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深藍海底的寶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李威樂(浙江大學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科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總長度超過32600 千米的海岸線,以及約300 萬平方千米的領海(管轄海域)。在深邃浩渺的中國海域,長眠著許多古代沉船。它們可能是由中國沿海地區前往海外進行貿易的,也可能是由外邦來我國通商的,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沉沒于廣袤的海底。但也是這些沉船的存在,證明我國古代輝煌的外貿、外交史,更揭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面貌。
“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由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 年提出。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應的是“海上絲綢之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 個國家,我國古代的海洋貿易與交通則涉及亞洲、北非、東非,甚至到達歐洲部分地區。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可以看到諸多沉船及相關遺址、遺物。例如我國南海海域的宋代“南海I 號”沉船,位于西沙群島的宋代“華光礁1 號”沉船,位于印度尼西亞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位于馬來西亞的明代晚期“萬歷號”沉船,等等。這些沉船遺址都出水了大量中國生產或具有中國風格的遺物。
1. 國寶級沉船“南海I 號”
1986 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提出,想與中方合作共同發掘沉沒在我國南海海域的“萊茵堡號”東印度公司沉船。經協商后雙方達成一致,由中方提供打撈船只及人員。1987 年8月,廣州打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勘測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了一條長約22.1 米、最大船寬約9.35 米的古沉船,并載有上萬件古代器物。就這樣誤打誤撞,我們沒有找到英國人的“萊茵堡號”,但找到了這艘沉睡了800 多年的中國沉船“南海I 號”,隨后,考古團隊對其進行了細致的清理、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
1987 年8 月,廣州打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勘測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了一條長約22.1 米,最大船寬約9.35 米的古沉船,并載有上萬件古代器物。

目前,“南海I 號”已出水的器物包括陶瓷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錫器、船木、木材及其他類別器物,考古工作者也采集了銅錢、朱砂、動物骸骨、果核、串飾、水銀等遺物。這些器物大部分是產自中國的物件,不過有一條鎏金腰帶比較特殊,一端有鉤,一端有環,而且扣環表面刻有葡萄狀瓔珞紋,極具西域風情。此外,沉船上還發掘出了兩具眼鏡蛇骨骸。一般而言,印度人比較喜愛飼養眼鏡蛇,因此有學者推測船是前往印度或西亞地區的。也有學者推測船上載有阿拉伯商人,因為那個時代阿拉伯商人的行跡遍布各地,鑲了寶石的金戒指,仿銀器的瓷碗、瓷盤等都具有濃郁的西域特色。這一發現引起了海內外考古學者的重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條例,對于水下沉船最好的保護方式是就地保存。但考慮到就地保存有被盜寶者窺伺并盜竊的風險,也不利于后續進行清理發掘,專家提出了多項發掘方案,包括“分段拆解挖掘”“逐件采取”“圍堰”等,最后采取了整體打撈、離水保存的方法。2017 年8 月15 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I號博物館)試開館,該館就是根據“整體打撈、就地保護”的原則而興建的,總建筑面積19409 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世界罕見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
2. 南洋遺珠“黑石號”沉船
1998 年,一位在水下采集海參的印尼爪哇漁民發現了一些碗、罐等陶瓷器物,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之后,持有印尼政府頒發執照的德國“海底探索”公司對該沉船遺址進行了勘測、發掘。經過同年和次年的發掘,水下作業基本完成,此后出水遺物由新加坡政府獲得。因該沉船附近有一塊黑色大礁巖“Batu Hitam”,故該沉船得名“黑石號”,又稱“勿里洞號”(Belitung),在印度尼西亞語里是“海螺”的意思。考古工作者對“黑石號”船體殘骸清理后,推測古沉船長約18 米,寬約6.4 米,沉船載有6.7 萬余件文物,幾乎全部來自唐朝,明確其是一艘唐代沉船。還有學者推測,“黑石號”是一艘商船,滿載貨物從大唐返回阿拉伯,途中不幸沉沒在印尼海底。

↑ 2023 年8 月15 日,重現“南海I 號”沉船打撈現場的模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于廣東省陽江市,是以“南海I 號”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圖/ IC photo)
“黑石號”上有一件中亞伎樂紋八棱金杯,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唐代金杯;有一面銅鏡,北大考古系齊東方教授認為其為傳說中的“江心鏡”,又名“水心鏡”“百煉鏡”,裝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紋樣。白居易有詩云“百煉鏡,镕范非常規,日辰處所靈且祇”;有一件青釉褐綠彩瓷碗,外壁釉下暗刻“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樣,這是“黑石號”斷代的直接證據。“寶歷”(825—827)是唐敬宗的年號,據此判斷這艘沉船大約是9 世紀上半葉的沉船。可以說,“黑石號”的存在,第一次用實物印證了唐朝與古代阿拉伯人之間的貿易往來。從大唐的長安到阿拉伯的巴格達,1200多年前,無數先民迎著星光日月兼程,在這條航線上乘風破浪,交流商業、文化和科技。
時間回溯到20 世紀70—80 年代,彼時我國考古工作者開始了初步的實踐和理論研究。20 世紀70 年代時,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推動了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等單位在西沙群島的兩次文物調查,取得了相當大的收獲。1986 年9 月,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成立。1987 年11 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創建,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這標志著我國水下考古事業正式起步。
到了20 世紀90 年代,我國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水下考古項目。如,在南沙群島水下考古中,中國兩岸三地的考古學者對該地區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古調查和試發掘,并發現了大量文物和遺跡;在西沙群島水下考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古沉船等遺物,為研究海洋貿易史和海交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在長江三峽水下考古中,發現了古船遺址、石刻、墓葬等,為研究古代峽江地區的社會和交通提供了重要線索。
自21 世紀以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更是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水下考古工作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提升。例如高分辨率的聲吶成像、多波束測深、遙感技術、三維激光掃描等高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水下勘探和調查。其次,水下考古范圍逐漸擴大到更廣大的海域和內陸水域,考古工作人員甚至遠赴東南亞、中東、非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考古工作;再次,在文物保護與展示方面,設立專門的部門和機構,并進行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近期,“長江口二號”清代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出水的新聞再次震驚世界。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積最大、保存較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2010 年,在進行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時,考古工作者獲取到長江口橫沙海域的沉船線索,2014 年與2015 年,考古工作者分別進行了調查和重點調查。2023 年3 月2 日,正式開始打撈。這艘清代古沉船長約38.5 米,中部最寬處約7.8 米,已探明具有31 個艙室,載有大量景德鎮窯瓷器、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元代瓷器等文物。
昔日沉沒的古船像一塊塊時間碎片,完整地保存下某個時期的物華天寶,映照出先民們在無垠海面揚帆起航的背影,也激蕩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朵朵浪花。如今,在“一帶一路”作為“大國外交”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的背景下,中國水下考古和海洋事業正在不斷發展,我們相信,航行過漫漫的時間長河,終會看見燦爛的歷史與文明。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中亞伎樂紋八棱金杯(圖/視覺中國)

←“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圖/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