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主要探討詩歌朗誦中情感調動的重要性和應用,以及情感調動的技巧和方法。通過對詩歌朗誦的定義和藝術特點進行分析,我們認識到情感調動在詩歌朗誦中的重要性。情感調動不僅能夠增強詩歌朗誦的藝術感染力,還能夠引發觀眾的情緒共鳴。本文重點介紹了情感調動的一些常用技巧和方法,包括情景再現、外部表達技巧、副語言運用、情感外化與內化等,并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初次接觸朗誦的人了解情感調動的基本方法,進而提升詩歌朗誦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詩歌朗誦;情感調動;技巧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H11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7-0053-04
一、詩歌朗誦的定義
詩歌朗誦是指將詩歌通過朗讀、演繹等方式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將文字通過聲音和表演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旨在通過聲音的節奏、音調、抑揚頓挫以及表演的動作、語氣等,使詩歌的情感、意義得到更直觀的傳輸。詩歌朗誦通過朗誦者所表達的聲音和行為,詮釋了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詩歌背后的意義和形象。朗誦者通過對字句的處理、語音的把握,以及肢體動作的運用,使詩歌的情感在聽眾心中產生共鳴。
詩歌朗誦的概念界定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方面。首先,它是對詩歌進行語音表達的方式,通過朗讀詩歌的形式來傳達作品的內容。其次,它通過表演技巧和藝術手段來增強詩歌的表現力,以更好地把握和展示詩歌的情感內涵。在詩歌朗誦中,朗誦者需要通過聲音、節奏、音調的變化,以及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的運用,來呈現詩歌中的情感。
二、詩歌朗誦的藝術特點
詩歌不同于小說、戲劇,它不太依靠內容、情節、人物外化作者的認識、感悟和體驗,主要依靠詩人個體情感的直接抒發,即有感而發,直抒胸臆。因此當我們在朗誦詩歌的時候,一定是情感為先、技巧輔助的。因而詩歌朗誦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一)節奏美
詩歌朗誦強調對詩歌的音律和節奏的把握。表演者通過聲音的變化、語調的轉折和節奏的掌控,使詩歌在朗誦過程中更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這樣的運用讓詩歌更加生動有力,引發觀眾的共鳴。
(二)視聽美
詩歌朗誦不僅僅是聲音的傳達,還需要通過表演來豐富表達效果。表演者通過精妙的姿勢、手勢和面部表情,將詩歌中的情感更加貼切地傳達給觀眾。這種融合了聲音和表演的方式,使詩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形象美
詩歌朗誦通過聲音和表演來塑造詩歌中的形象,并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通過恰到好處的語音語調、生動的動作形象和細膩的表情表達,演員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聯想,使詩歌的意象更加豐滿和生動。
(四)情感美
詩歌朗誦通過情感的調動,將詩歌中的情感通過聲音和表演的方式進行凝聚和釋放。演員通過音色的變化、語氣的轉換以及情感的表達,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詩歌的內涵和情感。這種情感的凝聚與釋放,使得詩歌朗誦更能夠打動人心。
三、詩歌朗誦中情感調動的意義
情感是詩歌朗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詩歌朗誦通過情感的表達和傳遞,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并與詩歌產生共鳴。情感調動是通過適當的表演技巧和藝術手段,引發觀眾的情感共振,使觀眾能夠深入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通過音色、音調、語速、語氣等方式的變化,詩歌朗誦者能夠巧妙地呈現出詩歌中所包含的情感,使觀眾能夠通過聲音的變化來感受和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此外,詩歌朗誦者的表情、姿態、眼神等身體語言的運用也能夠有效地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肢體的動作和神態的變化,詩歌朗誦者能夠將詩歌中的情感直觀地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在視覺上也能夠感知到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情感調動還包括詩歌朗誦中的節奏與韻律的調整。通過掌握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變化,詩歌朗誦者能夠在朗誦過程中準確掌握節奏的快慢和韻律的起伏,使詩歌朗誦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感。
情感調動還包括情感內化與外化的處理。在詩歌朗誦中,詩歌朗誦者需要將詩歌中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并通過表演的方式將這些情感外化出來,使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情感調動是詩歌朗誦中的關鍵環節,它能夠幫助朗誦者在深刻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準確地將情感表達出來,同時,還能夠加深觀眾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使詩歌朗誦更具藝術感和表現力。
四、情感調動的方法
情感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當詩歌表演者巧妙地運用情感調動的技巧和方法,將自身的情感與詩歌內容緊密聯系,能夠產生更為真實、深刻的情感共振,引發觀眾內心的共鳴。這種情感共鳴不僅可以加深觀眾對詩歌的理解與體驗,也能夠讓詩歌更加貼近生活,打動和感動更多的人。當我們研究情感調動的時候,既需要研究詩人自身的情感,還需要研究朗誦者自身的情感。
