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華,王嘉毅
(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0)
近年來,隨著業務的快速增長,節目需求激增,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目前已構建了較為成熟的報臺網聯合的全方位媒體內容矩陣,擁有了觸達用戶的全方位媒介觸點,但是在內容創新方面還有待提高。中心于2023 年建設的全媒體沉浸式演播室,采用行業領先的自主可控的國產化三維實時渲染、智能交互、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數字人等技術,推出全新改版的《銀川新聞聯播》《直播銀川》和《新聞觀察》等節目,實現了新聞節目互動化、內容創新化、智能化的創新實踐,為以內容創新為核心的全媒體傳播平臺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如今的終端融合開始向著多媒體化發展。全媒體傳播平臺為那些更具社會參與性的創新性服務和應用程序提供了平臺,可以從連接、服務和應用程序3 個層面來理解當下的終端融合生態系統[1]。
為了貼近互聯網受眾的收看習慣,全媒體傳播平臺將視聽類內容進行豎屏化編排,根據屬性的不同,將豎屏內容分為新聞資訊類、訪談類、泛娛樂類和直播帶貨類等不同類型,賦予內容社交化、互動化屬性;面向移動端用戶使用習慣,設計視頻連線、互動、云端協同等功能,在形式上進行創新;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增強內容吸引力,提升用戶體驗。
從傳統橫屏到豎屏,不僅僅是畫幅比例從16 ∶9 變到9 ∶16,也給視聽語言、敘事思維、內容創造思維帶來了變化。豎屏視頻的垂直框架敘事要求視頻創作者打破根深蒂固的敘事思維,重新構建全新的豎屏構圖及敘事理論體系[2]。
此次建設的全媒體傳播平臺,利用大數據、多端實時互動等技術,使得用戶在對全媒體內容的處理上實現了從簡單的內容閱讀到可以實時互動的突破。新的全媒體傳播平臺具備在大小屏實時互動留言、發彈幕、加入社群圈子、參與互動活動、刷禮物以及轉發分享等功能。
1.1.1 全媒體互動子系統
系統設計統一互動平臺,按場景需要配備主持人互動可視化工具和組件。可視化工具和組件可根據節目策劃要求配置或自定義互動場景開放拓展,由互動場景統一數據平臺進行管理,通過接口形式與演播室、直播系統實現用戶信息和內容信息的聯動。
1.1.2 智能包裝子系統
智能包裝系統可將互動信息數據添加至智能包裝系統中進行靈活調用,形成可視化、多樣化模板,便于內容挑選、模板綁定及特效預覽等;支持常用的互動投票、互動彈幕、互動點評、手機連線及轉發分享等功能。
為了保證互動的實時性,平臺在技術上優化了整體系統的鏈路,最大限度地保證實時渲染、實時互動,在大小屏的包裝風格和互動內容上做到了一次互動、多屏觀看,實現了同檔節目包裝內容的復用和同步。包裝系統設計了主備及第三備份設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系統的安全。主、備、第三備份的切換可實現無縫切換、同步播出。
1.1.3 流程審核與管控子系統
平臺為了適應多變的全媒體迭代更新,在銀川本地建立了互動數據庫,深化管理流程,構建全媒體快速互動機制,驅動從數據、審核到終端發布的完整制播流程,實現了多地協調互動的安全管控及數據審核機制[3]。
此外,平臺依托《直播銀川》《銀川生活幫》《民情熱線》等品牌民生欄目,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一方面調動觀眾收看節目的積極性,增加觀眾黏性;另一方面也便于開展民生化、社會化等問題的監督,有效促進問題解決。
9月3—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桌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與會各方重點就推進中非關系、深化各領域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發表看法。會議通過了《關于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
這些子系統互相配合,最終形成一整套凸顯新媒體高時效、強互動、高安全、強拓展性、高精度、強移動性的節目生產流程,為數字銀川的傳媒+政務建設提供便捷數字入口。系統架構如圖1 所示。
圖1 全媒體流程
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在全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中對表現形式、內容節奏、技術手段提出新的要求,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全媒體、自適應、個性化內容成為可能。現階段,平臺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多攝像機拍攝等,打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結合專業的導演和編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場景、使用數據可視化呈現統計數據等,增加報道的吸引力和互動性。但是,全媒體發布平臺需要同步制作、適配不同終端的節目內容,這既需要大量制作人員制作,又需要大量設備投入,而且制作出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無法保證全媒體平臺內容的一致性。
此次實踐創新地引入了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全媒體統一生產系統,首先通過各個節目整體的全媒體傳播腳本和鏡頭規劃,完成兼顧橫豎屏的內容傳播規劃;其次利用三維圖形圖像渲染、跟蹤、識別處理等技術完成統一的AR 制作;最后在實時全媒體內容生產中結合機器人、AI 等技術完成從AR 跟蹤到鏡頭的聚、變焦,機器人的運行速度、運動軌跡等的自動化AI 適配,實現一次生產、多端復用。傳統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更多的設備來完成多端發布,全媒體傳播平臺中AR 流程支持自動化調整字體、分辨率、格式和動畫視覺等功能,適配全媒體多種顯示形式。全媒體智能傳播內容生產既節省了大量重復工作,又大大提高了內容的數量和質量[4]。
1.2.1 制作流程
全媒體節目制作從前期就創建不同版式、不同分辨率的模板,通過對模板字體、分辨率、格式、構圖等的調整,確保內容圖形包裝等與最終分發內容匹配;形成自動化模板組,并加入對應的元數據信息,便于后續的繼承和調用[5]。
1.2.2 數據流程
