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巴車駛出河南省會城市鄭州南郊,遠離了現代都市的繁華、燥熱和喧囂,直馳在靜流如注的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如一匹脫韁奔騰的駿馬,帶著一車人的期待和向往,穿行蓮城許昌,越過許慎故里漯河,奔向梁祝的家鄉駐馬店。
初秋的豫南大地,濃彩盡染,風遞荷香,鳥語流韻,萬物蔥蘢。車窗外,村莊、房舍、樹木、莊稼、田野一瞬而過,翻展著中原農村如詩畫卷。此時的駐馬店市,正如開屏的孔雀,在把最純樸、本真和熱情的一面,展示給每一個即將到來的人,呈上“天中”人的魅力芬芳。
二
盡管已經過了伏天,但“秋燥”依然在不遺余力地輸送著熱能,炙烈的陽光把這個城市的上午燎烤得熱烈而生動。
“不讓一個貧困老鄉掉隊”。在河南金雀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多功能展示廳內,看到宣傳屏上滾動出現的這句話,心情立刻像室外的天氣一樣,熱乎得能擰出汗水來。這家企業一定不簡單,有內涵!果然,聽年輕解說員解說后,知道這是一家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幫扶貧困的福利企業。
企業掌門人是一對父子。老人叫余留柱,年已過七旬,在駐馬店市的商界很有名望。兒子叫余毅欣,是一個有英國留學背景的海歸。
2015年,作為知名企業,金雀人也參與到駐馬店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的戰役中,為社會奉獻金雀人的愛心。
在這個過程中,父子倆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依靠政府力量或者社會資源送政策、資金、技術、方法及就業的幫扶措施,絕大多數幫扶家庭都能摘掉窮困帽子,實現脫貧。也就是通俗說的“造血 ”、“授漁”脫貧法,這是一個最有效,最傳統的扶貧脫困路子。然而還是有少數家庭,因為重殘、特困、突發變故的原因,失去勞動自立能力,缺少再生功能,仍然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溫暖愛心資助,以“輸血”、“送魚”方式,解決實際困難。
父子倆是有心人。他們通過有關部門了解到,駐馬店市下轄的9縣1區中,有4個國定貧困縣,3個省定貧困縣,貧困村928個,貧困人口84萬人,貧困發生率10.86%。而這發生率中近一半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長期“輸血式”幫扶。駐馬店市是一個擁有965萬人口的農業大市,這也成為“精準扶貧”中很難有效解決的實際問題。
怎樣做到不僅讓困難戶能夠脫貧,而且還要行穩致遠呢?各級政府在思考調研,尋找突破,余留柱、余毅欣父子和金雀人也在創新嘗試,制定方案,依托企業優勢為這部分人謀出路。
2016年初,河南金雀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始在駐馬店市6縣中的9個村推出“不讓一個貧困老鄉掉隊”的金雀愛心精準扶貧助殘方案和線上線下消費扶貧試點,很快有了初步效果。2017年推廣到汝南縣全部212個村。2018年在全市推廣應用,“金雀模式”成為政府和幫扶戶最容易接受的脫貧方法。到2020年,全市已經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9個、鄉級電商服務站12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691個。近年來,通過“金雀愛心幫扶”,全市還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6557個,帶動16萬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800元以上。
“金雀模式”是如何成功的呢?
