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強,楊雨潭
(吉林省蛟河市融媒體中心,吉林 吉林 132500)
在現代社會中,自然災害、人為事件等災害和緊急情況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吉林省蛟河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同樣面臨著多種潛在的災害威脅,需要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來保障民眾的安全和財產。在這一背景下,應急廣播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應急廣播不僅是傳播信息的媒介,更是一種關鍵的安全保障措施,能夠快速傳達重要信息,提供指導和支持,幫助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應對措施。為此,吉林省蛟河市積極投入資源,著手構建一個現代化、高效的應急廣播平臺,以加強對各類災害和緊急事件的響應能力。
蛟河市地處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西麓、松花湖畔,轄區面積6 429 km2,轄8 鎮、2 鄉、7 街、1 個省級開發區(蛟河經濟開發區),共256 個行政村,總人口44 萬,其中農業人口27 萬,屬于典型的農業縣。蛟河市將應急廣播建設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建設形成市、鄉、村屯(社區)三級統一協調、上下貫通、可管可控、綜合覆蓋、安全可靠的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向城鄉居民提供災害預警應急廣播和政務信息發布、政策宣講服務。
蛟河市于2021 年5 月全面啟動“應急廣播-大喇叭”系統建設工程。各相關部門成立聯合協調組,統籌應急廣播平臺建設的謀劃部署,整體推進,督導落實。目前,全市17 個鄉鎮街及所屬村屯、城市小區共建設1 290 個應急廣播點,基本實現了人口全覆蓋。遍布城鄉的應急廣播大喇叭,以其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打通了服務基層民眾的“最后一公里”。
應急廣播平臺建設是一項政治任務、惠民工程,也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艱巨的工程。蛟河市將應急廣播平臺建設納入重點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蛟河市委、市政府負責應急廣播平臺建設的謀劃部署,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導落實工作。
2021 年6 月,蛟河市融媒體中心制定了《蛟河市應急廣播平臺建設實施方案》《蛟河市“應急廣播-大喇叭”系統使用管理規定(試行)》等文件,對應急廣播工作總體要求、工作目標、推進措施、實施階段進行詳細說明,將應急廣播使用管理工作納入各鄉鎮街年度宣傳工作考核項目,強化日常管理、使用和考核。
在應急廣播平臺建設過程中,蛟河市投資六百萬元,全面啟動了“應急廣播-大喇叭”系統建設。該項目分三級管理平臺,如圖1 所示。一級平臺為管理中心,二級平臺為鄉鎮街政府,三級平臺為所有村屯和社區。平臺使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4G 無線網絡為主和有線互聯網絡為輔的傳輸方式[1]。

圖1 應急廣播系統拓撲圖
應急廣播平臺建設遵循“上級優先,應急優先”的原則,設計在蛟河市融媒體中心建設一個市級平臺,系統拓撲如圖2 所示;二級平臺為17 個鄉鎮街政府,系統拓撲如圖3 所示;三級平臺為1 030 個村屯和社區,系統拓撲如圖4 所示。為保證三級平臺的覆蓋率和收聽效果,以500 m 半徑作為接收效果最佳的基礎數據,在500 m 半徑范圍內的村屯社區安裝1 臺收擴機,裝配2 只大喇叭。二、三級平臺在優先接收一級平臺信息的前提下,具有發布本地信息的功能和權限。

圖2 市級播控系統拓撲圖

圖3 鄉鎮播控系統拓撲圖

圖4 村級播控系統拓撲圖
行政村通過傳輸網絡(4G+IP)使用多模音源適配器和智能發布微廣播播控所轄區域大喇叭終端。適配器也可直接連接大喇叭,播音時無須網絡,適用于村委會的日常廣播。
應急廣播平臺建設嚴格按照《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標準》(GB/T 50526—2021)和《縣級應急廣播系統暫行技術要求》(技科字〔2015〕538 號)及相關技術標準規范,采用IP 信號方式轉換成喚醒指令和音頻信號,將喚醒指令和音頻信號傳送至終端(如收擴機、音柱或高音喇叭),實現終端的自動喚醒和強制播出,如圖5 所示,嚴格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進行平臺建設和運行維護,通過第三方評估達到符合三級等保要求。

