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暉
(無棣縣文化館,山東 濱州 251900)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鄉村非遺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獨特的價值,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讓人們以新的方式對非遺文化的價值進行探索和挖掘。將非遺文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融合,能夠繼續延續優秀的鄉村文化,塑造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品格,提升個人文化自信。文旅部針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提出了相應的規劃要求,需要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此來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屬于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所需要遵循的戰略,這也為鄉村非遺的傳承和開發提供了重要機遇。首先,通過鄉村振興可以促使村民形成保護非遺的認知。鄉村振興戰略使農民以新的眼光和視角認識和了解非遺文化,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為鄉村謀求新的發展道路。這不僅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也為優秀非遺文化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下廣大企業紛紛投入到了農村建設中,招商引資規模擴大,使農業經濟煥發新的活力。非遺文化可以轉化成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也能夠成為旅游或者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挖掘鄉村非遺文化所具備的經濟價值,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村民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也會有所增加,滿足村民在精神方面的文化追求[1]。
非遺文化以鄉土文化作為發展基礎,和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實踐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不斷地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非遺文化已經成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動力。第一,非遺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了廣大群眾的審美意識,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利用非遺文化的文化價值可以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氛圍,加快鄉村文明體系建設,保證鄉村形態的穩定性。非遺文化能夠對鄉村生活進行豐富,強化鄉村文化的凝聚力以及感染力,對非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轉化,打造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品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文化基礎。第二,非遺文化具有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在合適的鄉村發展規劃戰略下文化資源可以轉化成為生產力,加快文旅產業以及文創產業的發展速度,從而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拓展農民經濟收入渠道,提高經濟收入水平,構建良性發展機制。
當前鄉村非遺文化開發利用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各個地區開始探索非遺文化的應用方式,并將非遺文化融入到鄉村建設中,滿足了農民精神文化追求,同時也拓展了經濟發展渠道。但是在保護工作和創新設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非遺文化發展面臨危機,需要相關人員能夠正確認識鄉村非遺文化發展問題,以此來選擇合適的策略對其進行開發利用。
非遺傳承人是保證非遺文化有效傳承的關鍵要素,但是在目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和創新工作中缺少優秀的非遺傳承人,部分非遺項目甚至沒有傳承人,這會使很多非遺技藝或者工藝面臨消失的危險。非遺傳承人才存在嚴重的斷層問題,在相關產業內缺少領軍人物,難以針對非遺文化的應用模式進行創新,產業運營理念落后。在非遺傳承人培養過程中受到了傳統思維的制約,部分非遺文化只在家族內傳授,或者會傳授給徒弟,給非遺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也使得非遺文化傳承人數量有所減少。非遺項目學習難度較大,所需要學習的時間較長,所產生的經濟利潤較少,很多青年人面對這些問題會出現望而卻步的現象,學習興趣較弱。
非遺文化要想能夠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煥發活力,必須要重視和現代社會接軌,突出非遺文化的時代特征,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接受非遺文化。但是目前鄉村非遺文化在展示的過程中仍然是以現場展示為主,對于很多無法前往當地旅游的群眾而言,難以更好地感受非遺文化的特色。在非遺文化產品開發過程中沒有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各個群體的需求進行分析,出現了產品定位泛化的現象,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2]。
在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應用時存在形式單一的問題,產業體系仍然有待完善。非遺文化項目雖然來源于鄉村,但是和現階段的鄉村生活缺少緊密聯系,難以真正地和鄉村生產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使得很多非遺文化項目出現了邊緣化的現象。在非遺文化創新應用過程中借助非遺文化這一噱頭吸引了很多消費者或者游客,但是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沒有重視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品牌,非遺文化融入鄉村產業時難以發揮自身的特色。
相關部門需要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體系進行完善,增加非遺傳承人數量,提高傳承人的綜合素質,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培養領軍人物,可以帶動鄉村非遺項目的發展,加快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速度。首先,對現有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定期舉辦各類培訓活動,強化非遺傳承人的綜合能力,將其作為領軍人物的后續儲備。非遺傳承人熟練掌握各類非遺文化技藝,對于非遺文化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認知,對其擁有高度熱愛。在培訓的過程中重視對其講解新的技術以及理念,并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非遺文化可以起到的作用,使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非遺文化項目產業建設的意見。同時重視提高其運營能力,通過合理的運營以及專業的技藝經驗推動產業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機制。
