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提出“同諧聲者必同部”原則,實際上諧聲字歸部大量地存在著“同聲異部”的現象,因此,“同諧聲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歸部的原則。歸部原則應當是:韻腳字按押韻情況歸部;非韻腳字采用今音上推古音、同韻系聯的方式歸部。在面對多音字時還存在字音選定后再歸部的情況。
【關鍵詞】“母”聲;諧聲;押韻;今音;古音;系聯
【中圖分類號】H1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7-0012-04
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一·古諧聲說》中提出:“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諧聲者必同部?!盵1]817自此,“同諧聲者必同部”說得到后代許多學者的支持,如顧之川認為:“所謂‘諧聲同部說,是指凡同一諧聲偏旁的字,在上古音系里,一定同屬于一個韻部,因而也會和《詩經》及其他先秦韻文的韻腳相符。”[2]籍成山表示:“段氏的‘同諧聲者必同部理論是正確的……小篆的諧聲偏旁和先秦古韻絕大部分是統一的,即‘同聲必同部?!盵3]同時也有一些學者發現“音韻學的古韻分部本質上是韻語歸韻的,從諧聲看大量地存在著‘同聲異部的現象”,“單純依靠諧聲系聯,不是科學的方法”[4]。那么,“同諧聲者必同部”說到底應當怎樣看待呢?本文通過段玉裁對《說文解字》“母”諧聲系列諸字的古音歸部發現,“同諧聲者必同部”并不是系聯歸部的原則,古音歸部另有其他原則。
一、《說文解字注》中“母”諧聲系列諸字
的歸部情況
《說文解字注》“母”作聲符共諧出5字,“母”聲字“每”作聲符諧出14字。以下表格標出各字的大徐切音、中古韻以及段玉裁的歸部。
以上是“母”諧聲系列諸字的歸部情況,若按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原則,諸字都應當隨“母”歸入第一部,但段氏將“母”系列諸字分別歸入了一部、三部、五部、十四部、十五部。部分字表面上看是依據諧聲偏旁歸第一部,但“同諧聲必同部”若真是古音歸部的原則,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坶”未據諧聲歸第一部,而是據按段氏《今韻古分十七部表》所示[1]807-809,采取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將屋韻“坶”上推古音歸第三部;“侮”未據諧聲歸第一部,而是據上推古音歸第五部;“?”未據諧聲歸第一部,而是據上推古音歸十四部?甚至出現了“悔、”“誨、晦”兩組同韻字一組隨諧聲偏旁歸入第一部,另一組據上推古音歸第十五部的現象。由此可見“同諧聲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歸部的原則,古音歸部的原則另有其他,如下文分析。
二、段玉裁對“母”諧聲系列諸字
的歸部處理
(一)“母”及其諧聲字的歸部
《說文解字注》“母”作聲符共諧出5字——每、苺、?、拇、坶。
1.“母”字的歸部
“母”,大徐音莫后切(厚韻)?!澳浮笔琼嵞_字,《詩經》押韻17次,其中押第一部16次,押第五部1次。段氏將“母”歸入第一部,以第五部為合韻,并以厚韻為音轉。
按,“母”《周南·葛覃》三章與“否”(第一部)押,《衛風·竹竿》二章與“右”(第一部)押,《王風·葛藟》二章與“涘有”(第一部)押,《鄭風·將仲子》一章與“子里杞”(第一部)押,《齊風·南山》三章與“畝”(第一部)押,《魏風·陟岵》二章與“屺”(第一部)押,《小雅·四牡》四章與“止杞”(第一部)押,《小雅·杕杜》三章與“杞”(第一部)押,《小雅·南山有臺》三章與“杞李子子已”(第一部)押,《小雅·沔水》一章與“海止友”(第一部)押,《小雅·小弁》三章與“梓止里在”(第一部)押,《小雅·北山》一章與“杞子事”(第一部)押,《大雅·思齊》一章與“婦”(第一部)押,《大雅·洞酌》一章與“饎子”(第一部)押,《周頌·雝》與“祉”(第一部)押,《魯頌·閟宮》八章與“喜母士有祉齒”(第一部)押。另外,“母”在《周易·下經晉》六二中與“福”(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母”之第一部音是上古通用音。