(一)作者的情感
當我們表達詩歌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詩人,而后再了解作品。我們需要了解清楚詩人的生平、性格、喜好等等,只有走近詩人自身,我們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詩人試圖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而后需要進一步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故事背景,同時還需要了解詩歌創作的“情感來源”,即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緒靈感”支配下創作的詩歌。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請教詩人本身,在創作詩歌的時候是何種情境及情感,這樣便于我們在二度創作的時候,找準情感依據,更好地進行情感傳遞。
(二)朗誦者的情感
1.情景再現
在《播音主持創作基礎》一書當中,對于情景再現的定義是這樣的: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場面、景物、情緒等在朗誦者腦海里不斷浮現,形成連續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感情,這個過程就是情景再現。這與戲劇表演當中強調的“真聽、真看、真感受”是非常相似的。情景再現的定義中有三個關鍵點:感受、想象、表達。感受是基礎,想象是橋梁,表達是實現。我們要掌握情景再現這一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需要獲得三種力: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因此,當我們拿到一首詩歌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三種力的練習來達到比較好的情景再現效果。
女:無數次,在天空和大地之間的一棵棵橄欖樹旁,我伸開手掌放飛一對年輕的潔白的鴿子。
男:無數次,在太陽被地平線顫抖地舉起又顫抖地沉入的一個個早晨和黃昏,我向著遙遠的南方,唱一支深情的無詞的歌。
女:就在亞熱帶叢林中那片不知名的小草上,他最后一次站起身,向祖國致敬。紅色的生命之泉奔涌著,再也沒有停歇。于是,那天的晚霞很紅很紅。
男:就這樣,他在那片小草上獻出最后一次脈搏,最后一次呼吸,獻出二十二歲的年齡。就這樣,他在青春里永恒,他的生命永遠年輕。
女:于是,他的生命永遠年輕。
……
以《永生的和平鴿》這一詩歌為例,通過標題和內容以及詩歌創作的背景可以了解到這是一首寫給奔赴前線士兵的詩篇,是給軍人的贊歌,是對生命的謳歌、對和平的吶喊、對英雄的頌歌。
因此,在表達時可以通過觀看戰爭相關的紀錄片、影視劇片段等喚起內心的情緒感受,通過情緒感受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的轉變。同時,在腦海中想象一位親密的朋友,構想這位朋友置身戰火喧囂的戰場上,目睹他倒在血泊中,面帶微笑,揮手告別的場景畫面,由此通過想象力練習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由于這篇稿件是兩人合作的稿件,因此可以在朗誦之初,進行劇本化創作,將相關的內容創作成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場景劇,并由朗誦者雙方進行演繹,由此進行角色代入,通過“我就是”“我就在”練習,讓朗誦者充分感受詩歌中人物的情感變化,由此在朗誦過程中,催生出情感真摯飽滿的、極具畫面感的詩歌朗誦表達。
2.外部表達技巧
通過正確的語音表達技巧,朗誦者能夠更好地將情感傳達給聽眾。首先,要注意語速和語調的變化。在朗誦中,語速可以根據詩歌的節奏和情感需要進行調整。快速的語速可以表達緊張、急促的情緒,激發聽眾的緊張感;慢速的語速則可以營造悠揚、沉穩的氛圍,引發聽眾內心的寧靜和思索。同時,語調也要根據詩歌的內容和情感進行變化。可以通過音高的升降、聲音的輕重來傳遞情感的起伏和變化。在描繪歡樂、悲傷、憤怒、愛情等不同情感時,語調的變化可以帶給聽眾強烈的情感沖擊。其次,要注重發聲的準確性和清晰度。朗誦者需要通過正確的發聲方式,使每個字詞都能清晰地傳達給聽眾。發聲時要注意掌握正確的咬字、發音和重音。只有將詩歌中的每個音節發揮到位,才能讓聽眾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此外,要注意音量的掌控。適當的音量變化可以增強情感的感染力,讓聽眾更能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起伏和張力。當表達心情激動、情感高漲時,可以稍微提高音量,讓聲音充滿力量和激情;而在詩歌柔情婉約、詩意綿長的部分,可以適度降低音量,使聲音充滿柔美和溫暖。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音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 在無意中閃;
細雨 點灑在花前。
……
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為例,這首詩歌是林徽因寫給自己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因此整首詩歌充滿著“愛與希望”,是一位溫柔的母親面對新生命到來后的喜悅與祝福。因此,在表達的時候,整體是柔和的、充滿愛意的,語速是偏慢的,語調是時而舒緩傾訴、時而上揚贊嘆的,聲音可適當偏虛,喉嚨放松,用相對多的氣息去支撐情感的表達。
3.副語言技巧
