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碧瑜

姜麗娟(左)和余雄富(右)
在杭州淳安楓樹嶺鎮下姜村和衢州開化大溪邊鄉上安村采訪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張相同的照片。 照片里,下姜村黨支部書記姜麗娟和上安村黨支部書記余雄富佩戴大紅花,一起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他們意氣風發地站在人民大會堂前,拍下了這張合影。
這張照片不是他們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8 年, 上安村便與下姜村簽訂了“上安下姜”鄉村振興合作協議,在楓樹嶺鎮同步建設紅高粱產業基地,與大溪邊鄉實現產業一體化發展。
聽著姜麗娟和余雄富的介紹,很難想象,地處青山綠水之間、產業結構豐富的兩個村, 在20 年前卻窮得吃不上飯,只能靠出售村里的樹木和炭火來維持生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浙江“千萬工程”走進村里,兩位書記帶領村民,順勢而為,不僅使自己所在的村莊脫貧致富, 更是成為 “鄉村合伙人”,大家共同發展,一起進步。
夏日的下姜村風景如畫,村口“夢開始的地方”那幾個大字,昭示著這個小山村的逐夢故事。
“我是嫁到下姜村來的。第一次帶我媽媽來下姜村的時候,我們是坐著輪渡進村的。我媽媽有些擔憂,讓我再考慮考慮?!毙煜鲦媚壳霸谙陆鍝谓庹f導游,下姜村里的每個角落、每個故事,都在她的心里生了根、發了芽,但第一次來下姜村的景象仍歷歷在目?!昂铀芘K,沒有現成的路,在前往老公家的山路上,我和媽媽的手捏在一起,生怕自己會掉到山底去?!?/p>
但等徐霄婷第二次來下姜村的時候,下姜村變了。村里修了路,以前,從縣城到下姜村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短短41 千米的路程,開車要走兩三個小時。2014 年,最美公路“淳楊線”直通村子,修整的河道清澈見底,村道平整而寬闊,漂亮的新農居屋舍儼然,下姜再也不是山林光禿禿、村里臟兮兮的小山村了。
“2000 年,下姜村還是個比較貧窮的村莊,村里沒什么像樣的產業,老百姓上半年種田種地,下半年就到山上砍木頭賣,導致下姜村1.2 萬多畝山林遭受到了嚴重破壞。再加上家家戶戶都養豬,生態環境特別差。”徐霄婷介紹說。
實施“千萬工程”后,下姜村騰出2800 平方米的綠地進行植樹造林,建起了生態公園,又將山林收歸集體進行補植,建成生態公益林,現在,下姜村森林覆蓋率已達90%以上。村里如今主要種植葡萄、草莓、水蜜桃、香榧等作物,在淳安縣林業局的指導下,建成了100 多畝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種植黃精、靈芝等林下中藥材。
2016 年,姜麗娟辭職回鄉,成為村里當時最年輕的返鄉創業青年。她熱愛農村的山山水水,希望回來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打開一扇窗,讓更多的人看向農村、了解農村。“回歸農村,這是夢開始的地方。動工前,我學習考察了許多優質民宿,親自設計圖紙,每一件家具、每一處擺設、每一個布景、每一點細節,都要反復揣摩。”姜麗娟告訴記者,她為民宿取名“棲舍”,希望今后能與家人安穩地在這里生活。
“2021 年,村里老百姓人均年收入達到46959 元,是2003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 倍?!绷罱惥旮鼮樽院赖氖?,古樸雅致的村落迎來了大批游客,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她的經歷讓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們也受到啟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在綠水青山中經營自己的事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
黝黑的皮膚、矯健的身姿,在村里的大會堂見到余雄富書記時,他剛開完交流學習會議回到村里。在2023 年剛發布的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名單里,余書記榜上有名,被授予“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稱號。
上安村地處偏遠,曾是浙江省級重點貧困村,全村僅有的500 余畝梯田因山高坡陡,缺水易旱,被村民們戲稱為“斗笠田”。余雄富愛動腦筋、好主意多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所以村民總想把他請回村里,帶領大家改善生活。
2008 年,余雄富回村擔任村兩委干部,他先帶領上安村村民在梯田上試種了高山蔬菜、玉米等,雖然這些作物都獲得了大豐收,但因為交通不便,不僅要花人力搬到山下,還要支付一筆運輸費用,這樣一算反而入不敷出。
后來,余雄富又搞起了景觀農業——組織村民們在梯田上種了200 畝向日葵。原本設想向日葵不僅可以供觀賞,還可以榨油?!盎ㄩ_季節,滿山遍野的向日葵,煞是好看,但上安村離中心城鎮太遠,游客稀少,更令人崩潰的是,那批向日葵只開花不結籽。”村民們光付出沒收入,余雄富的嘗試又一次失敗了。
抱著不辜負村民信任的想法,余雄富跑縣城、跑省城、跑院校,主動尋求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子——梯田高低不平、缺水易旱,不適合水稻耕作,但換個角度,梯田排水通暢、土地不澇,很適合旱糧作物生長。
“一開始也是不容易的,好多村民種向日葵虧本了,都不敢輕易嘗試種高粱。那時候,是村里20 多個黨員干部帶的頭,在自己的責任田先種上了高粱。然后,我們一家家地跑,給村民分析種高粱的利弊:一方面,每畝高粱可以補助500 元錢;另一方面,種高粱勞動強度較低,婦女、老人都能參與。”就這樣,一些愛闖愛想的村民決定跟著干。這一年,上安村種了240 畝高粱,平均畝產達到900 斤,最高的一戶畝產有1130 斤。村民們把高粱全部釀成了52°高粱酒,當年就賣了140多萬元,首次獲得了大豐收。
自此,“種高粱、釀高粱酒能脫貧致富”這個觀念,在每個“上安人”心里扎了根。
“這一次,大家都覺得選擇種植釀酒型的高粱品種選對了。一是高粱釀酒有直接經濟效益,高粱酒也不像高山蔬菜等,不急著賣,反而越陳越值錢;二是這種高粱和油菜適合輪作,油菜種植是每年10 月底至第二年5 月,高粱是當年的6 月至10 月初,互相不耽誤種植;三是種高粱的勞動強度不大,非常適合留守的老人和婦女種植;四是有省科協結對幫扶駐村干部張凱的牽線搭橋,可以解決高粱和油菜種植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余雄富介紹說。
上安村的梯田“夏種高粱,冬種油菜”,種出了“秋品高粱紅,春賞菜花黃”的美麗風景,上安村也被評為“浙江省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美麗鄉村精品村”“3A 級景區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攝影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