具體講,就是在當前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快速發展大趨勢下,金雀人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生活消費和幫扶解困相結合的“金雀模式”。就拿剛開始推出的“金雀愛心購”帶貨直播和“金雀愛心購+自動售貨機”消費幫扶模式來說吧:線上,依托“金雀愛心購”平臺,銷售商品差價按照2∶8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20%歸金雀線上平臺,用于網站維護和運營成本支出,80%通過平臺系統自動轉入到幫扶對象的賬戶。線下,依托愛心購超市、自動購物一體機,將愛心購物商品差價按照2∶4∶4的比例進行分配,扣除20%的運營成本,貧困戶與超市管理者各得40%。既得利益同樣由大數據系統分析自動轉入各自固定賬戶。
這些年以來,金雀愛心公益幫扶,已經深入到駐馬店市的各個領域,金雀公司先后出臺有金雀愛心購物平臺、“不讓一個貧困老鄉掉隊”五位一體(5+1)三結合精準扶貧助殘方案、金雀愛心購《三專一站8+1”》模式、《三盤活四幫扶》項目等,涵蓋到了全市的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菌類種植、花卉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機服務、名優農產品、鄉村車間等特色產業領域。
以汝南縣為例,全縣現有“鄉村車間”,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防止“返貧”、“再貧”的重要保障。可這些小微企業勢單力薄,沒有市場競爭力,基本上都達不到應有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益。“金雀愛心幫扶”參與進來以后,從資金、技術、信息到產品、質量、銷售方案的確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網絡技術支持,而因此帶來的效益,按比例分配用于企業發展、鄉村振興基金和幫扶貧困戶。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除利用行政資源,進行基礎性投資以外,更多的就是引導、宣傳、推廣和布局,讓更多的部門和組織參與到“金雀幫扶模式”中來。
2018年“金雀愛心購”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電商扶貧典型案例;2020年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消費扶貧優秀典型案例并向全國推介;2020年被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評為“革命老區電商消費扶貧重點推廣項目”和“支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優秀典型案例”。
余家父子帶領金雀人創立的愛心幫扶模式,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我國完成脫貧任務以后,出現“返貧”“再貧”現象發生,還為解決世界性脫貧難題提供了借鑒。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組織聯合把此案例評為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已經開始應用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目前,金雀公司再接再厲,還在不斷地探索,以求“金雀模式”更加完善完美。當地黨委政府正在積極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對社會組織、商品生產銷售廠家和紅十字會等功能組織進行資源有效整合。更多社會有識之士也通過“鄉村振興幫扶館”“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功能體驗,主動參與到這一“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偉大事業中來。
走出金雀公司,正是上午太陽最張揚蓬勃的時候。這座城市,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都會盡情享受“金雀模式”如陽光般的溫熱,溫暖,溫情。因為在一個熱情四溢的好年代,像余家父子一樣有作為、敢擔當、樂奉獻的人越來越多。
三
8月16日下午,確山縣萬人巷空,民眾自發組織迎接在吉林省舒蘭市抗洪救災中,英勇犧牲的原舒蘭市人民武裝部上校政治委員周昆訓英靈回歸故里。
從新鄭機場、確山縣高速路出口、沿途街道到確山縣革命烈士公墓,政府工作人員,青少年學生,同鄉同學戰友,醫護工作者,執勤警察,環衛工人,商販行人,靈車經過時,大家主動列隊,含淚肅立于道路兩旁,迎接烈士骨灰安葬故里。
“去時七尺郎,歸來英雄魂。”“戰洪濤,以身殉職;為人民,初心擔當。”一條條白字黑底的挽聯,寄托著駐馬店人民對烈士的無限懷念和沉痛哀思。
8月3日19時,連續強降雨造成吉林省磨盤山水庫下游的舒蘭市金馬鎮、開源鎮和七里鄉等鎮村出現洪水漫灌,部分橋梁坍塌,道路受損等重大險情。情況十分危急,舒蘭市人民武裝部迅速集結基干民兵展開救援。23時,周昆訓帶隊前往金馬鎮指揮留守民兵執行疏散轉移群眾任務。由于朱齊河上游青松嶺林場突然爆發山洪,導致舒蘭河水位明顯上漲,在組織轉移受災群眾的過程中,其乘坐的指揮車輛被急流掀翻卷入洪水,周昆訓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將司機推至車外,個人隨后從車內脫困,但因連續作戰,體力耗盡,被洪水沖走。4日4時,司機丁文龍在事故地點下游三公里處獲救。當地干部群眾和民兵應急隊伍持續對周昆訓開展搜救,于8月6日7時,在事發地帶西北方向約5公里處,搜到周昆訓。經醫學專家鑒定已無生命體征,不幸以身殉職。
