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敏, 鄭麗容, 舒英
(江門市中心醫院口腔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口腔癌多在口腔黏膜鱗狀上皮位置發病, 近年來, 該病發病率逐年升高, 死亡率隨之增加。 生活中對于口腔護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及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為導致口腔癌發病的主要原因[1]。目前臨床治療口腔癌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 原發灶擴大切除聯合下肢游離組織瓣移植是主要應用方式。 然而患者術后需長時間臥床, 手術、 腫瘤細胞、 長期制動等可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2]。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劇烈運動等情況下栓子可發生脫落, 游離至肺動脈, 導致肺栓塞的發生, 增加患者死亡率[3]。 目前臨床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以預防為主, 包括基礎預防、 物理預防、 藥物預防, 對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意義重大。 集束化護理是基于循證護理演變而來的新型護理模式,其目的在于綜合各種干預措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促進患者康復[4]。 本研究將集束化護理用于口腔癌患者術后, 觀察其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為對象。 入組標準: ①存在手術適應證并接受治療; ②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口腔癌; ③術前超聲提示無下肢深靜脈血栓; ④意識清楚, 可配合護理。 排除標準: ①凝血功能障礙; ②合并感染性疾病; ③患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系統疾病; ④近1 個月接受外科大手術治療; ⑤既往存在心理疾病。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 例。 觀察組年齡40 ~68 (56.04 ± 4.52) 歲, 男23 例、 女17 例, 體質量指數(22.97 ± 2.46) kg/m2, 受教育年限 (10.64 ± 2.11) 年。 對照組年齡42 ~71 (57.64 ± 4.47) 歲, 男25 例、 女15 例, 體質量指數 (22.86 ± 2.53) kg/m2, 受教育年限 (10.71 ± 2.17) 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病情觀察、 保持呼吸道通暢、 飲食及口腔護理, 指導患者抬高雙下肢, 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并拍背, 給予補液治療等。 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主要包括: ①心理支持。 術前心理咨詢師對患者的社會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 向患者講解集束化護理的流程及重要性, 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針對恐懼術后疼痛的患者, 給予規范化的疼痛評估, 并告知患者疼痛為正常的術后癥狀, 通過轉移注意力緩解患者疼痛, 對于難以耐受者可酌情給予鎮痛干預; 積極給予患者心理干預,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對護理及治療的配合度。 ②口腔護理。 進食后為患者進行口腔沖洗, 減少食物殘渣在口腔內停留時間; 經鼻飼飲食者, 每天定時沖洗,保持口腔的清潔。 ③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 采用Caprini 評分表對患者進行評估, 對于高風險人群, 檢測D-二聚體、 血小板含量, 并進行雙下肢血管超聲檢查, 向患者講解飲食、 運動、基礎疾病 (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等) 相關知識; 高風險患者必要時可在術前給予藥物預防 (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術前通過視頻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運動宣教, 并教會患者運動方式, 包括踝關節的內收、 外展、 外旋、 內旋等。 手術期間必要時協助患者穿戴彈力襪; 返回病房后進行彩超檢查, 確定無血栓后進行間歇式充氣加壓泵干預; 指導患者多飲水, 維持機體充足的循環血量, 監測D-二聚體含量變化, 根據D-二聚體含量選擇合適的抗凝藥物。 術后常規臥床5 d 左右, 下床前再次行雙下肢血管超聲檢查, 無深靜脈血栓者可鼓勵其下床活動;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者進一步行肺動脈CT 檢查, 排除肺栓塞的發生, 指導患者正確的活動方法, 并進行規范抗凝治療。
1.3 觀察指標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采用焦慮、 抑郁自評量表 (SAS、 SDS) 評估不良情緒, 分值越低則不良情緒越輕。 測量股靜脈血流速度。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0%, 低于對照組的15.00%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n (%)]
2.2 不良情緒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 分)
?
2.3 股靜脈血流速度護理后, 觀察組的股靜脈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 cm/s)

表3 兩組的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 cm/s)
?
口腔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 該病多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發病[5]。 手術為治療口腔癌的主要方法, 原發病灶擴大切除聯合修復重建為常用的治療方法, 然而手術的創面較大、 手術時間較長, 患者術后飲食功能受限, 可導致患者產生較強的生理及心理負擔[6]。 同時修復重建多采用下肢游離組織瓣, 患者術后需長時間臥床休養, 加上手術刺激、 麻醉藥物的應用及腫瘤細胞增殖等因素的影響, 導致機體的血液黏滯性升高, 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7]。 術后繼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后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 嚴重者可導致致死性肺栓塞的發生,因此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集束化護理在循證理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是針對某種或某類疾病采用具有循證依據支持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的模式[8]。集束化護理旨在提供規范、 優質的護理服務, 提高干預的效果。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 醫護人員在關注患者癥狀的同時需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 給予有效的干預, 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口腔癌患者在得知病情后, 會對自身生命安全表現出較強的擔憂心理, 易出現恐懼、 焦慮等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集束化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集束化護理針對口腔癌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干預, 為其提供個體化的護理, 轉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同時, 本研究給予口腔癌患者針對性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 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集束化護理可減少口腔癌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股靜脈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對照組, 提示集束化護理可加快患者下肢靜脈的血液循環。
綜上所述, 集束化護理可減少口腔癌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