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姝 李晨旭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成長發展的豐厚滋養;它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禮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調,它發揮著塑造民族文化心理,涵養中國精神的時代價值。
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調。隨著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演變,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禮樂文化,在歷史舞臺上,其自身的核心價值和功能效用隨著時代的需要而變化。但總的來說,廣義的禮樂文化是一種以樂為載體、以禮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范式。它的內涵從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規章制度、刑罰律令到行為準則、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其外延甚至與中國文化的外延相同。基于“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狹義的禮樂文化,往往是從禮樂二元結構的文化形態來理解,這是建立在文化學意義上的,而不是從社會、國家,乃至世界、人民等治理實踐層面來理解。
傳統禮樂文化是以“仁”為核心,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國家建設為目標的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文化。然而,經過數千年的變遷,其內涵和形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分裂和再生。特別是近代以來,隨著禮樂文化產生之初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禮樂文化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意識形態、法律制度和刑法的內涵和功能已不復存在了。然而,文化發展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呈現出與社會基礎和時間條件不同的演化軌跡。尤其是深深嵌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樂文化,正是呈現出超越時代、世代傳承的文化生命力。需要明確的是,有助于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使命的禮樂文化形式正處于這一水平。禮樂文化的現代內涵主要體現在人文精神、價值追求、修養方式和行為倫理等方面。
美育實際上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教育,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實踐方式,總體上呈現出美育逐步獨立、越發純粹的趨勢,顯示出中國美育傳統形態現代轉換的歷程。
美育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教育,其基本形式主要是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比其他事物更集中于審美內容。孔子曾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這意味著,如果一個紳士不學習禮樂,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換句話說,“成于樂”就是要通過樂的學習來培養一個完全的人。此外,孔子還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說,一個人不僅要致力于追求真理,根植于崇高的德性,用仁愛作為行事處世的出發點,還要普遍涉歷、觀賞各種藝事才可能成為仁人君子,獲得自由愉悅的感受,從而達到人格的圓滿。人的本質在于美,美的本質在于人,人類最大的希望,就是通過由真善美創造美的世界、美的生活、美的人,實現徹底的、完美的自由,全面升華自己的本質。
一定的自然對象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具有和人的精神品質相似的內涵。事實上,這是美學史上第一次揭示,人與自然在廣泛的形式中存在著某種內在的同形同構,從而可以相互作用。正因如此,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歲寒而知松柏之后調也”之中,自然美成了人的某種精神品質的表現和象征,而這充分說明孔子對自然美具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美育功能的認識。追求生活的境界,在快樂中欣賞自然之美,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而“德”的教化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途徑之一,縱觀孔子的倫理思想,我們會發現孔子十分強調“德”的社會美德教化功能。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它來管理國家事務,就像北斗七星一樣,在某個位置被許多恒星包圍著。通過對社會美的啟蒙,轉化為人的內在道德需求,提升為人的自我意識的生活觀念,使社會美德的實現成為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過程。
在新的歷史方位,重新審視中華禮樂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是我們珍惜自身文化傳統的歷史反思。面對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任務,傳統禮樂文化的價值應從培養民族素質的個人層面、培養文化心態、調節社會關系的社會層面、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國家層面、加強文化交流的世界層面等方面表現出來。全面弘揚中華傳統禮樂文化,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時代新價值觀。
在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中國禮樂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文化形態,以禮樂精神激發個體價值成長的內在動力,以禮樂規范塑造文明氛圍,從而深刻影響著中國整個社會的人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的歷史階段,中國開始從世界舞臺的邊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走到了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富裕而有禮貌的公民是中國成為強大國家夢想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漢代學者何休甚至將其作為中國的定義——“中國者,禮儀之國也”。當代禮儀與音樂文化的低迷凸顯了禮儀教育的緊迫性。“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國民形象塑造不僅需要從內在的價值層面的定位,還需要外在行為層面的定位,即崇尚文明和禮數的外在表現。“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乎”,對禮儀的尊重反映了個人的道德文化素質水平。禮樂文化塑造中華民族溫婉、溫婉、優雅、端莊、淳樸、和諧的偉大民族形象,以千年文明范式的融合——禮樂教育回歸禮樂之國的宏大氛圍,無疑是最具時代特色的價值所在。
文化心理是人們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強國必須為支持其文化地位的積極文化心態鋪平道路。傳統禮樂文化具有鮮明的音樂特色。音樂文化對激勵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繼續奮斗,培養積極的文化心態具有積極作用。
樂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背景。“音樂”的本質不是一種膚淺的快樂體驗,而是一種積極、樂觀、開朗、清晰的健康心態和情緒狀態。“樂感”不僅是感官的審美追求,更是將理性與意志融于其中的本體論知覺。樂感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樂觀向上,強調精神自立;二是對世界的態度,強調在“一個世界”的前提下人的主體性存在;三是實踐理性,強調理性凝聚的倫理學。音樂文化以其獨特的心理文化結構成就了中華文明關懷世界、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背景。正如郭齊勇先生所言,中國文化在慶祝生命、享受生命、肯定生命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追求幸福的情感本體特征,賦予人們參與天地教育的本體地位,從而培養了中國人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樂感文化深深植根于禮樂文化的滋養和培育之中,并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因為它包含了對生命真正意義的理性共識。它已經成為整個國家的集體無意識或潛意識。更重要的是,樂感文化具有“超越精神而不迷失,自由行為而不放縱,實用生活而不低俗”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形成了樂觀堅毅的文化傳統。
禮樂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社會功能一直受到儒家的重視。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思想家提出“萬物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把禮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歸結為“和”,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刻總結和深化。禮儀觀念最早是在接受教育的少數群體中被認可和推廣,并通過他們的言行逐漸成為被社會廣泛接受和尊重的普遍價值意識,在構建社會和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和諧的理念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它將傳統與現代聯系在一起。
禮樂文化強調和諧的價值目標。中國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強調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將接受教育視為建設“君子”的手段。“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體現。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普遍認為“禮”的人文價值是通過“修身”來體現的。換句話說,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和諧人文、恢復人文精神的第一步是認清自己的職責,也就是生活層面的“修身”。俗話說,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練習,他就不再是一個成年人。“禮”是“修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傳統禮儀強調內在美德的積極作用,把道德視為禮儀的核心,而不僅僅是外在和技術的層面。因此,禮儀教育以人文精神為重點和支撐。它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嚴格使用禮儀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引導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在“隱藏”和“微觀”的努力中。如果我們能在頭腦中建立自己的禮儀規則,日常生活的行為就可以擴展到社會的人文精神。
在社會關系的規范中,禮儀規范人們的行為,而樂則以影響和熏陶引導人們的心靈。儀式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文化,是看得見的行為規范,是實現社會共生的秩序體系。音樂屬于內在的心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心理結構,建構了一種自我體驗的秩序體系。
當今時代,面對多元文化融合,我們仍需精準發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好聲音”。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應該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性和世界性融合應該牢固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禮樂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積淀、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它可以成為優秀傳統文化面對世界文化的窗口,讓世界以更全面、客觀的方式了解中國。
“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從文化自信的歷史意義上講,是對中華文化當代處境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分量的必然訴求,也是“以中國文化影響世界進程”文化使命的深刻自覺和擔當。
禮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心,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標識性的文化形態,也是其他文化沒有出現的文化實踐模式。禮樂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指導著古代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國人的精神世界,在當今社會價值觀視域中,發揮禮樂文化強素質、化民心、促和諧、興文化、展形象等功能,對于實現中國夢,構建中國人的現代精神生態具有不可低估的當代價值及普遍而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