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革命現代樣板戲風行全國,其中《沙家浜》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故事發生地集中在陽澄湖的蘆葦蕩里,但在此堅持抗日的新四軍傷病員代表人物郭建光的原型人物之一是解放初海軍聯合學校首任校長夏光。夏光,原名夏克紹,1909年10月出生于武岡市鄧元泰鎮天心橋村,17歲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5月,為方便統戰工作,新四軍一支隊6團團長葉飛按照支隊司令員陳毅的命令,把六團改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后江南抗日義勇軍整編為五路,夏光任第五路參謀長,后來擔任新四軍作戰處長,經歷多場惡戰,終因過度勞累患上嚴重的眩暈癥,被送到陽澄湖后方醫院。部隊將他和其他傷病員一起,共計36人,隱蔽在陽澄湖密密麻麻的蘆葦蕩中。
1939年10月,葉飛派“江抗”2團政治處主任楊浩廬返回常熟陽澄湖畔,傳達了以傷病員為主體重建部隊、堅持原地斗爭的命令。11月6日,以新四軍傷病員為骨干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在常熟東塘市成立,夏光任司令,楊浩廬任副司令。夏光帶領36個傷病員走出蘆葦蕩,在蘇州、常熟、太倉一帶堅持抗戰,重新燃起了東路武裝抗日斗爭的火焰。經過幾次戰斗,新“江抗”不斷壯大,1940年2月6日,在橫涇附近的北橋伏擊了日偽軍下鄉搶糧的汽艇。2月8日,在陽溝溇與前來偷襲的日軍展開激戰。不但粉碎了日寇妄圖消滅“江抗”的陰謀,也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1941年3月,部隊已經發展到4600多人。據記載,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時間,夏光率部經歷大小戰斗共計47次,擊斃日軍147名,偽軍357名。打得日偽軍縮進滬寧沿線的據點里不敢出來。
夏光在抗日戰爭中身經百戰,英勇頑強,功勛卓著。解放戰爭期間,作為華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和30軍參謀長,隨陳毅、粟裕南征北戰,參加過蘇中、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戰役。1950年,夏光調往海軍,創建多所海軍學校并任校長,為初建的海軍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1982年5月,譚震林在南京召開的華東七省市黨史工作會議上說:“《沙家浜》的斗爭故事是真實的,‘郭建光現在就在臺下,他的名字叫夏光。”夏光卻謙遜地說:“郭建光不是一個人,是當年奮戰在陽澄湖中的三位抗日指揮員的縮寫,一個是郭曦晨,一個叫李建模,最后一個才是他夏光。”2012年,夏光以104歲高齡病逝于南京。
(摘自《文史博覽》 陳冠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