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蘭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萬壽宮在江西省會南昌市很有名,婦孺皆知,除了南昌西山萬壽宮,南昌老城區還有萬壽宮商業街,很多年來幾乎就是南昌市零售業的代名詞。老百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以及日常用品的采購,都離不開萬壽宮。萬壽宮幾乎沒有你找不到的小商品。這是萬壽宮在南昌的一個縮影。江西外遷人口或者商人經商到湖北、湖南以及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也把萬壽宮建造到了異鄉,甚至建到了海外。這里面,發揮作用最大的就是江右商幫,生意做到哪里,萬壽宮就建到哪里,哪里有江西人,哪里就有萬壽宮,萬壽宮實際上成了在外地江西同鄉的“江西會館”。這種獨特的“江西會館”,逐漸形成了融合江西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氣節精神的聚集平臺,之后通過提煉與升華,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萬壽宮文化。
1.移民大潮引發思鄉情結的歸宿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主要特征就是由中原向西、向南遷移。遷移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老百姓主動遷移,比如是朝代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自動選擇離開故土,這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實際也是無奈的選擇。比如贛南客家人的聚集,很大一部分都是這種原因,從宋朝開始陸續南遷的。還有一種就是朝廷有組織地對一些人口稀少區域進行開發,有計劃地從人口稠密區向當時的邊遠區域遷移。比如明末清初時“江西填湖廣”的人口遷移,大量江西人填補進入湖廣。同時又出現“湖廣填四川”的情況,人口進一步西移。中國人一直都有非常強烈的思鄉情結,無論到了哪里,都講究“葉落歸根”。當然,離開故土很遠了,其實故土也沒有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了,但思念還是不斷,那怎么辦。這個時候,江西人選擇在新的居住地建故鄉萬壽宮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結。于是,全國各地,特別是湖南、湖北以及云貴川,大量的萬壽宮建成,據記載,全國各地最多時萬壽宮達到1500 多座。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反映了江西外移人口非常之多,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江西外移人口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特別是江右商幫。
2.江右商幫的興起為萬壽宮的建造提供了經濟實力
據記載,江右商幫萌芽于唐朝,逐步興起于宋、元,繁榮于明清,清中晚期衰弱。為什么江右商幫從宋朝開始興盛,而后清中晚期就凋零了?這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江西位于長江中下游,擁有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在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經濟形態中,物產豐富,交通便捷,擁有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由于宋朝相比唐朝版圖的減小,整體經濟中心都發生了南移,江西地理優勢明顯,長江、贛江、撫河、信江以及鄱陽湖組成的龐大水運路線,通過陸路連接西邊的廣大土地。江西這時的物產特別豐富,比如浮梁的茶葉、景德鎮的瓷器、樟樹的藥材、鉛山的造紙,在當時都非常有名,遠銷全國及海外。浮梁是茶葉的集散地,唐宋時茶葉生產和上交茶葉稅收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可見其規模之大。景德鎮的瓷器,則無需多言,聞名海內外。鉛山每年產紙4500 多石,其中200 多石被官府收購作為奏本紙,質量都是上品。樟樹中藥市場龐大,以中藥飲片炮制而著稱,“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現南城)不靈”,“樟幫”與“京幫”“川幫”并稱為全國三大藥幫。
江右商幫在當時是不容小覷的力量,明清時期與晉商、徽商并稱為三大商幫。想建萬壽宮,需要大量的金錢作為基礎,而江右商幫的崛起,為萬壽宮的建設提供了可行。由于信息交流的需要,萬壽宮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江西會館”,老鄉們平時在這里敘故鄉情,傳遞有關商業信息,互幫互襯。江右商幫的經營文化理念,實際上就代表了萬壽宮文化的主流思想。
1.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范疇
萬物皆有源,文化也不例外。從萬壽宮文化的形成過程來看,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特別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重家輕商的思想還是非常明顯,雖然江右商幫很多商人做得很大了,但其掙的錢更多的還是回故鄉建屋置田,投入再經營的比例很有限。雖然發達了,一些商人也往往立下家規,不許后代經商,還是把讀書考取功名放在第一位置。因而,萬壽宮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萬壽宮文化反映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基本特點。
2.代表江西地域鮮明的文化特點
江西物產豐富,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自古以來自我解決吃飯問題難度不大。因而長期以來相對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較為明顯。不求做得很大,只求生活過得去。江右商幫有一些大商家,但更多的是小商家。當代江西的經商文化,也是如此。“穩”的思想,“戀家”的思想還是占很大成份。
3.具有一定的自發隨意性精神寄托
萬壽宮文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類別,僅是“以物寄托精神”的一種文化形式。萬壽宮的建造,也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統一的標準建造的,都是自發形成的,以相對自我的標準建設的。
