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培, 高湘玲, 王敏
(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產后出血是剖宮產術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 若未能及時有效地止血, 可對產婦生命安全產生較大的威脅[1]。 剖宮產后出血控制不佳需切除子宮, 對于存在生育需求的患者不適用,因此需積極止血治療, 保證產婦生命安全[2]。 目前, 紗布填塞術是治療剖宮產后出血的主要手段, 但止血效果不理想[3]。 因此, 探索有效的止血方式用于剖宮產后出血具有重要意義。 方塊形縫合止血是新型的剖宮產止血技術, 通過機械力擠壓子宮,對子宮壁肌纖維血管產生較強的擠壓作用, 促進血竇的關閉,發揮止血作用[4]。 本研究將方塊形縫合用于剖宮產后出血, 觀察其止血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剖宮產產婦為對象。 入選標準: ①存在剖宮產指征, 并接受手術; ②術后出血量>1 000 mL; ③在本院建立檔案并規律產檢; ④常規止血效果不佳。 排除標準: 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③患有嚴重感染。 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60 例。 觀察組年齡21 ~38 (28.94 ±1.79) 歲, 孕周37 ~41 (38.47 ± 1.59) 周, 體質量指數22 ~28 (26.39 ± 2.24) kg/m2; 出血原因: 前置胎盤23 例, 宮縮乏力17 例, 胎盤剝離面滲血20 例; 產婦情況: 初產婦26 例,經產婦34 例。 對照組年齡22 ~40 (29.12 ± 1.95) 歲, 孕周36 ~41 (37.94 ± 1.86) 周, 體質量指數23 ~27 (26.41 ± 2.10)kg/m2; 出血原因: 前置胎盤17 例, 宮縮乏力21 例, 胎盤剝離面滲血22 例; 產婦情況: 初產婦25 例, 經產婦35 例。 兩組的年齡 (t =0.526,P=0.599)、 孕周 (t =1.677,P=0.096)、 體質量指數 (t =0.051,P=0.960)、 出血原因 (χ2=1.416,P=0.493)、 產婦情況 (χ2=0.034,P=0.85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止血治療: 胎盤剝離后將子宮體移出腹部切口, 注射縮宮素 (20 U), 碘伏浸透紗布并擠干,紗布一端以 “Z” 形排列填塞宮腔至子宮口, 另一端在宮頸口外20 cm 填塞; 用7 號絲線縫合紗布兩端, 后縫合子宮切口。觀察組采用多方塊壓迫縫合止血: 在嚴重出血位置任意選擇一點, 利用2 ~3 cm 針圍繞該點穿透子宮縫合呈長方形, 用多方塊壓迫縫合術對子宮內膜及肌層出血點進行止血。 前置胎盤出血需下推膀胱, 在子宮下段縫合1 ~2 個長方形; 胎盤剝離出血可在胎盤附著處縫合1 ~2 個長方形; 宮縮乏力出血可在基底部至子宮下段縫合4 ~5 個長方形。 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①止血效果: 術后無陰道出血, 子宮收縮正常,排尿量正常為顯效; 術后1 h 陰道出血量低于50 mL, 子宮收縮力顯著增強, 排尿量基本正常為有效; 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②記錄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產后24 h 總出血量。 ③產婦預后主要包括術后宮腔及切口感染、 產后惡露排出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 [n(%)]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 (x ± s) 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止血效果比較觀察組的止血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3.33%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止血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及產后24 h 總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比較 ()

表2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比較 ()
?
2.3 兩組的預后情況比較觀察組的術后宮腔及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產后惡露排出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預后情況比較 [n (%)]
剖宮產是臨床應對難產、 高危產婦的分娩方式, 可改善母嬰預后。 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完善, 接受剖宮產的產婦死亡數量明顯減少。 王麗明等[5]的研究結果顯示, 接受剖宮產分娩的產婦術后發生出血的風險顯著高于陰道分娩的產婦。 剖宮產后出血受多種因素影響, 胎盤位置、 自身凝血功能障礙、 產道撕裂等均為導致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6]。 剖宮產后出血若未能及時止血, 可引起機體凝血功能障礙, 嚴重時可致失血性休克, 危及產婦生命。 目前臨床治療剖宮產后出血主要采用藥物干預 (縮宮藥物)、 血管結扎、 物理壓迫 (紗布填塞、 水囊壓迫) 等方式, 但藥物干預及血管結扎效果不理想[7-8]。 紗布填塞是通過壓迫子宮內膜表面靜脈, 減少靜脈滲血, 通過紗布填塞可促使宮腔物理性擴張, 并通過紗布的摩擦作用刺激子宮肌層, 增強子宮收縮力, 達到止血的效果。
在臨床中, 紗布填塞止血存在出血量多、 操作繁瑣、 填塞不緊或不均勻等弊端, 可增加隱匿性出血的風險, 影響止血效果。 紗布填塞止血需留置較長時間, 患者易發生感染。 方塊形縫合是通過縫合對子宮產生擠壓作用, 壓迫子宮壁纖維血管進而導致血竇關閉, 發揮止血效果。 方塊形縫合技術操作簡便、安全有效, 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大出血導致的子宮切除, 保留產婦的再次生育功能。 此外, 方塊形縫合可長時間保持對子宮的壓迫作用, 通過物理擠壓作用對子宮平滑肌及子宮壁附近血管產生壓迫, 減慢血流速度, 同時壓迫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栓的形成, 進一步增強止血效果[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止血效果較好, 并且手術時間縮短, 術中出血量及產后24 h 總出血量較少, 提示方塊形縫合的止血效果較好, 操作簡便, 可減少產婦術中及產后出血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術后宮腔及切口感染發生率較低, 產后惡露排出率較高, 提示方塊形縫合技術可減少產婦并發癥的發生, 利于其產后恢復。
綜上所述, 方塊形縫合治療剖宮產后出血的效果較好, 可減少術中及產后出血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促進產婦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