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問題:“我的鄰居也有高血壓,吃了一種藥效果很好,我是否能直接吃他推薦的藥?”還有患者會直接服用其父母的降壓藥。實際上,所有患者服用降壓藥前應檢查有無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和血脂、血糖等代謝異常,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降壓藥。所以,切不可看別的患者吃什么藥,就擅自用同類藥。
常用降壓藥物包括五大類,分別是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還有包括特殊人群適用的α-受體阻滯劑、中樞降壓藥等。
在門診中,我們經常遇到使用某種降壓藥后出現不良反應,差點導致誤診的患者。
一位70歲的大爺,長期服用ACEI培哚普利,血壓控制良好,有段時間突然干咳,夜晚尤其嚴重,難以入睡,到診所拍胸片后診斷為肺大皰。因為咳嗽總不停,他懷疑自己得了肺癌,趕緊來院就診。我們發現他長期服用培哚普利后,告知ACEI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持續性干咳,于是將降壓藥改用CCB氨氯地平。不久,大爺的咳嗽就自行消失了。
另一位70多歲的老伯,服用鄰居推薦的二氫吡啶類CCB后出現雙下肢乃至陰囊明顯浮腫,網上查閱資料后擔心腎功能衰竭,但去腎內科門診檢查一切正常。其實,二氫吡啶類CCB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水腫,改服沙庫巴曲纈沙坦1周后,浮腫自然消失。
此外,我們還遇到過服用二氫吡啶CCB后牙齦水腫,跑去診所后被誤拔牙的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后出現心臟傳導阻滯,診所醫生建議到醫院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在調整降壓藥后,情況都得到改善。
所以,降壓藥雖好,讓醫生幫您選擇適合您的才最好。
(摘自《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