“母”字另有第五部音。《墉風·蝃蝀》二章與“雨”(第五部)押韻,段玉裁以為合韻,于《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五部“古合韻”下注:“母,本音在第一部。詩蝃蝀以韻雨。此古合韻也。”[1]845合韻的本質是:字在古音系統中的歸部音(本音)與該字另外一個音異部[5]。此處“母”的本音在第一部,另外一個異部音在第五部,產生了合韻。段氏將“母”歸入了第一部,實際上提示了一字多音的情況下應當選擇通用音歸部。
段氏根據押韻將“母”歸入第一部,以厚韻為音轉?!对娊涰嵎质卟勘怼返谝徊俊肮疟疽簟睓谧ⅲ骸澳?,母聲在此部……今入厚?!盵1]836用“今入”提示了音轉。音轉的本質特征是“一字而古今異部”[6],即一個字變化后的音與變化前的音不在同一部。此處的厚韻就是變化后的音,上推是第四部,與變化前的音第一部不在同一部。
“母”字的歸部說明了韻腳字的歸部原則,韻腳字應當據押韻情況歸部,若一字押多韻,則取押韻次數多的為正音歸部。
2.“拇”字的歸部
“拇”,大徐切音莫厚切(厚韻),與“母”字同韻,段玉裁將2字都歸入第一部,似乎是采用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原則。實際上,“拇”與“母”不僅僅同諧聲,且它們中古同韻。由此可以得知,“拇”與“母”在語音演變的過程中,兩字的語音變化的方向和速度都是一致的,導致中古同韻,2字可系聯歸于一部。因此“拇”是按照同韻系聯(同諧聲且中古同韻者必同部)的原則歸部的。
“母、拇”2字的歸部采用了根據押韻、同韻系聯的方法,段氏將2字都歸入了第一部。
3.“每、苺”的歸部
“每”,大徐切音武罪切(灰韻),段氏以為音轉?!懊俊笔琼嵞_字,《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每,母聲在此部?!蹲髠鳌べ叶四辍放c謀韻。今入灰?!盵1]837段氏用“母聲在此部”說明了形聲字“每”與聲符“母”同屬一部,即第一部,用“今入”提示灰韻是音轉?!捌€”與“每”同諧聲且同屬灰韻,段玉裁將“苺”歸入第一部是按照“同諧聲且中古同韻者必同部”的原則歸部的。
“每、苺”2字的歸部采用了根據押韻、同韻系聯的方法,段氏將2字都歸入了第一部。
4.“?、坶”的歸部
“?、坶”2字非韻腳字。“?”,大徐切音文甫切(魚韻)?!墩f文解字注》“?”下注:《曲禮·釋文》:“嬰本或作鸚,母本或作鵡,同音武。諸葛恪茂后反……此古今語言文字變移之證也。”《釋文》當云:“母本或作?,古茂后反。今作鵡,音武。乃合?!崩钌谱ⅰ段倪x》云:“鵡一作?,莫口反,較明析?!贝笮煊锰祈嵨母η校帙^音,非?音也。古音母在一部[1]156。
從段氏的注解中得知:“?——鵡”是古今字的關系?!肚Y·釋文》注“?”為茂后反,《文選》注其莫口反。而大徐音用的文甫切,亦鵡音,非?音也。段氏未采用“文甫切”,采用了“茂后反”和“莫口反”,兩音都屬厚韻,與“母”同韻,采用同韻系聯的方法,“?”歸第一部。段氏對“?”字的歸部未采用大徐切音,而是以厚韻為正音。由此可見,在一字多音的情況下,段氏要進行字音選正后再歸部。
“坶”,大徐切音莫六切(屋韻)。按段氏《今韻古分十七部表》所示,采取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將屋韻的“坶”歸入第三部。
非韻腳字“?、坶”采用同韻系聯、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歸部?!?”遇到了一字多音的情況,應先進行字音選正后再歸部。
(二)“母”聲字“每”作聲符的諸字的歸部
“母”聲字“每”作聲符諧出14字——敏、梅、鋂、脢、?、海、娒、畮、悔、、誨、晦、侮、?。由上文可知,“每”字是根據押韻歸入了第一部。
1.“敏、梅、鋂、脢、?”的歸部
“敏、梅、鋂”3字是韻腳字,“脢、?”2字是非韻腳字。