其次,推進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高校是培養優質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可以和非遺傳承人進行合作,尤其向高校學生進行授課講解當地非遺文化的發展歷史,調動高校學生學習非遺技藝的積極性,拓展非遺傳承人的選拔渠道。高校學生普遍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以及愛國意識,創新意識強,通過讓高校學生傳承非遺文化也能夠為非遺傳承文化傳播以及非遺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源保障。
在非遺文化保護應用過程中涉及多個不同的主體,需要重視發揮各個主體的優勢和內在動力,使其能夠在日常生產實踐中主動保護非遺項目。加強農民保護非遺文化的主觀能動性。農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能夠進一步提高非遺文化保護效果。有關部門需要積極組織非遺文化項目下鄉活動,要求民間藝人以及非遺傳承人組織各類表演或者宣傳類活動,讓農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感受非遺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和學習非遺文化。各類文化宮以及博物館也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向農民進行非遺文化宣傳,不僅能夠強化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讓社會大眾對非遺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非遺文化保護氛圍[3]。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非遺項目傳承和保護工作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支持,相關部門應當重視數字化技術的功能,將其和傳承保護工作機制進行融合,順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趨勢。第一,打造沉浸式場景。在非遺傳承保護過程中可以利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展示非遺實景,能夠讓人們和非遺項目有近距離地接觸,讓游客在參觀景點時擁有更好的體驗感以及參與感。VR 技術是最為常用的一種信息化技術,以此為基礎可以形成互動投影、復原三維動畫、復原真實場景的文物開發模式,利用AR 技術、VR 技術可以讓游客和非遺項目進行線上交互,讓游客形成沉浸式的體驗。
第二,建立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都無法以實物的方式展覽出來,為了避免非遺文化丟失,應當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轉化,將其以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將格式轉化后的數據統一上傳到數據庫系統中,可以構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檔案體系,讓人們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可以擁有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將其以數字化的方式永久地保存下來。數據庫的建立也可以為人們對中國文化發展的研究提供新的數據支持,將非遺項目數據量化,改變以往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模式。
文創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產業之一,體現了人們在精神文化領域的追求,可以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性使用,以非遺文化為核心將其轉化成為各種工藝品或者新型產品[4]。各個地區需要分析當地所包含的非遺文化項目優勢以及特點,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打造文創產品品牌,避免出現文創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以往在設計文創產品時通常會設計明信片、手工藝品等,缺少實用性,游客或者消費者在購買之后往往將其閑置。因此在設計文創產品時應當重視提高其實用性,在購買之后可以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傳承。例如傳統戲劇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傳統戲劇的人物形象以玩偶的形式展示出來,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購買需求。或者可以將各類曲藝表演過程中使用的樂器作為文創產品開發的重點,如鼓、箏等,以非遺文化作為品牌基礎,利用現代工藝生產批量的樂器,可以滿足各類不同群體對于藝術文化的追求,同時也能夠將其應用到音樂創作中。在銷售文創產品時需要對銷售渠道進行拓展,部分文創產品只能在當地購買,這影響了文創產品的知名度。在銷售時可以選擇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進行推廣,能夠讓社會大眾對文創產品有更多的了解,面向全國甚至世界傳播優秀非遺文化。
在鄉村非遺文化保護和創新設計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以及歷史底蘊進行挖掘,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改變傳統的非遺文化利用理念。非遺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時代條件,展示了這一時代下的歷史變遷,相關人員需要重視非遺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歷史故事為基礎進行宣傳和推廣。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展現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現狀,反映主流意識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歷程,具有文化價值、教育價值以及科研價值。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當重視培養優秀鄉村非遺傳承人,強化各個主體非遺保護意識,將鄉村非遺和現代技術融合,利用鄉村非遺發展鄉村產業,完善非遺保護政策,深入挖掘鄉村非遺文化歷史底蘊,讓鄉村非遺文化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煥發活力。在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堅持在保護中利用的原則,盡可能地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為非遺文化的傳承以及開發提供重要基礎保障,確保優秀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