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楊艷秋,徐 艷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揚州225000)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是為全院提供各種各樣的敷料與無菌器材的重要科室,一旦消毒供應中心出現工作質量問題就會嚴重影響整體的護理質量與醫療質量,甚至會直接威脅醫院內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隨著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管理中對于醫院內感染控制要求的逐漸提升,我院逐漸嘗試構建消毒供應中心,以滿足再生醫療器械的重復清洗,因為在醫療專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下,難以包裝、難以清洗與難以滅菌的醫療器械越來越多,所以消毒供應中心集中處理可以滿足醫療器械消毒需求[1]。但是在醫院財力、人力與物力的制約下,消毒供應中心中原有的人力資源情況無法適應轉型下的新挑戰,因此,人力資源配置已經成為目前消毒供應中心中最需解決的問題[2]。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進行消毒工作的人力資源配置進行分析,并對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在消毒供應中心應用中的難點與應對策略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消毒供應中心中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作為實驗組,其中器械清洗人員6名,物品檢查包裝人員7名,器械裝載滅菌人員3名,為檢查抽檢合格率:其中防護抽檢100件、清洗抽檢200件、滅菌抽檢300件、包裝抽檢300件;將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消毒供應室中采用分散式處理的科室作為對照組,其中器械清洗人員5名,物品檢查包裝人員7名,器械裝載滅菌人員3名,為檢查抽檢合格率:其中防護抽檢100件、清洗抽檢200件、滅菌抽檢300件、包裝抽檢300件。本次抽檢器械主要來源與胸外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心血管外科等。兩組在人員配備與醫療器械數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消毒供應中心器械處理中應用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首先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在臨床進行醫療器械的回收,并將回收后的醫療器械集中放置在污染區內,其次針對一般患者所用的醫療器械,并不需要進行消毒劑的浸泡,而是可以直接在清洗機中進行自動清洗,對于特殊感染患者所使用的醫療器械則需要在消毒劑消毒無害化處理后再進行清洗,同時器械清洗小組應該配備防水的一次性橡膠手套、帽子與防水鞋等物品,這樣可以保障自身安全[3]。醫療器械經規范的清洗流程消毒干燥后送至檢查包裝區,以保證醫療器械使用安全性[4]。
1.2.2 對照組 消毒供應中心中采用分散式處理的科室,其中包括手術室、門診手術室、膀胱鏡室與產房等15個科室,每個科室均指派2名護理人員對本科室使用后的醫療器械進行常規處理,根據器械包內器械種類和數量進行清點,并與供應室人員進行交接[5]。同時所有科室均需要準備處理一般感染器械的消毒桶,以及針對特殊醫療器械浸泡的浸泡桶,并在器械浸泡后將其進行人工洗滌,待器械干燥后打包送至消毒供應中心進行常規集中消毒處理[6]。
1.3 觀察指標 ①通過分析目前兩組滅菌物品控制合格率、器械清洗合格率與人員銳器損傷發生率,以總結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勢[7]。②手術室器械消毒供應質量認可度,其中非常滿意為認為器械消毒和供應超出手術量,基本滿意為認為器械消毒和供應與手術量對等,不滿意為認為器械消毒和供應無法滿足手術。滿意度(%)=(非常滿意度人數+滿意度人數)/總人數。③抽檢手術器械管理質量,比較兩組外科器械防護、清洗、滅菌、包裝的抽檢合格率。

2.1 兩組各項監測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監測指標比較[名(%)]
2.2 手術室對兩組器械消毒供應質量滿意度比較 見表2。

表2 手術室對兩組器械消毒供應質量滿意度比較[名(%)]
2.3 兩組器械抽檢合格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器械抽檢合格率比較[件(%)]
現如今,為了適應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管理對醫院內感染控制不斷提升的要求,我院通過建立消毒供應中心,以便于對再生醫療器械進行消毒與清洗,從而不影響臨床對其使用[8]。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滅菌物品控制合格率、器械清洗合格率與人員銳器損傷發生率等各項監測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但由于實驗組監測指標發生率仍偏高,故需要通過相應的應對策略以解決問題。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知,目前我院消毒供應中心在人力資源配置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可以分為四點:一是人力資源結構配備不合理。因為消毒供應中心中工作人員大多存在老齡化、身體素質較差與思維固化等原因,部分人員都是不能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或者在不能值夜班的影響下到消毒供應室進行過渡,尤其一些年資較高的護士,為了不想過早退休,尋找各種原因進入消毒供應室進行工作,致使供應中心人員存在老少比例嚴重失調情況。