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曄 李青 郭東方 張積友 莊潔
(青島市第五人民醫院 1呼吸與危重癥二科,山東 青島 266000;2內科;3門診部;4呼吸與危重癥科;5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被認為是一種以咳嗽作為主要或唯一癥狀的特殊性哮喘形式,也是導致慢性咳嗽的最常見病因,在疾病進展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氣道慢性炎癥反應,在疾病期間非常容易導致氣道高反應出現,進而誘發氣道結構也發生相應改變,最終誘發并加重咳嗽癥狀及表現〔1,2〕。目前關于哮喘及CVA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是不同細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子可起到重要調控作用。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多認為二者的臨床癥狀及氣道高反應性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在疾病診斷鑒別上容易出現誤診。誘導痰細胞學測定在判斷哮喘疾病及嚴重程度上有一定監測治療效果,但誘導痰細胞學指標是否與支氣管激發試驗(BPT)相關仍缺少相關研究,且誘導痰細胞學指標在不同類型哮喘中的診斷價值仍需深入〔3〕。本研究擬分析老年哮喘及CVA患者痰液中肺炎支原體(MP)及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與氣道高反應性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青島市第五人民醫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老年哮喘45例為哮喘組、CVA 48例為CVA組。哮喘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60~73歲,平均(66.69±2.41)歲;病程1~5個月,平均(3.78±0.28)個月。CVA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61~75歲,平均(66.72±2.54)歲;病程2~7個月,平均(3.81±0.3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60歲;性別不限;行臨床體征、實驗室檢查評估后確診,符合《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標準;CVA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5〕中標準;具有良好的依從性,能夠主動配合進行誘導痰及肺部功能測定。排除標準:進入研究前至少8 w時間存在明顯呼吸系統感染病史;進入研究前至少8 w內全身范圍使用或吸入糖皮質激素;合并存在嚴重的心、腦、肝、腎、肺疾病;有長期吸煙史者;無法配合肺部功能測定及誘導痰檢查者;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臨床資料缺失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誘導痰的定量檢測,并在兩組急性發病期及緩解期分別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痰eotaxin含量進行測定,并采用支原體培養基對其進行痰液培養;兩組均采用BPT測量,在對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下降20%時組胺累計劑量(PD20),采用PD20評估哮喘及CVA患者的氣道高反應。
1.2.1誘導痰細胞學檢查 指導全部患者清潔漱口,擤鼻子后,首先為患者預防性吸入200 μg沙丁胺醇,隨后為患者實施超聲霧化吸入7 min 3%的高滲鹽水,以此誘導痰液排出。將患者咳出的痰液放置在培養皿中,若患者無痰液或存在痰液量不足的情況,則可適當霧化時間進行調整,霧化時間通常控制在30 min以內,霧化濃度選擇4%、5%。從誘導痰液中選擇合格的標本后采用支原體培養基,保證標本在2 h內送去檢查〔6〕。同時,保存另外一本合格標本,向其中加入3倍體積0.1%的二硫酸糖醇,進行旋渦振蕩后10 min,2 000 r/min離心10 min,采用雙夾心抗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量痰上層清液eotaxin水平〔7〕。具體操作方法參考放射免疫試劑盒說明書。
1.2.2BPT 采用AS-407肺功能儀對肺功能評估,采用定量霧化吸入裝置為患者進行BPT,以磷酸組胺作為激發藥物完成連續潮氣呼吸檢查〔8〕:按照順序依次吸入生理鹽水及不同濃度組胺試劑(從0.01 mg開始至1.27 mg),每吸入1次劑量2 min后對患者的FEV1測量,隨后再次進入到下一劑量,直到最高吸入劑量累計達到2.4 mg或FEV1下降20%后則停止試驗〔9〕。若患者吸入P20最大量時的FEV1<15%認為是激發試驗為陰性〔10〕。
1.2.3AHR嚴重程度評價分級標準 按照BPT結果對ANR的分級標準進行評估可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及極輕度4個等級〔11〕。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F檢驗、χ2檢驗。
2.1兩組痰液中MP及eotaxin水平對比 與哮喘組比較,CVA組MP檢出率顯著高(P<0.05);與CVA組比較,哮喘組急性期與緩解期eotaxin水平均顯著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液中MP及eotaxin水平對比
2.2兩組BPT結果對比 哮喘組急性期、緩解期與CVA組比較FEV1值較高、PD20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內緩解期與急性期比較FEV1值較高、PD20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激發試驗結果對比
2.3不同程度痰液中MP及eotaxin水平對比 哮喘組輕度及極輕度、中重度分別與CVA組中重度組相比MP檢出率較低,eotaxin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哮喘組及CVA組中重度分別與輕度及極輕度患者相比MP檢出率和eotaxin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ANR不同程度痰液中MP及eotaxin水平對比
哮喘作為一類較為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以炎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病理改變基礎,對患者呼吸系統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了較大影響。eotaxin本身作為一種在近年研究中發現的嗜酸粒細胞強力趨化因子,本身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可誘發嗜酸性粒細胞大量快速聚集在患者肺部,并黏附微血管的內皮細胞上,隨后黏附在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由此發揮較強的嗜酸粒細胞刺激激活作用及效果〔12,13〕。本研究結果提示痰液中的eotaxin在哮喘及CVA的急性期中均會表現出較高水平,在進入緩解期后,eotaxin水平較低,在中重度患者中eotaxin水平較高,且CVA與哮喘相比無論是在急性期或緩解期eotaxin水平均較高。原因是eotaxin參與了哮喘的氣道高反應性,與病情進展具有密切相關性,考慮其作用機制為eotaxin可通過可特異性的與嗜酸性細胞上的eotaxin特異性受體蛋白相互結合而對細胞外的載脂蛋白E擬肽(EPK)2-P38信號通路相互結合,從而活化并釋放出大量炎性介質,進而誘發出較高的氣道反應性〔14〕。
MP能夠通過直接作用到氣道的上皮細胞上而對其造成損傷,MP尾端桿狀結構的 P-1 蛋白被認為是導致疾病所在〔15〕。一旦MP進入患者呼吸道后,P-1 蛋白與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神經氨酸受體結合,則會導致 MP 對氣道黏膜的完整性造成直接破壞,甚至導致上皮細胞壞死,此時氣道壁傳入神經被暴露,對外界刺激敏感性也會明顯增強,最終導致氣道反應性增強。本研究結果提示,MP可能被認為是誘發哮喘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因MP所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在CVA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另外,MP在發生感染后也會誘發并形成大量具有較強特異性的IgE,在此期間,嗜酸粒細胞也會不斷聚集與增多,并隨著疾病的進展而沿著氣道黏膜下浸潤,其間釋放出大量細胞毒性物質,激發細胞免疫反應產生諸多細胞,最終導致哮喘的發生及發展。
綜上,痰液中MP及eotaxin可作為評估及鑒別老年哮喘及CVA患者的重要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