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帥
當幼兒走出幼兒園、邁進小學校園時,他們就變成小學生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需要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學習方式和新的教學方式。這對幼兒的各種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小學的學習中,每一節課的時間都是40分鐘。在學前階段,幼兒是比較活潑好動的,而幼兒園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配合教師進行學習,幼兒園大多會將時間定為30分鐘左右,這樣能夠有效地使幼兒去配合教師。在小學的課堂上,學校將上課時間定為40分鐘,延長了10分鐘,這對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幼兒來說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大多數幼兒的注意力都不能夠集中40分鐘,而且在幼兒適應了30分鐘的課程后,對多出來的10分鐘會覺得非常煎熬,直接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幼兒園應該將大班階段的上課時間進行調整,提前讓幼兒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進而使幼兒在進入小學校園時,可以在心理上做好提前準備。為了讓幼兒能提前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教師可以在原有時間的基礎之上進行簡化,將一堂課40分鐘劃分成“30分鐘學習+10分鐘游戲”的模式,利用游戲時間去代替學習時間,當幼兒投入游戲時就會忘記時間的長短,甚至還不愿意下課。但如何設計游戲活動也值得教師深刻的思考,切忌單一的模式,要靈活地設計教學活動,讓幼兒對每堂課都充滿了期待,這樣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當中。為了讓幼兒提前熟悉加減法,教師可以開展撿水果趣味游戲。教師提前在班級中將水果藏起來,再讓幼兒去尋找,幼兒在尋找的過程中捉迷藏的記憶被激發,他們便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了實踐當中,隨后幼兒在講桌里找到了兩個蘋果,在箱子里找到三個蘋果,教師問幼兒一共找到了多少蘋果,孩子們說:3+2=5個。在師生的歡聲笑語當中一堂課45分鐘很快就會過去,幼兒也不會因為多出來的15分鐘而感到枯燥乏味,甚至還非常愿意在課堂中學習知識。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幼兒階段,很多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教授知識了,但是還會有一部分幼兒園并不會讓幼兒進行知識的學習,只負責讓幼兒平安無恙地過完每一天,導致幼兒在進入小學校園時,跟不上學習的腳步。所以在幼兒園大班的教學中,就應該實施幼小銜接教育。首先,要讓幼兒養成正確的坐姿、寫字的姿勢和握筆姿勢的習慣。在幼兒園大班時期,教師就應該對幼兒進行寫字的訓練。其次,教師還應該去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對幼兒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使幼兒能夠專心地聽講,積極地回答問題。讓幼兒可以在幼兒園中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打卡活動,教師和家長共同助力幫助幼兒提前養成好習慣。有的幼兒在幼兒園里非常積極地配合教師,但是一回到家中就會放縱自我。為了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聯合家長打造家校共育的平臺,發揮良好的監督作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在家長的陪同下幼兒端坐在書桌前,并保持端正的坐姿,在閱讀過程當中身體擺正目視前方,在閱讀完成之后第一時間整理好文具用品并將書擺到了書架上。教師可以在班級群中布置打卡任務,要求家長不定時上傳幼兒的即時狀態,由教師統一打分寫評語,在每個學期的期末根據幼兒平時的表現去評選,并頒布獎狀以及分發一些小獎品,以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面對獎狀和獎品的誘惑,便會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正所謂21天養成一個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必定會有所成效。因此教師要和家長共同參與進來,聯手共同助力孩子成長,當形成了一種習慣之后教師和家長就會輕松許多,幼兒學起來也會比較輕松,等到上小學以后就會自然地形成習慣,可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學習當中,便會自然地完成銜接,出現抵觸情緒的可能性比較低,這樣就能很好地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在幼兒進入幼兒園大班后,教師應該重點去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時間觀念、責任感、獨立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比如,可以讓幼兒自己整理書包,在中午休息時讓幼兒自己更換衣服,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交流、多問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各項能力,還可以使幼兒逐漸學會管理自己,減少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增強生活自理的能力。為了更好地鞏固幼兒的生活能力,在幼兒園內,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趣味實踐活動,開展與生活有關的實踐活動,在比拼當中不斷地激發他們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疊衣服、疊被子、百米穿衣跑或者兩人三足等,這也是對幼兒一段時間學習的一種考查,通過多種趣味實踐活動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的膽量。在兩人三足比賽當中極大地提升了幼兒的團結合作能力,幼兒意識到如果想要取得出色的成績就要懂得團隊之間的配合,這也是步入小學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小學就是幼兒步入的第一個大型集體場所,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場考驗,是對幼兒綜合水平的考查,是為了更好地鍛煉他們。教師要和學校共同設計研究,開展趣味實踐活動,利用活動競賽的方式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幼兒的能力,同時也彰顯出了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幼兒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在心中對未來的新場所、新環境產生向往,當進入小學校園之后幼兒和家長都會感到輕松。
幼兒在進入小學校園時,將要去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教室、新的教師和新的同學,這個時候幼兒可能會產生孤獨感,產生焦慮和不適應的現象,進而會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低下。所以在孩子的幼兒階段,幼兒園的教師就應該時常地給幼兒暗示小學生活的美好,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應該去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
例如:幼兒園的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入學前的思想引導,教師要告訴幼兒上學的目的,激發出他們的上學興趣,讓幼兒提前感受上學的美好,使幼兒可以發自內心地覺得上學好,想要去上學,而不是拒絕上學。還可以在大班開設一節專門講解小學生活的課程,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去討論關于小學校園的事情,比如,教師可以給幼兒介紹小學校園和幼兒園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還可以讓幼兒進行提問,由教師進行解答,滿足幼兒的一切好奇心。幼兒園還可以和本地的小學進行合作,帶領著幼兒去體驗一下小學生活,讓幼兒提前走進小學的校園,提前去熟悉小學校園的環境,進而使幼兒對小學生活不排斥,而是更加向往小學生活。或者,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幼兒展示七彩小學生活的場景,展現小學生活環境,例如各種各樣的實驗室、圖書館、微課教室,讓幼兒對小學生活產生強烈的期待和向往之情。教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少給幼兒增添壓力,同時也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滲透正確積極的理念,逐漸消除幼兒的心理壓力以及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多展示積極正能量的一方面,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上學的欲望,幫助幼兒正確看待上學這一問題,也能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因此,老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注重新理念的滲透,讓幼兒放平心態坦然地去接受。
綜上所述,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生活的質與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幼小銜接工作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學前階段,幼兒園的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引導,落實幼小銜接的時間并不多,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就要抓好這項工作,深化幼小銜接的探究,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改變教學方法,為幼兒提供一個滿意的教學環境,保證幼兒的健康發展,進而使幼兒可以快樂地邁進小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