萬壽宮文化代表一個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的認同,無論江西人到了哪里,都認同江西的文化,帶來的影響也是持久而延續的。當前湖北漢口等地都說自己從江西南昌的筷子巷、瓦子角遷來的。現在南昌老城區還有這兩個地名,是當時的城中心,緊挨著萬壽宮。據了解,“江西填湖廣”人口大遷移時,從陸路出發的就是在南昌市的筷子巷、瓦子角集合出發的,時間久了不記得祖籍的確切地名,只記得出發的地名了,所以都說是筷子巷人或者瓦子角人,在異鄉一下子把人與人的距離都拉近了。從水路出發的,主要是從鄱陽縣的一個碼頭離開的。出發時的點記住了,也往往記住了更多的鄉愁,相互間也更多了一層認同。
江西人外出做生意,往往是從小生意開始做起。沈從文說過,“(江西人)一把包袱一把傘,走去湖南當老板。”一個人背井離鄉,這是需要膽識與勇氣的。我們更多的是記住了經營成功的商人,他們榮歸故里,光宗耀祖,但更多的人卻只能是養家糊口,平淡過一生。但遍布于全國各地的一座座萬壽宮,就如江西商業的星星之火,從未斷過。這是商業經營必需要有的氣概。
江右商幫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生意不一定做得大,但是始終把誠信經營放在根本上,堅持公平交易,決不短斤少兩,樹起“誠信”的旗子。但在精打細算上,江右商幫也是出了名的。同時,江右商幫因地制宜,經營的品種大都是江西的特色品種,比如前面說到的瓷器、茶葉、藥材等。
一根筷子一下就折斷,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斷了。在經營路上,一個人單打獨斗,起步可能很快,但要站得穩、走得遠,無疑需要抱團取暖,攜手發展。遠在他鄉,除了生活不習慣,地域人際關系的處理也不可回避。萬壽宮文化,也行使了“合作共贏”的理念。據記載,江西人在外地有困難了,只要找到了萬壽宮,萬壽宮的人會千方百計幫助解決困難。
江右商幫外出掙來的錢,實際投入擴大再生產的比例不大,更多的是回家買田建房等。當然,還有不少是用在投入公益方面。據了解,原長沙人口不過幾十萬人,江西人卻在這里創辦了豫章、廬陵、昭武等5 所私立小學。一方面反映在江右商幫在湖南的強大實力,另一方面也反映江右商幫重視教育,重視投入公益事業。
萬壽宮文化經過數百年的積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歷史魅力,是贛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萬壽宮文化為代表的贛商文化是江西人外出打拼創業的文化,對于激勵江西的崛起起到文化延伸的巨大作用。
傳承萬壽宮文化是提升江西本土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區域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最重要的就是對本地文化的文化自信,本土商業文化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養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商業文化也是培養企業所需優秀商科人才的要求,企業最看中的職業道德及個人素質與贛商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是不謀而合的,把江西特色商業文化——贛商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傳承萬壽宮文化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需要,萬壽宮文化中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勤儉敬業、誠實守信的經營管理理念,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有著巨大的作用。
高校商業文化素養教育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途徑來實施。
開發和建設贛商文化課程,組織專業教師編寫贛商文化方面的教材,將贛商文化納入財經商貿專業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將商業職業素養納入職業教育的目標體系。開設凸顯江西高校財經商貿類專業的課程特色,在財經商貿類專業開設具有特色的《贛商文化》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還可以開設該門課程作為全校的公選課。課程教學上創新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走訪研學,激發學生對贛商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認知、提升文化自信。
組建校園“老鄉會館”,引導學生善用家鄉資源創新創業。在贛商文化里,最為突出的就是老鄉文化,抱團互助,曾經遍地成立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就是物質體現。組建校園“老鄉會館”,共同對當地贛商文化調查研究、學習交流,開發基于當地地方特色經濟產業的創新創業項目,真正做到行動層面上的贛商文化傳承。舉辦各種贛商文化相關競賽,以賽激悟,以賽檢測教學成果,開展贛商文化知識競賽,舉辦商業文化常識擂臺賽。同時也可以把贛商文化與其他活動結合起來,如地方特產營銷大賽、地方特產創新創業大賽、地方特產直播比賽等,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培養贛商文化素養。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借助案例教學或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將歷史中的優秀商人、當下新儒商的經典案例拿出來,將他們的職業理想、經商經歷以及優秀特質作為教學內容,運用自媒體、多媒體、講座、校園宣傳板、演講等多種媒介傳播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商業文化的品質,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如高校可以嘗試建立微信公眾號,專門推送有關贛商文化的經典案例、發展動態以及有關商業文化的經典文章、專家觀點等等,要形成一種“文化強校、文化立校”的校園文化氛圍。
萬壽宮文化是江西商業發展過程中難得的贛商文化財富,要挖掘好、利用好。在江西高校推廣宣傳萬壽宮文化,用萬壽宮文化激勵新一代年輕人奮發有為、頂天立地,培養獨立的開創精神,用萬壽宮文化教育江西創業者立足當前、誠信經營,用萬壽宮文化培養創業家精神,懂得感恩社會、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