副語言指的是除了語言本身之外的表達方式,如身體動作、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等,是情感調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副語言的運用,朗誦者能夠更充分地展現詩歌中的情感。身體姿勢的選擇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氛圍,如挺胸、抬頭可以展示自信、豪邁的情感,低頭、彎腰則可以表達悲傷、抑郁的情感。此外,手勢的運用也能夠增強情感的表達。通過合理的手勢,朗誦者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出詩歌中特定的情感色彩,如用手畫圈可以表達溫暖、包容的情感,用手指向天空可以表達渴望、向往的情感。總之,身體語言的靈活運用可以增加朗誦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情感更加豐潤、生動。此外,朗誦者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來傳達不同的情緒。例如,微笑可以表達快樂、滿足,皺眉可以表達憤怒、困惑,流淚可以表達悲傷、痛苦等。每一次朗誦都是一次情感的展示,身體語言的運用能夠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朗誦者所表達的情感。尤其是在沒有文字輔助的情況下,身體語言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朗誦者可以通過仔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身體語言,與觀眾建立更加直接、真實的情感連接。通過肢體動作的精準配合、自然流暢的動作設計,朗誦者可以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到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因此,身體語言運用是詩歌朗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能夠使朗誦更具藝術感、更具感染力。
呵,母親
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
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
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
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
生怕浣洗會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溫馨
以舒婷創作的《母親》為例,在表達最后兩句時,眼前要有足夠的畫面感,可以緩緩向前伸出雙手,手指微微彎曲,想象此刻手中正托著一條柔軟的、有母親味道的圍巾,甚至還可以將“想象中的圍巾”置于胸口,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思念。通過副語言的傳遞,觀眾也能夠跟隨朗誦者一同進入詩歌的世界里,仿佛能夠看到那條鮮紅的圍巾。
4.情感內化與外化
情感內化與外化是詩歌朗誦中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情感內化是指將情感融入自身內心的體驗中,通過朗誦者自身的情感表達來傳遞給聽眾。在情感內化中,朗誦者需要通過自身體驗和情感共鳴,將詩歌中的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使聽眾能夠感受到內心的情感共鳴。朗誦者可以通過深入理解詩歌內容、挖掘詩歌背后的情感內核,以及通過自身情感表達的方式和技巧,將詩歌中的情感內化到自己的體驗中。這種情感內化的方式讓朗誦更加真實、生動,能夠讓聽眾更好地體驗到詩歌的情感內涵。
情感外化則是指通過聲音和形體等手段將情感直接表達給聽眾。在情感外化中,朗誦者通過聲音的高低、音量的變化以及身體語言的運用等,將詩歌中的情感直接傳遞給聽眾,增強情感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朗誦者可以通過調整語調、速度和音量等聲音的細節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利用身體的姿勢、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增強情感的視覺效果。這種情感外化的方式使詩歌朗誦更加生動、表現力更強,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情感共振。
情感內化與外化的處理是根據不同的詩歌和情感需要進行靈活運用的。在朗誦過程中,朗誦者需根據詩歌內容的特點和情感表達的需求,靈活地選擇情感內化或外化的方式。
五、結語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融入了民族、地域、時代的情感和思想,而詩歌朗誦作為其體現形式之一,通過發音、表情、肢體語言等方式,將這些情感直觀地傳遞給觀眾。觀眾在接觸和感受到這些情感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和體驗相關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情感調動在藝術傳播中具有感染力和共鳴性。詩歌朗誦通過情感的表達和調動,能夠觸動觀眾的情緒和共鳴,使之與詩歌內容產生情感上的聯結。觀眾在這種情感共鳴的作用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詩歌的內涵,提升藝術的審美效果。此外,情感調動還能夠加強觀眾與表演者、詩歌之間的情感溝通,增強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藝術傳播過程中,情感調動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使觀眾與藝術家和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上的聯系和共鳴,從而更好地傳達和感知藝術的魅力。因此,情感調動在文化傳承和藝術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傳遞文化情感,引發觀眾共鳴,提升藝術體驗,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傳承與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陸澄.詩歌朗誦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苗陽.把握氣質 形成風格——淺探播音主持教學中口語表達風格形成與氣質的關系[J].新聞知識,2012(01):76-78.
[4]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419.
[5]馮久亮.探析電視新聞播音中情感的把握與運用[J].傳媒論壇,2020,3(09):48.
[6]楊娜娜.詩歌舞臺朗誦的情感表達[J].視聽,2019(07):154-155.
作者簡介:
閆冬冬(1993.1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就職于鄭州工商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