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歲月流轉,時光像長河流淌,磨平棱角、銷蝕激情,水滴石穿地持久給人打上時間的滄桑。這樣的磨礪中,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尤為難得,更難得的是經歷歲月時光依然堅守的一份敏銳。
走出校門,帶著新奇和陌生,來到一個新的單位,履職一個新的崗位。經歷時光,當一切漸漸熟識之后,當一切熟悉之后,當一切熟練之后,當一切熟透之后,新奇和陌生在消退,經驗和資歷在增長,還有偷偷長起的放松和麻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崗位,多年如一日地走下去,那些敏感、敏捷、敏銳悄悄消減,正在隨時光老去。
那些初入職的日子,一切是新奇的、陌生的,無論人和事總想早點知道,總想心領神會,總想悟透全面,這一個時期,表現積極,手腳勤快,虛心低調,吃苦耐勞,這個時期是最活躍的敏銳。敏銳,讓你很快嶄露頭角,贏得認可,取得立足。若干年后,我們憶起當初,那些過往經歷,甚至細節都歷歷在目,觸手可及。其實,我們回憶的不僅是時光,還有這段時光的敏銳。
堅守一份敏銳不易。在時光中,一切漸漸沉淀、平靜,走向穩定,經歷正在成為人生積累,悄然淡化的敏銳讓我們慢慢習慣于憑經驗辦事。特別是當經歷和經驗新鮮過后,不由自主地開始拒絕敏銳,讓人變得身心慵懶,態度固執,視野窄狹,工作按部就班地走向平淡,平穩在一不小心中成為最持續的底色;相反,與敏銳相伴的創新與特色,總是在姍姍來遲的路上,甚至被拒之門外。曾經在一個科室多年,時刻擔心被冠以觀念陳舊、思想僵化的標簽,更重要的是怕老經驗和舊習慣刻舟求劍式地貽誤新工作。于是,從第二個年頭便時時警醒自己:保持敏銳,謹防僵化。對策和秘方倒也簡單,從內心選取很多人當作磨刀石,用榜樣的力量放大差距,在縱橫對比中磨礪心性與思維,讓自己這一把職業小刀時時保持犀利與敏銳。
認識幾位校長,多年、十年、十幾年如一日,潛心投入,敏銳不減,每年都有創新和亮點,這些創新和亮點如星光聚集,日益璀璨,學校也在他或她的帶領下,特色鮮明,質量過硬,成為大家心向往之的省市名校。認識多位教師,雖然職業生涯固定在一個單位,但每年與學生一同成長,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任教多年的資深名師,仍然堅持同步做題勤練,保持一線敏銳,確保落實最新課程要求,緊跟最新命題趨勢動向。認識數名文友,不少已是退休生涯,須發盡白,但心態年輕,眼光敏銳,總能于平常處獨到發現,提煉閃光靈感亮點,形成一篇又一篇精彩文章。認識奔流眾生,從董事長到普通一員,從雜志編印到作家研修,在固定的周期里,在不固定的內容里,每一期都有新的亮點,這種敬業的敏銳,每一次都能讓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若干。還有很多崗位,還有很多人員,看似平淡的日子和工作,因為敬業、因為敏銳而津津有味。
與學校醫院的崗位不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時常都在成長和流動,類似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與此對比,在一個單位和某個崗位多年,經歷多任領導,仍然堅守敏銳,始終秉持認真,不抱怨、不懈怠,用平和心態笑對職場風雨,笑對世事變遷,顯得格外珍貴難得。在浮躁的俗世里,他或她自成一股清流,令人肅然起敬。