“敏”,《詩經》押韻2次,均押第一部。大徐切音眉殞切屬軫韻,段氏以軫韻為音轉。按,“敏”《小雅·甫田》三章與“止子畝喜右否畝有”(第一部)押,《大雅·生民》一章與“祀子”(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敏”之第一部是上古通用音?!懊簟贝笮煲魧佥F韻,段氏以軫韻為音轉?!对娊涰嵎质卟勘怼返谝徊俊肮疟疽簟睓谧ⅲ骸懊?,每聲在此部。詩甫田、生民二見。今入軫。”[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轉。
“梅”,《詩經》押韻3次,均押第一部。大徐切音莫桮切屬灰韻,段氏以灰韻為音轉。按,“梅”《秦風·終南》一章與“裘哉”(第一部)押,《曹風·鸤鳩》二章與“絲絲騏”(第一部)押,《小雅·四月》四章與“尤”(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梅”之第一部是上古通用音?!懊贰贝笮煲魧倩翼崳问弦曰翼崬橐艮D。《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梅,每聲在此部。詩終南、鸤鳩、四月三見。今入灰?!盵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轉。
“鋂”,《詩經》押韻1次,押第一部。大徐音莫桮切屬灰韻,段氏以灰韻為音轉。按,“鋂”,《齊風·盧令》三章與“偲”(第一部)押。段氏以灰韻為音轉,《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鋂,每聲在此部。詩盧令一見。今入灰。”[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轉。
非韻腳字“脢、?”與“敏、梅、鋂”同諧聲且中古同韻,系聯后歸入同一韻部,即第一部。
以上對韻腳字“敏、梅、鋂”的歸部采用了根據押韻歸部的方法,對非韻腳字“脢、?”采用了同韻系聯的方法。
2.“海、娒、畮”的歸部
“海、畮”為韻腳字,“娒”為非韻腳字。段氏將3字均歸入第一部。
“?!保对娊洝费喉?次,均押第一部?!缎⊙拧ゃ嫠芬徽屡c“止友母”(第一部)押,《大雅·江漢》三章與“理”(第一部)押,《商頌·玄鳥》與“里止”(第一部)押。據今音上推古音,海韻的“?!睔w入第一部。押韻歸部與上推歸部的結果一致。
“畮”,《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畞,本作畮。每聲在此部。詩南山、七月、采芑、信南山、甫田、大田、緜、生民、載芟、良耜十二見。今入厚?!盵1]836“每聲在此部”說明了“畮”與“每”同屬一部,應當第一部,用“今入”提示厚韻是音轉。
非韻腳字“娒”與“畮”同諧聲且中古同韻,2字系聯后歸入同一韻部。
以上對韻腳字“海”的歸部采用了根據押韻歸部的方法,對非韻腳字“娒、畮”采用了同韻系聯的方法。
3.“悔、、誨、晦、侮、?”的歸部
“悔、誨、晦、侮、?”是韻腳字,“”是非韻腳字?!盎凇ⅰ⒄d、晦”4字同屬隊韻,但段氏將“悔、”歸第一部,將“誨、晦”歸第十五部。
“悔”,《詩經》押韻5次,其中押第一部4次,押第四部1次。大徐切音荒內切,屬隊韻,段氏以隊韻為音轉。
按,“悔”《召南·江有氾》一章與“氾以以”(第一部)押,《大雅·皇矣》四章與“祉子”(第一部)押,《大雅·生民》八章與“時祀”(第一部)押,《大雅·卷阿》十二章與“子止”(第一部)押。另外,“悔”在《離騷》中與“茝”(第一部)、“醢”(第一部)各押一次韻。以上表明“悔”之第一部音是上古通用音。
“悔”字另有第四部音?!缎⊙拧ふ隆范屡c“瘉後口口愈”(第四部)押韻。段氏將其歸入第一部是取押韻次數多的為正音歸部。段氏以大徐切音隊音為音轉,《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悔,每聲在此部。詩江有汜、皇矣、生民、抑四見。屈賦二見。今入賄、入隊?!盵1]837用“今入”提示隊韻是音轉。
非韻腳字“”與“悔”同諧聲且中古同韻,系聯后歸入同一韻部,即第一部。
韻腳字“誨、晦”產生了歸部矛盾的現象。“誨”,大徐切音荒內切屬隊韻,段氏據今音上推古音將“誨”歸入第十五部?!罢d”,《詩經》押韻2次,均押第一部。在《小雅·綿滿》一二、三章與“食載”(第一部)押韻,《大雅·瞻卬》三章與“寺”(第一部)押韻。據押韻音“誨”應屬第一部。因此這里出現了歸部矛盾的現象。