周昆訓烈士1977年5月出生,河南省確山縣三里河街道南泉社區人。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緊急關頭,舍生忘死,沖鋒在前,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始終戰斗在搶險救災第一線,疏散被困群眾2000余人次,直到壯烈犧牲,年僅46歲。
浩氣貫長空,英靈彪千秋。
駐馬店市是培根鑄魂英雄成長的地方,也是浸染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土地。在抗擊外來侵略的烽火年代,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建立中原抗日革命根據地,被譽為中國抗戰的“小延安”“小陜北”。作為原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張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長期生活戰斗在這里,指揮中原地區和河南省的抗戰工作。駐馬店人民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犧牲和奉獻。
83年前,著名抗日將領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吉林省白山黑水間同日本鬼子展開殊死搏斗,打得敵人膽顫心驚,坐臥不安,極大地挫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日本侵略者為勸降楊靖宇將軍,曾經想盡千方百計,施盡各種陰謀詭計,但將軍始終以中國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誓死不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者殘忍地割下將軍頭顱。將軍豪氣鋪天蓋地,倭寇折服于將軍的鐵血精神,鞠躬禮拜,以表示對英雄的敬仰。
1975年8月受強臺風和持續特大暴雨影響,駐馬店域內水庫接連潰壩坍塌,九縣一鎮成為一片汪洋。災害史無前例,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財產損失空前嚴重。面對家園被洪水淹沒,英雄的駐馬店人民不屈不撓,不等不靠,用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在被洪水沖毀的廢墟上,自力更生,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生活,如同巨人的肩膀一樣,扛起了駐馬店市今天的繁榮和輝煌。
紅色的土地,優秀的傳統,英雄的事跡,成就了駐馬店人民面對民族危難之時,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和忠義;面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犧牲和果敢;面對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愈挫愈勇的頑強拼搏和不屈。
這就是駐馬店精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午的陽光炙烈耀眼,站在當年板橋水庫潰口高處,早已經沒有了當年那場世界性災難的陰影痕跡。遠眺眼前綠色沃野,百姓在田間揮汗勞作,一塊塊莊稼地里,棒槌般的玉米穗齊肩媲美;墨綠色芝麻棵子,排列著整齊的隊伍,搖曳豐肥的身姿在交頭接耳,訴說著生活的甜美。公路上,貨流物流,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魚池內,錦魚滿塘,鯉躍龍門。走進村委會大院,金雀愛心超市、愛心購物專柜貨物琳瑯滿目,兌換條件,獎勵措施,領取制度清晰上墻。鄉村車間雖不高大漂亮,室內場地還顯擁擠堆堵,但生產線快節奏地運轉,操作臺前忙碌的身影,產品下線檢驗裝箱,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忙而不亂,仿佛能看到一件件物品正變成一張張鈔票,源源不斷地流向所有需要的人。
是啊,在這塊有著濃厚紅色基因的土地上,處處顯示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農村政治清明、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新變化。
作者簡介:
楊殿臣,筆名遇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奔流文學院簽約作家,鄭州市第二屆、河南省第四屆“報告文學獎”獲得者。在《奔流》《中國報告文學》《時代報告》《當代文學》《中國鄉村》雜志及網絡平臺發表文學作品數十萬字。短篇小說《龍灣村的那些人》被亞特蘭大孔子學院《閱讀》教材收錄選編,獲二等獎。著有紀實文學《康百萬家風》《明月兆山鄉》《雨殤》和《鄢陵,從早晨開始》《順著山水看魯山》《魯山三寶》《文化老君山》等長中短篇。
責任編輯/宋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