介紹了Harry Potter系列小說的作者J. K. Rowling 由失敗到成功的人生故事。本文使用了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和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詞匯描述作家經歷;還使用了很多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實現語篇銜接;此外,通過直接引用作家演講內容,展現了人物的精神品質,闡釋了成功與失敗的關聯。本文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學習作家的優秀品質,并找到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從而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的價值。在研讀語篇的過程中,李老師梳理了內容知識結構圖(見圖1),為設計和評價學習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李老師也對學生情況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分析。他的授課對象是本校初三某班的41 名學生,他們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礎(如積累了常見詞匯、具備一定的語篇意識、對英語學習有興趣、思維活躍、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等),但仍存在較多困難(如對作家了解甚微、理解和表達部分詞匯和長句有障礙、不能深入理解語篇內涵、欠缺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遇到難題易出現畏難情緒等)。針對上述問題,李老師預設了解決策略,力求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突破難點。
在設計語篇或課時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參照活動觀的能力進階描述,反映學生在課堂階段性學習結束的時候能夠使用所學新知做什么具體的事(蔣京麗,2022)?;谡Z篇研讀和學情分析,李老師制訂了兩個課時的語篇教學目標,并在其統領下設計了相關的語言學習活動。筆者結合李老師設計的具體內容,對活動觀三類活動形式的分析和建議如下。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取、梳理和概括J.K. Rowling 由失敗到成功的主要經歷,借助坐標圖或時間軸等可視化圖呈現結構化知識(對應單元教學目標1)。
學習活動1:Look and share.
學生觀看Harry Potter系列書籍封面圖,根據已知分享作者J. K. Rowling 的相關信息,并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分享自己對本文的閱讀期待。
設計意圖:從學生關于J. K. Rowling 的已知出發,激發他們對人物的好奇心,從而自主思考,明確本課主題。(感知與注意)
效果評價: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根據其說出的具體信息,了解其關于J. K. Rowling 的已知和未知。
[分析和建議]
在感知與注意的活動中,教師要圍繞語篇的主題意義切入關鍵點,給學生充分表達已知的機會。學生被激活的已知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如果學生知之甚少,教師不必擔心,這恰恰體現了學習新語篇的價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內容填補學生的知識空白,幫助學生獲取新知。如果學生確實需要必要的背景知識支撐才能順利閱讀文本,教師也可以預先準備并適當補充背景知識介紹。
學習活動2:Read and match.
學生快速整體閱讀,通過圈畫文中關鍵詞選擇文章最佳標題,生生互動分享選擇結果并解釋原因。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握語篇的整體內容。(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
效果評價:觀察學生能否通過圈畫關鍵詞解釋自己所選擇的最佳標題的原因。
[分析和建議]
在針對九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明確語篇類型、理解語篇大意的階段,使用選標題或者起標題的活動形式。這種活動具有一定挑戰性,能較好地鍛煉學生概括歸納語篇主旨的能力。但這種活動不一定適合所有類型的語篇或者七、八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具體語篇的類型特征和結構特點,結合《義教課標》三級(七、八、九年級)語言技能內容要求,使用其他適合的形式幫助學生達成初讀后整體理解語篇的目標。
學習活動3:Read and map.
學生圍繞問題“What is J. K. Rowling’s road to success like?”獲取、梳理、概括、整合展現J. K.Rowling 自1990 年以來由失敗到成功的主要事件,自主選擇可視化結構圖建構語篇新知結構,呈現探究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邏輯地梳理J. K. Rowling 由失敗轉向成功的事實信息,培養學生整體獲取與概括信息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圍繞意義主線建構結構化新知。(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
效果評價:從學生完成結構圖的情況(如是否包含文章呈現的人物主要經歷,是否按照時間順序呈現等),評價其是否形成關于J. K. Rowling 人生經歷的結構化知識。
[分析和建議]
學生建構結構化知識時,通常需要教師提供兩類重要的支架,即指向主題意義的中觀問題支架(引導思維方向)和思維可視化圖形支架(外顯思維過程)。自主建構語篇知識結構是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他們可以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部分,從而產生與同伴交流的需要,促進合作學習。在學生自主建構新知結構后,教師要選擇學生代表展示并說明自己建構的可視化結構圖的內容,并邀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補充或修正,以確保最終生成的結構圖能合理、準確地體現學生對語篇的理解。隨后,每個學生都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建構的結構圖(如圖2 所示)。在這個階段,學生探究和理解語篇的意義是學習活動的主要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語言學習沒有發生;實際上這時的語言學習是隱性的,和意義理解同步發生。
圖2. 學生自主建構并修改的語篇結構化知識圖(原圖)
教學目標2:學生能夠基于結構化新知,在班級“文學主題周”活動中講述J. K. Rowling 由失敗到成功的人生故事(對應單元教學目標1)。
學習活動4:Tell and share.