“晦”,大徐切音荒內切屬隊韻,段氏據今音上推古音將“誨”歸入第十五部。“晦”,《詩經》押韻2次,均押第一部。按,“晦”《鄭風·風雨》三章與“巳子喜”(第一部)押,《大雅·蕩》二章與“式止”(第一部)押。據押韻音“晦”應屬第一部。且段氏以大徐音隊韻為音轉,《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欄注:“晦,每聲在此部。詩風雨、蕩二見。今入賄、入隊?!盵1]837“每聲在此部”說明了“晦”與“每”同屬第一部,用“今入”提示對韻是音轉。這里也出現了歸部矛盾的現象。
出現兩種不同的歸部說明兩種不同的讀音都是古常用音,歸兩部都可。劉忠華在《〈六書音均表〉“古諧聲偏旁分布互用說”之諸例古音歸部考論》一文中解釋:“出現這種歸部矛盾的深層原因應該是兩字音轉的時代較早,隊韻也是古常用音,兩字歸入第十五部亦可?!盵7]
韻腳字“侮”也出現了歸部矛盾的現象?!拔辍?,大徐切音文甫切屬虞韻,段氏按今音上推古音歸入第五部?!拔辍?,《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四部“古本音”欄注:“侮,侮聲在此部。詩正月、綿、皇矣、行葦四見。左傳一見。今入麌?!盵1]842“侮聲在此部”說明了“侮”屬第四部,用“今入”提示虞韻是音轉。與“誨、晦”一樣,“侮”出現了歸部矛盾,因為“侮”的兩音都是古常用音,歸兩部都可。
韻腳字“?”據押韻歸部,《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第十四部“古本音”欄注:“?聲在此部。詩公劉一見。今兼入戈。”[1]853“?聲在此部”說明了“?”屬第十四部。“?”大徐切音附袁切屬元韻,據今音上推古音歸入第十四部,押韻歸部與上推歸部的結果一致。
以上對韻腳字“?”據押韻歸部,一字押兩部的韻腳字“悔”選取押韻次數多的為正音歸部,一字多音且各音都是古常用音的“誨、晦、侮”則出現了歸部兩可的情況;非韻腳字“”的歸部采用了同韻系聯的方法。
三、小結
通過對“母”諧聲系列諸字的古音歸部的探索,“同諧聲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歸部的原則,古音歸部的原則應當是:凡韻腳字據押韻歸部,遇到一字押多韻者,選取押韻次數多的為正音歸部;非韻腳字用今音上推古音、同韻系聯的方法進行歸部;一字多音且各音都是古常用音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歸部兩可的情況。因此,“同諧聲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歸部的原則,“諧聲同部”只限于將同諧聲且中古同韻的字系聯于一部。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顧之川.“諧聲同部說”評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7(S2):80-85.
[3]籍成山.“同聲必同部”之管見[J].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6):78-82.
[4]李尚行.古音學上的“同聲同部”說應怎樣看待[J].廣州大學學報(文理工綜合版),1988(01):35-40.
[5]劉忠華.《說文解字注》“合韻”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Z1):1-9.
[6]劉忠華.段玉裁語音“變轉”理論探索[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03):84-89.
[7]劉忠華.《六書音均表》“古諧聲偏旁分部互用說”之諸例古音歸部考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3):135-141.
作者簡介:
張嚴勻(1995-),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