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軒(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研究生)
圖/視覺中國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提到了“人生四象限”理論(四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這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感。四個象限分別解釋了四種不同看待自我和他人的方式,其中的“我不好,你好”就將那些習慣批判自己的人認定為向內歸因的人,這類人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這種向內的自我攻擊包含了對自我的否定和懷疑,并且習慣于用“都是我不好,所以才會……”的思維模式來解釋和看待問題。
比如當看到父母發生爭吵時,他們會自動地歸因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乖,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吵架。再比如和同學產生矛盾時,他們會自動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說的哪一句話傷害了別人,所以別人才會不理自己了。然而通常情況下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很多因素摻雜在一起導致的結果。
當人專注于在關系中糾察自己的問題時,會給自己帶來過多的不必要的壓力,并且會習慣于帶著這種思維模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比如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時,都先考慮和自己有關系,當這樣的思維模式變成慣性之后,人會不假思索地認定自己是糟糕的、不被愛的。久而久之,自我價值感會下降,注意力不放在自我感受上,而這種持續地自我攻擊和低自我價值感就會透支自己的心理健康,讓人產生一種“生活很累”的感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提到:“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當我們帶著嚴苛的態度去審判自己時,我們是討厭自己的、不愛自己的。為了維護關系中的“和諧”,我們甚至會選擇委屈自己、討好他人,忽略自己的感受,失去自己的原則,這樣的做法并不利于關系的改善和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深自我的困擾。
正如“一個不敢跟父母聊心事的女生”,成長過程中,我們被社會、老師、父母教導要學會自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能推卸責任。《論語》中也教導我們要“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認為自省是一種修正行為、完善自己的方法。自省的確是一種美德,它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把自省放到人際關系中就會復雜很多,因為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人際關系矛盾的產生可能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而非單純一方的原因導致的。若陷在“我不好,你好”處境里的朋友,建議先學會愛自己,肯定自己,對自己說“你是優秀的”。
我們該如何處理父母總要求我們在與人發生矛盾時反思自己的問題呢?首先要學會和父母理性地溝通,在這里我們可以使用健康溝通的四要素,嘗試和父母溝通。
第一步是觀察,坦誠地跟父母講述事情的原委和你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而不是你的主觀感受;第二步是感受,表達你在這個事件中真實的感受,比如感到受挫、沮喪等;第三步是需求,表明你在面對這個矛盾時遇到的困惑和你的需求;第四步是解決方案,和父母一起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共同思考,探尋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專注點放在如何化解這個矛盾上,而非把對矛盾的關注點全部聚焦于糾察個人內在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會課題分離。什么是課題分離?奧地利著名心理治療師阿德勒在講個體心理學中提到:“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我們之所以會有很多人際關系的煩惱,是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這件事。”
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區分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就是指自己的態度、言行等在自己控制范圍之內的事情。別人的課題就是指別人的態度和行為等。所以說,別人怎么看待你是別人的課題,自己怎么回應別人的看待才是自己的課題。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課題做好,也就是把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做好,并為自己的課題承擔責任,同時也不必去干涉別人的課題。這樣就會減輕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壓力,同時減少生活中其他不必要的煩惱。
當然,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我們還要學會建立堅定的溝通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人際關系的雙方是平等的且相互被尊重的,尊重對方,也堅守自己的原則,不需要為了維護“和諧”的關系而犧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是順從式的溝通模式,會選擇回避沖突,通過順從的方式來取悅對方;而在強勢的溝通模式中,一方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順從和強勢的溝通模式都是不平等的溝通模式,只有在堅定的溝通模式中,雙方才是平等的,并且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總的來說,我們要學會客觀理性地看待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困惑,表達自己在困擾中的真實感受,選擇直面問題而不回避問題,找到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方案。如果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確有做得不妥的地方,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并做出改變。如果矛盾成因復雜,不需要為別人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要學會課題分離,不需要去掌控自己課題之外的事情。練習堅定的溝通模式,可以幫助自己樹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模式,減少人際交往中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