二是以往醫院采用分散式處理措施。突然轉變為集中式處理,雖然可以減少科室內人力資源配置,但是對于消毒供應中心而言,不僅加重其工作量,在人力資源配置上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現象,為了完成器械消毒處理工作,人員需要通過延長工作時間的方式以完成工作目標,從而致使人員不足或者工作無序等情況[9]。三是與消毒供應中心中人員資歷有關。一般人員年齡均>45歲,雖然在工作中具備認真肯干的工作態度,但是其盲目性與隨意性也較為嚴重,接受新業務的能力普遍不強。四是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并不注重自我防護。對職業暴露的危險認知不足,因為怕麻煩而致使自身通過器械進行病原體感染的因素大幅度增加,從而加重自身工作危險性。五是手術器械量增加、人員不足且工作時間延長。當前醫院可重復使用外科器械較多,而集中式器械管理方式雖然可節省人力資源,但增加消毒供應中心員工的工作量,科室負責人需在增加班次和延長工作時間兩方面以確保工作效率,導致當班人員并非最佳組合、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與經理、器械清潔不徹底、器械丟失等現象。
隨著我院在嘗試中不斷進步,針對以上五項問題也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①建立完善組織架構安排人力資源。首先根據消毒供應室工作的結構與順序進行人力資源配備,按照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檢查和保養、包裝、滅菌、無菌物品儲存與發放等十大流程進行各環節的質量監控,其次將集中式處理醫療器械的工作時間進行調整,主要以配合手術室手術器械的供應為時間調整基礎。②配備合適且足夠的人力資源。因為器械的回收與消毒均需要足夠人員進行操作,所以應該擴大消毒供應室招收力度,盡量招收較為年輕的新鮮血液,并在護理組長的管理下指導新鮮血液進行清洗與下收工作[10]。同時滅菌組內需要由男性進行承擔,最好是具備高級技工職稱的人員,這樣可以提升消毒供應室人才階梯的建設。③提高員工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醫療器械集中處理的質量與工作人員工作態度與質量息息相關,首先應該重視消毒供應中心技術的更新,不斷開辟出新的崗位培訓,繼而鼓勵人員參與培訓,不斷提升自身整體素質能力[11]。其次應該擴大人員知識面,通過外派學習的方式給予人員全新的知識注入,促使人員能夠更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與模式,繼而促使供應室專科知識能夠不斷發展。④提升人員職業防護意識。消毒供應中心需要清洗與滅菌的醫療器械包括具有感染性與不具有感染性的器械,一旦人員與具有感染性器械直接接觸,就會增大人員感染率,因此,消毒供應室需要不斷通過開展自我防護大會等方式,提升人員職業防護意識[12]。在工作中應該養成戴手套與口罩的好習慣,一旦出現銳器刺傷事件,就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緊急處理,接種相應疫苗,并在跟蹤調查中保證人員安全性。⑤選派繼續教育。醫院應選派工作態度、工作積極性高的供應中心人員,前往高等級醫院進行進修、參加專業培訓班,專職對手術室器械回收、器械清洗、器械保養、器械包裝等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培訓,一方面便于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對專業知識的更新,另一方面強化專業技術[13]。⑥調整工作時間。將原有的8:00~12:00;13:00~17:30,改為8:00~14:00;14:00~18:00,以實現配合手術室器械回收與供應[14]。⑦按需設崗。按回收、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無菌儲存、下送7個流程分為清洗下收組、包裝下送組、消毒滅菌組,各流程的環節質量由質量控制組監控[15]。 ⑧滿足工作人員的合理需求。經常與工作人員溝通,了解其工作狀況、生理及心理狀態,結合消毒供應中心的具體情況,在保證工作正常運轉及工作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工作人員的合理需求,使其更好地勝任工作[16]。 ⑨幫助工作人員實現自身價值。經常采取不同方式宣傳消毒供應中心在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安全中的重要性,逐漸改變部分醫務人員認為消毒供應中心是“養老”科室、在消毒供應中心是“被養著”的觀念,從而理解和尊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積極爭取工作人員晉升、外出學習深 、增加保健費及每年1次體檢的機會,幫助其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經濟收入、體現自身價值[17]。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中心中應用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與分散式處理的科室相比,器械集中式處理的人力資源配置可以充分利用醫院人力資源,從而有效提高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質量。但是由于其在消毒供應中心應用中仍存在監測指標發生率偏高現象,故需要不斷構建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能力,在降低醫院內感染風險的同時將消毒供應中心運作成本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