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 覃彬全 林巧
【摘要】本文梳理分析了防雷安全監管標準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并結合監管工作實際提出標準體系構建程序,構建標準體系框架和清單,對提高防雷安全監管的規范性、權威性,以及運用法治思維提高防雷安全監管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防雷安全;監管標準;問題對策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4977.2023.06.001
【基金項目】重慶市氣象局軟科學研究項目:新形勢下防雷安全行政檢查規范發展研究(重點項目01)。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Standards
QIN Jian, QIN Binquan, LIN Qiao
(China 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Key Laboratory/Chongqing Meteorological Safety Technology Center, Chongqing 401147,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standards are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upervision work, the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dure,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and list are put forwar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authorit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by using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regulatory standard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國務院“放管服”改革后,防雷安全監管方式進一步轉變,由事前審批為主向注重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健全防雷監管標準體系成為當務之急。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新時代標準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防雷不安全因素逐漸增加,防雷安全風險不斷累積,防雷安全監管存在點多面廣線長的問題。目前,我國防雷安全監管標準化工作還存在頂層設計不夠、配套不充分、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在其他行業領域,黃少坤[1]等就標準化對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的助推作用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劉志強[2]等提出了行業部門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架構體系、推進措施等。
本文將根據防雷安全監管工作實際,按照《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研究構建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
1.1總體概況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發揮著規范和引領防雷行業健康發展的作用。截至2022年底,通過全國標準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和工程建設標準化信息網統計,防雷標準共計363項。從標準層級來看,國家標準43項、行業標準117項、地方標準203項;從標準性質來看,推薦性國家標準349項、指導性技術文件5項、強制性標準9項;從標準屬性來看,技術標準312項、管理或工作標準(以下統稱管理標準)52項。在這52項管理標準中,除《防雷裝置檢測服務規范》(GB/T 32938—2016)為國家標準外,其他均為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行業管理標準均為氣象行業標準。
1.2監管標準頒布施行情況
2016年,中國氣象局印發《防雷監管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按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依法履職,公正監管;急用先立,分工合作”的原則,集中上海、浙江、安徽、廣東、重慶等地具有一定防雷監管工作經驗和基礎的氣象局的資源和力量,先后頒布施行了《防雷安全檢查規程》《防雷安全管理規范》《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規范》等標準。截至2022年底,中國氣象局頒布實施了20項防雷監管標準,具體見表1。
1.3監管標準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雖然頒布施行了一些防雷安全監管標準,但在防雷安全監管工作中,仍然存在標準頂層設計不夠、配套不充分、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
1.3.1頂層設計不夠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防雷安全監管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我國防雷安全監管標準在一些行業領域和生產環節存在標準缺失、標準的技術要求不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等問題,亟須加強標準的頂層設計,緊扣防雷安全監管的新形勢新要求,聚焦空白領域,圍繞高風險區域和重點場所,構建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
1.3.2配套不充分
防雷安全監管標準是貫徹實施防雷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支撐、有力補充和有效配套,是對條文的細化,對具體行為的規范指導與協調統一。但在防雷安全監管實際工作中,部分政策規定因為監管標準配套不充分難以落地。例如,規定企業要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但建立的制度種類、制度涵蓋要素等方面沒有具體規定,需要相應的監管標準予以明確。
1.3.3隊伍建設滯后
我國實行“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采取國家、省、地、縣四級管理。全國現有31個?。▍^、市)氣象局、333個市(地、州、盟)氣象局、2189個縣(市、區、旗)氣象局。各級氣象部門負有對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主要是對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以及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點等生產經營單位進行防雷安全監管,查處職責范圍內防雷安全重點單位、防雷檢測單位違法違規行為。各級氣象部門普遍存在防雷安全監管標準專業人才匱乏、力量薄弱等問題,需要高度重視標準體系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支持和引導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標準體系制修訂工作,使防雷安全監管標準貼合實際,發揮效用,筑牢防雷安全防線。
2.1構建原則
2.1.1合法原則
標準體系要遵循和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不能違背和超越法律法規的規定。構建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既要實體合法,又要程序合規,將標準內容嚴格限定在防雷相關政策規定范圍內,防止擴大范圍。
2.1.2實用有效原則
開展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構建,就是要根據監管工作的實際情況,將監管需要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科學的有機整體,包括現有的和需要制定的標準,明確標準體系框架,并且要隨行政檢查的不斷開展而動態更新和充實,避免“標準”與“實踐”脫節,提高標準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1.3可復制原則
構建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對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分類整理,對監管流程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制定能實際應用的標準體系,為基層氣象主管機構監管工作提供支撐。
2.2構建路徑
2.2.1構建思路
標準體系是推進防雷監管進一步邁向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重要保障。防雷監管標準體系適用對象為防雷監管部門和監管對象。對于防雷監管部門,應聚焦監管依法行政、便捷高效要求,對監管各環節進行細化,如程序、行為、文書、裝備、監督等;對于監管對象,應對防雷安全重點單位的主體責任進行細化,包含制度建設、管理人員、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等;防雷檢測機構應包含制度建設、誠信建設、檢測人員能力、檢測方案編制等。
2.2.2構建過程
防雷監管標準體系構建過程包括政策梳理、調研分析以及搭建框架。政策梳理主要在于查找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中涉及防雷監管的相關規定,梳理涉及的各方責任,為編制防雷監管標準提供法制支撐;調研分析是根據防雷監管工作實際,對照落實履行防雷安全責任要求,調研其他行業領域監管標準體系構建思路,結合政策梳理情況,分析防雷監管需編制的相應標準項目;整理分析政策梳理和調研分析成果資料,通過對防雷監管體制和運行現狀充分調查與評估,搭建標準框架,框架應涵蓋防雷安全監管檢查服務、管理全過程。
按照GB/T 13016—2018《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結合防雷安全監管工作實際,將標準體系分為許可類、執法類、檢查類和支撐類。標準體系清單見圖1。
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的深入推進和防雷安全監管模式的轉變,給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雷安全監管涵蓋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場所,以及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點等行業領域,需要建立科學的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面臨的問題,并對此開展了相應的對策研究,對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少坤,蔡茵,張小鋒.標準化助力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實踐研究[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2(10):28-31,54.
[2]劉志強,李星萌.關于推行行業部門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的思考[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5(8):66-69.
[3]馬建新,王永虎.基層檢察機關司法標準化體系框架內容與實踐運用[J].人民檢察,2015(19):52-54.
[4]鄧琦,張超蘭.標準化支撐市場監管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2):6-10.
【作者簡介】
秦健,男,1980年出生,高級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為防雷安全監管和技術。
(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