數據流程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記錄節目內容素材,其中所有素材需要記錄一份凈信號素材,便于分發使用;另一方面,記錄節目內容的切點,包括切換、包裝、字幕、轉場等多項節目信息,統一記錄到素材文件的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信息里面,并進行數據庫匹配記錄管理。
1.2.3 分發流程
平臺的制作發布流程如圖2 所示。對于常規分發流程,系統可自動化完成。系統通過接口獲得分發任務,自動識別素材文件的XML 信息,調用對應的模板組,后臺采用物理實時渲染引擎進行自動化渲染,全流程無須干預。對于應急分發流程,節目制作人員可以隨時調整節目素材的時長和內容,模板組會實時替換對應內容,無須進行二次制作。實時渲染引擎實時接收數據實時調整,即可快速完成個性化內容的生成。
圖2 制作發布流程
此次創新實踐無縫契合了智慧廣電新模式“一云多屏”的數字化發展策略布局,結合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全媒體傳播平臺,將電視大屏炫酷的功能無縫移植到移動終端上,讓用戶隨時隨地收看電視節目,實現大屏小屏多視角展示共享,為用戶提供極致、完美的視頻服務和觀賞體驗。
此次平臺建設在短視頻快速生產系統中重點引入智能AI 數字人系統,包括建模、驅動、渲染及合成等功能。
數字人涉及計算機圖形渲染、AI、美術、軟硬件開發等多項技術,結合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CV)、自動語音識別(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KG)、文本到語音合成(Text To Speech,TTS)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真實世界的全面感知、連接及交互。
短視頻內容生產的主要成果一個是視頻,另一個是圖形。此次建設的短視頻包裝生產工具創新地融合了視頻和圖形的統一編輯方式,提供真三維空間實時編輯與3D 圖形圖像剪輯合成、智能語音、AI 數字人及AR 植入等能力。模型支持矢量化編輯,任意放大縮小拉伸均不變形失真。系統支持外部數據實時接入、圖形化實時展現、360°全景視頻、3D 左右分屏、3D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編輯包裝等功能,無縫接入銀川全媒體數字資產服務平臺,可實現海量主題分類模板元素自由組合。新的短視頻生產工具突破了傳統非編軟件無法滿足的海量圖形需求,并無縫嵌入了數字人智能生成服務,提供完整數字場景、數字人生成、合成及包裝流程,可快速制作出精彩的數字人視頻,滿足全媒體高效內容生產的需求。
為了實現用戶使用的便捷性,工具內置大量數字人角色,可以進行自定義微調,也支持第三方數字人模型導入。銀川全媒體數字資產服務平臺定期更新數字人模型,便于用戶更新使用。
考慮到短視頻生產的時效性,使用工具時,無須采集真人動作,只需要利用TTS 技術,輸入文字,選擇音色,工具會自動匹配動作,支持自定義調整動作,最大限度地讓數字人簡單易用。
渲染流程采用實時核心渲染引擎技術。全新一代4.0 核心渲染引擎在高效率、高質量、跨平臺、廣兼容等方面全面升級。考慮到渲染層面需要大量的算力投入,此次短視頻平臺引入國產云端渲染技術,利用云端算力、分時復用、多任務并發,大大減少投入的同時,保證了數字人渲染任務的高效率、高質量。
AI 數字人渲染完成后,可利用智能短視頻生產工具將數字人、數字場景、AR 前景、圖文包裝等統一合成。在合成過程中,時間線軌道編輯和三維場景編輯可以任意創意拼搭,智能匹配鏡頭的動態運動,提升短視頻畫面感,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簡流程的數字人短視頻生產。
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通過此次全媒體傳播平臺建設,擺脫了傳統媒體內容運營思路,通過協調、整合平臺內外部資源,發揮平臺媒體優勢,培育平臺數字人IP 資源內容,并據此構建數字人IP 內容矩陣,聚合了粉絲群體,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本次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全媒體傳播平臺建設在全媒體設計與應用上做了大量實踐,目的是提高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滿足數字經濟、數字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平臺創新地引入了智能生產系統,大數據互動系統、AI 數字人系統等,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保障,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提升內容多樣性和深度。擴大銀川新聞報道的范圍,關注社會熱點、民生問題等多元化內容,引入AI 數字人作為節目的主持人或嘉賓,增加節目的科技感和創新性,提供更加個性化和互動性的節目體驗。
(2)增加互動性。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征集觀眾意見和建議,提供觀眾感興趣的內容,增加觀眾參與度。
(3)創新節目形式。在重大主題報道嘗試采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和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提供更具創新性和吸引力的節目內容。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逐步形成“媒體+平臺服務”定位,不斷進行生態場景的擴展建設,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的融合創新與多場景覆蓋發展趨勢。在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創新發展的指導下,產業間協同發展有機融合,依托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數字化建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全媒體傳播平臺在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的實踐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和價值。通過對內容制作、加工和傳播的深度設計,以及對數字智播、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綜合應用,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成功實現了全媒體傳播平臺的民生化、互動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