在一次全市的大會上,提及工作要求,領導用了三句話:學透上級政策,把準本地情況,做好運用轉化。雖是普遍化的要求,但對于不同的單位和個人,絕非泛泛而談。學透上級政策,上接天線領悟新動向;把準本地情況,下接地線找準著力點;做好運用轉化,用心工作一線求實效。貫穿其中,離不開的主線恰恰是這份敏銳,敏銳地把握政策,敏銳地對接落地,敏銳地求實出彩。多個地方、多個實例反復證明,一份精準把握的敏銳,往往就是隨之而來的新機遇。
時光匆匆,歲月催人老。在歲月的長河中,堅守敏銳,讓歷經歲月的人感受溫暖;堅守敏銳,讓人踏遍青山人未老;堅守敏銳,讓你歸來仍是少年。一份敏銳其實就是一顆慎終如始的本心。于時光中敏銳,在敏銳中路遠……
人與人的相遇
人從出生就與人相遇,人的一生都在與人相遇。人與人的相遇是一場緣分,緣定三生。從呱呱墜地與生身父母相遇,成長路上與兄弟姐妹相遇,求學生涯與師長同學相遇,職業職場與領導同事相遇,成人成家與愛人子女相遇,各種場合與相干不相干的人相遇,人生歲月其實就是人與人相遇的歲月。
人與人的相遇,有些可以選擇,有些無法選擇,為了生活,我們四處奔波,無論漂在哪里首先要活著;無論主動被動,甜蜜或是苦澀,都是適應社會環境,都是生活的多棱鏡,折射出多味人生。感謝相遇,辛勞的父母,親愛的兄妹,難忘的師長,可愛的同學,尊敬的領導,友善的同事,親密的家人,匆忙的行人。
因為專業的緣故,上大學時開始涉足寫作,新聞報道、文學創作、學術論文雖有發表,對寫作一直是既愛又怕,愛是可以偶爾揮筆抒寫心意,怕是以此為業、受制一生,又因所學師范,癡迷學以致用、教學改革。正是這種心態,畢業時直接影響了就業選擇,當時母校有意留下編輯函授刊物,如果以此選擇,人生與職業可能就此改變,也不會有后續的現在相遇。正是這種心態,畢業后,來到這座城市的一所學校,為人師表、創辦刊物、編選教材,才有了今天的與人相遇。正是這種心態,在以后的經年,讓我幾次面臨職業的變動,越來越把我引向出發時的寫作之路,雖然多是公文材料、領導講話,但因此有了更多層面和更豐富的人生相遇。
歲月流水一般靜靜淌過,轉眼自己下沉基層一線已經5年有余,因為職業身份和紀律要求,公眾場合不便多言。但走過的日子,一刻不曾懈怠,關鍵節點也用另一種方式記錄行程。回首盤點,居然也有幾十余篇。大致歸類,有工作隨記,有同行者言,有家庭紀行,有憶友懷舊,有多味人生。這些文字,多在晨起飯前的一個半小時,因為某一個節點、某一個事端,隨時隨手寫下,千字文為主。這些隨手寫下的東西,因為不是工作講話,就少了板臉說教;因為不是職業作家,就少了刻意描畫;因為不需沽名釣譽,就少了驚人語句。一如平常的你我,坐在對面閑話桑麻。
人到中年,恰如時至秋分,心中如秋水萬千。回憶起往事的點點滴滴,有兒時的記憶,有少年的如風,有青春的作伴,有中年的純美。所有的繁華落盡,一切都將歸于平淡,拂去了浮華,一切都將回歸原來的本真。
寫下這些文字,更多是人生欣賞與感恩。有的平鋪直敘,有的記錄有趣,有的多味雜陳,有的真誠感恩,有的分明愛憎,有的哀婉嘆息。寫到的人,涉及到的事,在不同時刻曾與當事者、感恩者、同行者、欣賞者、信任者個別私下交流分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與評點。有同學有才感嘆,有伙伴江湖流傳,有文友另眼相看,還有更多的是期待下一篇。
人生就是一場相遇。感謝有你,留下只有美好的初見;感謝有你,笑對風雨路上的考驗;感謝有你,相伴一路同行的沉甸。感謝在不同時段、不同場合我們相遇,經歷歲月,得遇知己,用真誠真情慰藉,融入一生記憶。
責任編輯/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