圖5 平臺播出控制圖
蛟河市應急廣播平臺主要包括分級廣播、分區控制、權限管理、節能待機、微信發布、遠程監控、網頁瀏覽、定時廣播、雙向追溯系統(Track & Trace system,TTS)文字轉語音廣播以及安全播出等功能模塊。
(1)分級廣播。系統實現市、鄉、村三級平臺均可獨立播出,并遵循優先級原則,上級優先,應急優先。
(2)分區控制。系統采用尋址技術,對終端分級、分區及精確定點管理,實現定向播出。
(3)權限管理。播控中心具備所有區域播控權限,各分控中心只有本轄區的播出權限,無權播控其他分區設備。
(4)節能待機。系統收到關閉或者待機指令后,關閉功放等外圍功耗設備,進入待機狀態,節電節能。
(5)微信發布。系統支持在微信端發布語音與文字,并實施定點、定面發布功能。
(6)遠程監控??刂浦行木哂性O備運行狀態監控功能,可對回傳的設備工作狀態、工作參數和接收終端的開關機狀態、接收頻率、插播狀態等信息進行遠程監測,對部分監測參數進行遠程設置,并可生成運行情況報表。
(7)網頁瀏覽。系統支持使用網頁瀏覽器進行任務查看與瀏覽,操作員可通過手機端進行任務審核等操作。
(8)定時廣播。系統可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段自動進行流程或定時廣播,減少了日常廣播運行維護的工作量,實現全系統的無人值守。
(9)TTS 文字轉語音廣播。系統支持文本及短信內容轉換成音頻進行語音廣播。
(10)安全播出。系統可采用國密認證的高性能密碼算法進行數據通信加密[2-3]。系統接入采用多種安全認證機制,包括通信協議的認證、用戶鑒權認證、終端狀態監控等方式,防止攻擊和異常插播[4],設置流程如圖6 所示。

圖6 播出尋址圖
農村應急廣播平臺建成后,為確保能夠安全、規范運行,蛟河市政府及時制訂了運行規范,對應急廣播日常管理及運行要求、運行職責、運行內容審批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以保證應急廣播的“安全播出”[5],同時緊貼居民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做好政策解讀、信息發布、科普宣傳等工作,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體系,尤其是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等方面,為居民提供了有效、權威、便捷的信息。在抗擊疫情、夏季防汛、秋季森林防火等工作中,蛟河市應急廣播大喇叭以最快的速度將通知、常識和相關動態等信息傳達到千家萬戶,確保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真正入耳入腦入心。據統計,應急廣播自2021 年投入使用以來,共添加廣播11 952 余條次,累計播放40 379 次,累計播放時長1 593 h。
作為應急廣播一級平臺,蛟河市融媒體中心建設了“應急廣播-大喇叭”系統指揮調度平臺,安排專人進行日常管理。運維人員每天通過指揮調度大屏查看各鄉鎮街村屯、社區終端設備在線使用情況,不定期向各鄉鎮街通報應急設備使用情況,積極協調建設單位對有故障的終端設備進行維護。目前,在沒有特殊事件發生情況下,蛟河市應急廣播實現了每天定點定時分5 個時段進行播放。實踐證明,應急廣播作為全市主流媒體的一個獨特平臺,時刻傳遞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真正成為傳遞強國聲音、傳授健康知識、倡導文明實踐的新平臺,真正成為建設美麗鄉村、向往幸福生活的“傳聲筒”。
按照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和蛟河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今后,蛟河市將繼續實施“加強推進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建設工作”,與公安、應急和鄉村振興等相關部門聯動,將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納入鄉鎮(社區)治理資源建設范疇,掛圖作戰,強化監管,推動應急廣播服務到村、到戶、到人;逐步實現應急廣播平臺與融媒體新聞平臺的有機融合,將有線、無線、互聯網和融媒體信息發布等廣播電視傳輸系統一起納入應急廣播信息傳輸網絡,進一步擴大蛟河市應急廣播信息的覆蓋范圍,逐步建立市縣級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達到自動與應急廣播系統對接的目標[6]。
本文深入探討了吉林省蛟河市應急廣播平臺的建設,旨在提高應急廣播平臺的建設水平,提升應對自然和人為災害的能力。通過應急廣播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應急廣播在城鎮、農村地區覆蓋面廣、插播信息及時、播放時效性強、便于群眾收聽等特點,更好地滿足人們享受高質量應急廣播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