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韋軍 陳諾
(1.榆林市體育局 陜西 榆林 719000;2.西安郵電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121;3.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7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深刻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力量。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塞上古城榆林,黃土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千年歷史,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無論是古代體育、紅色體育,還是現代體育,無不體現榆林深厚底蘊的傳統體育文化,其傳承與發展對于增強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信具有時代意義。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體育活動。榆林自秦漢以來,即為北疆要塞,控南扼北,為兵家必爭之地。由于長期處于邊關,民風悍勇,歷來崇文尚武,傳統的體育活動歷史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其中尤以漢代為代表。我國古代競技體育在漢代獲得了較大發展,這與漢代社會發展、備戰體制、尚武思想、狩獵享樂風氣盛行有關。兩漢時經濟發達,國力增強,尚武文化成為這一時期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榆林發現的漢畫像石,擁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其中競技類的圖像占體育活動題材的40.7%。例如:雙人的技擊競爭就有棍對棍、劍對鉤鑲、戟對刀、盾對劍、戟對戟徒手對矛以及徒手對戟等多種形式,內容繁復多樣。此外,還有雙人擊劍,其中一人箭步直刺,另一人半蹲,做防御狀;兩人對打,一人使劍,另一人使鉤鑲等。可見,尚武文化在榆林漢畫像石中有顯著體現。兩漢邊郡不僅要對外作戰,還要經常進行軍事訓練,許多邊郡子弟多能武善戰,對肢體接觸性的項目熱情度很高,因此榆林漢畫像石中的角抵、射箭、搏擊、斗獸十分常見。這些漢畫像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時榆林地區體育文化。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系列體育實踐活動。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軍隊、革命根據地及廣大解放區領導宣傳、組織,由廣大革命戰士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體育活動留下了一筆特殊財富,即紅色體育文化。在陜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史中,榆林市綏德縣體育運動的發展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陜西省第四師范學校自1924 年在綏德興辦后,體育活動就在學校率先開展,主要以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球類項目為主。陜西省第四師范學校的運動員當年曾三次前往榆林中學進行了包括籃球、足球和拔河在內的比賽。1945 年和1946 年,三五九旅和綏德警備司令部舊址處曾連續兩年舉辦“五卅”運動會,參加單位有綏德各機關、學校和米脂縣等各界、各地運動員。比賽項目有球類、啞鈴操、霸王鞭、花圈舞、疊羅漢等等。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支撐著邊區廣大軍民,全員參與、堅持不懈、發揚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精神,讓官兵士氣高漲、敢于斗爭,群眾精神面貌生機勃勃,隨之形成了特有的紅色體育文化。
隨著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以及榆林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快速發展,榆林體育文化在蓬勃發展的同時,被賦予更多的精神內涵。省運會展現的榆林體育精神胸懷大局、自信開放,以體育為橋梁,搭建出陜西各地市文化交流的舞臺,為三秦父老、全國、全世界人民,呈現出包容、現代、開放、綠色的榆林新形象。通過體育文化展現更自信、更挺拔的姿態,這源自榆林城市整體實力的提升,也源于社會觀念的轉變。競技體育跳脫“唯金牌論”,競技運動文化努力走向自覺。省運的輻射效應已顯現:全民健身的理念與行動深度融入大眾生活,積極健身、崇尚健康成為新的生活追求,太極拳、健身氣功、秧歌、腰鼓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得到推廣的同時,健身跑、健步走、騎行、徒步、游泳、球類等運動項目深受歡迎,射擊、馬術、航空等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新興起來,體育文化元素多樣化,社會審美與健康觀念也在悄然轉變。
近年來,榆林不斷加強優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傳承和創新,舉辦多項賽事,如國際馬拉松賽、沿黃公路自行車賽、“一縣一品”太極拳、登山越野、定向越野等精品賽事,讓體育精神深入人心;響應“三億人上冰雪”號召,舉辦冬季冰雪運動會,讓冰雪運動文化綻放時代風采;將陜北腰鼓、陜北秧歌特色項目引入校園,讓青少年汲取傳統文化之養分。2022 年成功舉辦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從籌備初期啟動實施的體育文化創作精品工程、課題研究,到全景呈現榆林體育發展歷史、成就的體育展覽館建成;從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彩開幕式,再到浸潤人心、以文化人的省運村文化非遺展示館,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榆林大放異彩。新時期,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外來文化沖擊等因素影響,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著現實困境。
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是個體被群體文化影響的感覺。它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要發展就要建立牢固的群眾基礎,群眾基礎亦是文化認同的具體體現。優秀的榆林體育文化積淀著陜北人民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榆林人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凝聚著智慧和創造力的獨特文化表現形式,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活躍大眾生活、增強人民體質、加強群眾團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成為榆林人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只有在文化上認同了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才能在實際行動中促使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當下,不少青少年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不夠,缺乏深度認知的動力,甚至出現“斷代”現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政府包辦文化傳承的現象仍然存在。在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過程中,家庭、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度不夠,渠道不暢通,意愿不強烈,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形成合力,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此外,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缺乏有效的現代傳播手段。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從單向轉變為雙向互動,從線性轉變為多維,在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中的信息接受者,也同樣是二次傳播的主體者。為此,只有拓展傳播渠道、借助新媒體特性,讓其真正參與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構建,才會對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感知、理解、認同、接納,同時自覺承擔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之重任。
