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姜紅秀, 吳惠燕
(進賢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江西 南昌 331700)
剖宮產是解決難產及產科并發癥, 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剖宮產屬于有創操作, 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若二次妊娠時孕囊著床于子宮疤痕處, 可能引起子宮破裂等并發癥, 嚴重威脅產婦及胎兒的生命[1]。 科學的護理模式能夠降低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的分娩風險, 常規護理雖對產婦有一定作用, 但各科之間缺乏溝通, 難以高效解決產婦再次剖宮產期間的各種問題, 影響產婦就醫體驗[2]。 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屬于高質量護理方案, 是由多學科的專業醫務人員實施標準化、全面化措施, 可提高護理質量[3]。 本研究探討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對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應激反應、 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100 例,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 對照組(n =50) 產婦年齡24 ~38 歲, 平均年齡 (31.36 ± 3.12) 歲;孕周37 ~40 周, 平均孕周 (38.16 ± 0.63) 周。 觀察組 (n =50) 產婦年齡23 ~39 歲, 平均年齡 (31.47 ± 3.24) 歲; 孕周38 ~41 周, 平均孕周 (38.42 ± 0.71) 周。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 產前向產婦講解鎮痛的相關知識, 指導產婦術前禁食禁水, 給予簡單心理指導;術中嚴格無菌操作; 術后進行創口護理、 新生兒喂養等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 ①組建專業團隊: 由產科、 心理科、 麻醉科、 營養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 明確產婦的護理工作內容。 ②術前:營養科醫師制定圍術期飲食方案, 術前8 h 禁止產婦進食高脂肪食物, 術前6 h 禁食淀粉類食物, 術前2 h 禁流食并給予產婦12.5%高能量葡萄糖水400 mL 口服; 心理科醫師對產婦進行心理干預, 以恰當的交流方式緩解產婦負面情緒, 講解我院以往剖宮產成功產婦案例。 ③術中: 控制室溫為24 ℃~25 ℃,采用保溫毯、 輸液加熱裝置等保溫措施, 確保產婦體溫不低于36 ℃。 ④術后: 護理人員于術后6 h 拔除導尿管,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估產婦疼痛程度, VAS 評分<4 分時以產婦自控鎮痛泵為基礎, 需要時加量, 并指導產婦通過胸式呼吸、哈氣呼吸等方法放松身體, VAS 評分≥4 分時上報醫師, 采用消炎痛栓納肛等措施; 注意會陰部衛生清潔, 及時更換褥墊,強化衛生指導; 術后產婦清醒后, 協助其做勾繃腳踝部運動,2 h 翻身1 次, 鼓勵產婦盡早下床; 營養科醫師于產婦清醒后給予少量溫水飲用, 并予以其口香糖咀嚼, 評估產婦營養狀況, 根據其喜好調整術后飲食; 心理科醫師告知新生兒情況,給予產婦夸贊, 與產婦及家屬溝通, 感受產婦的心理變化并適當干預, 并指導家屬關注產婦心態, 照顧產婦情緒; 產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向家屬強調腹部切口護理、 母體哺乳、 產婦飲食、產后復查等護理知識。 兩組均護理至術后1 周。
1.3 觀察指標①生理應激: 于干預前后取產婦空腹靜脈血3 mL, 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皮質醇 (Cor) 與腎上腺素 (E) 水平。 ②心理應激: 于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 SAS 臨界值為50 分, 高于50分表示有焦慮傾向, 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③并發癥:記錄尿潴留、 產褥感染、 產后持續性疼痛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理應激干預后, 觀察組的Cor、 E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的生理應激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的生理應激指標比較 ()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
2.2 心理應激干預后, 觀察組的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的SAS 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的SA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
2.3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剖宮產史是子宮疤痕形成的主要原因, 疤痕子宮二次妊娠時會使子宮內壁平滑肌細胞增大, 破壞細胞組織結構, 影響疤痕收縮功能, 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4]。 二次剖宮產會加重子宮疤痕損傷, 誘發生理應激反應, 加之手術創傷、 認知不足等影響, 產婦易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 導致心理應激反應, 不利于剖宮產順利開展及產婦產后恢復, 護理需求較高[5]。 研究[6]表明, 剖宮產圍術期護理工作較為復雜, 且涉及多學科內容,常規護理難以充分滿足產婦多元化需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觀察組的Cor、 E 水平以及SAS評分、 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能夠減輕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的身心應激反應,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從傳統的單科室轉向多科室, 借鑒不同科室的護理經驗與技術, 提升護理的全面性[7]。營養科醫師在術前針對產婦個體情況調整飲食, 并予以高能量糖水飲用, 能夠避免長時間禁食導致的饑餓, 減輕應激反應,提高機體耐受性, 從而降低手術風險。 由專業心理科醫師進行心理疏導, 幫助產婦建立分娩信心, 可緩解焦慮等負面情緒,減輕心理應激, 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術中采取綜合保溫措施,能夠避免低體溫引起的生理應激反應, 以及對免疫、 凝血、 基礎代謝等造成的影響, 并降低術后感染發生風險[8]。 術后及時拔除導尿管, 并加強會陰部衛生管理, 能夠降低尿潴留、 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注產婦術后疼痛, 通過呼吸放松及多模式藥物鎮痛, 能減輕產后疼痛誘發的應激反應, 利于產后恢復。營養科醫師指導產婦術后飲食, 能夠及時彌補手術損耗, 有利于產后生理功能恢復, 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 心理科醫師給予產婦夸贊, 可避免產婦產生落差感, 緩解負面情緒, 同時要求家屬參與產后護理, 能進一步增強產婦產后康復信心。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集合不同科室的優勢, 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保證產婦圍術期的安全, 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 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護理能夠減輕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的應激反應,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