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旨在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當代未成年人的成長生活與我國互聯網的生機勃發同向而行。網絡為未成年人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與便利服務,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和形塑思維觀念的重要場域。然而,網絡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也給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帶來了一系列顯性與潛在的威脅。比如低俗有害的信息內容,網絡欺凌、騷擾與隱私泄露等安全隱患,游戲上癮等沉溺風險。亟需筑牢安全堤壩,以法為盾,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此次《條例》出臺,正是我國對當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現狀的法律回應,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步入社會共治的全新階段。
那么,本次《條例》有何亮點?其一,問題導向。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惡性事件仍時有發生,社會輿論對未成年人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居高不下。《條例》明確規定了網絡保護職責、素養促進、信息內容規范、網絡欺凌、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防治、非理性消費等七大方面的具體內容,可以說是囊括了當前網絡侵襲未成年人的突出問題。以問題為切入點建章立制,能極大解決普遍性問題,增強網絡保護的針對性。其二,前瞻視角。當前,比起網絡暴力等顯性事件,游戲上癮、網絡沉迷等問題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危害更為隱蔽。因此,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中進行提前介入,可視為規避潛在風險的有效手段。而此次《條例》中有關網絡沉迷防治、非理性消費等問題的規定,可以提前防范未成年人網絡使用中的“暗礁”,幫助他們盡可能避開危險因素,是具有前瞻性的保護方式。
(摘自《廣州日報》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