學生運用自己建構的可視化結構圖,經過自述、互述和班級展示等一系列學習步驟,在班級“文學主題周”活動中講述作家J. K. Rowling 的人生故事。學生使用目標語言,依據自評表描述J. K. Rowling 由失敗到成功的主要經歷,并表達關于如何面對失敗的觀點。同伴運用評價量表給出相應的評價,并提供改進建議。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內化、運用結構化新知和核心語言,并通過探究語篇的內容主線深入理解和思考主題意義,為進一步提煉和深化主題意義做好鋪墊。(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
效果評價:觀察學生在自述、互述和班級展示時能否全面、具體地描述J. K. Rowling 的經歷,能否正確使用詞匯、時態、語態,能否按照時間順序有邏輯地表述以及能否準確表達個人觀點等,以此把握學生對語言和內容的內化情況。
[分析和建議]
內化活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即學生自述(self-talk)、伙伴互述(pair discussion)和班級展示(class presentation)。這個階段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能否用正確、有邏輯的語言闡釋和表達語篇內容。但本課在學生內化了結構化新知后,缺少明確的語言學習環節。教師可以在這個階段適當安排顯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例如,可引導學生在遇到生詞時根據語境猜測詞義并提供證據,或結合教材練習A(見圖3)幫助學生替換和豐富講述故事的措辭,又或依托教材練習D(見圖4)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運用所學詞匯補全語篇。在這個階段,學生通過參與顯性的、充分的語言學習活動能夠進一步內化語言,實現深入語篇的學習。因此,應用實踐類活動的設計不僅要關注意義上的挖內涵,還要關注語言上的扎深根。
圖4. 建議補充的教材語言練習D(原圖)
教學目標3:通過分析、推斷J. K. Rowling 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評價和學習她的精神品質,反思自身經歷,闡述對失敗和成功的個人理解(對應單元教學目標2)。
學習活動5:Think and share.
學生基于問題“How did J. K. Rowling face her failures?”分析、推斷J. K. Rowling 由失敗轉為成功的原因,觀看她的演講視頻片段,分析、理解并詮釋句意,總結成功的原因,討論失敗的意義,分享自己對失敗和成功的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超越語篇,深入探究和發現語篇的內涵價值和教育意義,結合自身問題進行反思和分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
效果評價:觀察學生在小組和班級討論中能否理解J. K. Rowling 對失敗的看法,如stopped pretending to myself、direct all my energy into...、set free 等,能否從演講中認識到她成功的原因在于全身心投入事業和正視失敗,并根據學生的分享了解他們從J. K. Rowling 身上學習到了哪些精神品質,及其對成功和失敗的認識。
[分析和建議]
活動5 兼顧了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兩類活動,依托語篇分析原因和觀看視頻詮釋句意是由已知信息得出未知信息的推斷,總結、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觀點是關聯生活的推理和評價。在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等活動中,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探究語篇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從而進一步思考、分析、推斷和評價語篇內涵的現實意義,還可以引導他們賞析和論證語篇中核心語言的表意功能和作者的寫作手法。例如,可思考本文中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不同語用功能,以及引用演講詞在刻畫人物、彰顯其成就和品質等方面的作用。在想象與創造的活動中,教師要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例如,關聯學生的生活情境,請他們講述一個由失敗到成功的名人故事,從中反思自己以往對待挫折和困難的做法,并提出改進方案,進行自我完善和提升。教師也可以沿用語篇的情境布置新的任務,依托教材的Speaking 板塊,利用語篇情境中的人物設置創建新的人物關系,組織學生開展開放性的采訪活動(見圖5),從而融入自己對語篇的觀點和評價。
圖5. 教材Speaking 板塊的表達活動(原圖)
此外,教師還可以增加教學目標4,即對比J. K.Rowling 與其小說中的主人公Harry Potter 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推斷作家經歷在其作品中的體現,評價作品的價值,進一步對應單元教學目標2。為與之呼應,教師也需要設計引導學生比較、對比、分析和評論作家及其筆下人物的遷移創新類活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日益凸顯,高質量的英語教育成為社會關切。活動觀具有鮮明的育人導向,強調依托語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主題意義探究和新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形成價值判斷、解決實際問題,不僅關注其外顯的語言學習結果,也關注其內在的思維和情感變化。在踐行活動觀的過程中,英語教師需要基于三類活動的循環,因地制宜,探索出更多具有整合性、關聯性、遞進性和實踐性的語言學習活動形式,扎實穩步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