體育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朝陽產業、生態產業,屬于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交叉融合新業態,具有體育文化的健康價值、教育價值和娛樂價值等本質屬性,同時也具有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產業價值和精神效能。榆林雖具有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但其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與現代體育項目相比,榆林傳統體育項目受關注度、產品開發等方面嚴重滯后。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創意產業深度融合亟待加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于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來說,創新可謂永恒的主題詞。發展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即可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國民經濟新增長點;也是延續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命脈、發揮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效能、提升文化自信時代之需、人民之需、發展之需。因此,榆林民族傳統體育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礎上,保有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時,形成了一種傳播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理念新形態,從而被更廣泛地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睘榇耍枰獙Ⅲw育文化建設融于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全過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按照當今時代特點和要求,對從古至今的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舊的”發展為“新的”,將“新的”發展為“更新的”。雖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當下受西方體育沖擊影響,但其傳承主體依舊擁有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這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契合時代發展需求、謀求發展機遇、實現和諧共生的關鍵所在。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處于體育全球化發展的現代化大環境中,需要具備創新轉化能力和產業化價值,才能實現“動態傳承”、“發揚光大”。要挖掘寶貴的歷史留存中的傳統體育文化寶藏,并賦予時代性、適應性,使其融入城市治理、發展總體框架中,發揮相應的社會價值及歷史價值,為陜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賡續了幾千年的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性、實用性、養生性,更適用于陜北大眾。盤活體育文化資源,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文化體系,提升其時代價值意義重大。
推動新時代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用好校園這一載體,為榆林體育發展和體育強市建設匯聚精神力量。積極打造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校園傳承基地,將榆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廣泛融入課程、教材,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對于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視和學習,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與推廣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引領學生自覺接受熏陶,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汲取中國智慧、弘揚體育精神、傳播體育價值。立足榆林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發揮學校自身資源優勢,傳承榆林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同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方面有機互動,提高傳承基地建設水平。此外,充分發揮基地的平臺、紐帶作用,在體教融合基礎上創新建設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府、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共建共享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長效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讓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擁有更多樣的傳承載體、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更多層次的傳播學習人群,真正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不同載體可以多維度促進體育文化傳播,提升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體育博物館是弘揚體育文化、宣傳體育精神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應加快榆林體育博物館網上建設,進一步開展體育文物藏品征集以及收藏管理保護工作,可與其他類歷史博物館形成互惠互通,舉辦題材多樣的體育文化展覽,搭建展示平臺,打通全民健身服務信息化渠道,促進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膳c相關文化部門、高等院校、研究所等開展多方位合作,組織體育文化創作,更多形式地推出傳統體育文藝作品。積極推動橫山腰鼓、踢場子(民間秧歌)、靖邊跑驢、舞龍燈、舞獅子、抬燈官等榆林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去,在國內、國際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體育文化目前已經成為國際最通行的文化符號之一,要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對外傳統體育文化交流,以榆林舉辦各項賽事為契機,加強榆林與周邊省市及世界各國的傳統體育文化交流,提高榆林體育文化軟實力。在運用電視、廣播、報刊傳統媒介外,積極使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讓大眾成為見證者、記錄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和發聲者,形成正面輿論導向,以體育人文精神給大眾以正確的認知和價值定向。
傳統體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可以增強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活力,滿足當前社會民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中華傳統要素和民族要素。針對現有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瓶頸,可考慮整合榆林與本地區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以及周邊省市體育自然資源,建立起傳統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格局,讓體育賦能鄉村文化振興。例如,實施推進榆林傳統體育旅游精品景區、精品線路、精品賽事,榆林體育文化優秀節慶體育項目、民俗民間項目、民族項目等系列活動,為傳統體育文化企業、機構搭建平臺和渠道,加速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高速高質發展;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全力整合資源,導入文化、旅游、體育、科技等因子,深度挖掘、保護、傳承與推廣榆林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項目,用新的內容形式,向世界講好榆林體育故事,為榆林構建傳統與現代結合、文化與產業并重、守正與創新共具的新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產業。
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體育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須把握時代脈搏,勇擔時代責任,始終站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快推進榆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是榆林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榆林精神、榆林價值和榆林力量的現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