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馬超英 岳雅君
(1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臨床教研室,山西 汾陽 032299;2山西省汾陽醫院神經外科;3晉中市壽陽縣醫療集團神經外科)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1〕。流行病學調查得出結論,老年人口中AD發病率約為10%,估計中國有400多萬AD患者〔2〕。年齡已被證實是AD的危險因素〔3〕。AD影響65歲以上人群的5%~15%,80歲以上人群約20%。AD的特點是逐漸出現多種認知缺陷,并與認知能力持續下降有關〔4〕。AD中精神病癥狀和行為障礙的患病率很高〔5〕。精神病癥狀與認知功能衰退的增加有關,這也是導致AD患者的照顧者痛苦和住院的可能性增加的主要原因〔6〕。有研究指出,AD患者除了認知障礙外,還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和行為癥狀,如抑郁、焦慮、幻覺和妄想,并伴有漫無目的的徘徊、躁動和攻擊性〔7〕。抗精神病藥物是研究最多的治療AD患者的精神病、攻擊性和躁動的藥物〔8〕。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與AD相關的一些行為癥狀方面的療效可觀〔9〕。目前,奧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是臨床治療的主要藥物〔10〕。利培酮、奧氮平可以減輕癡呆癥患者的精神病癥狀和行為障礙〔11〕。阿立哌唑是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12〕。然而,對這3種藥物進行臨床比較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奧氮平、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AD的臨床效果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山西省汾陽醫院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5例AD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2018年中國癡呆癥和認知障礙診療指南》;(2)入組前未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者;(3)行為AD評分≥8分;(4)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5分。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2) 惡性腫瘤和其他疾病;(3)腦外傷和其他疾病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和過程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隨機分為 3 組(A組、B組、C組),每組35例。A組年齡61~74歲,平均年齡(67.24±4.52)歲,男19例,女16例,病程3~7年,平均病程(5.74±1.03)年;B組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7.38±4.11)歲,男18例,女 17例,病程3~7年,平均病程(5.83±1.34)年;C組年齡 62~73歲,平均年齡(67.32±3.86)歲,男19例,女16例,病程4~7年,平均病程(5.72±1.26)年。3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治療方案與分組 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隨機分為3組,每組35例。A組采用阿立哌唑治療,初始劑量為10 mg/d,連續用藥1 w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至30 mg/d;B組采用奧氮平治療,起始劑量為5 mg/d,連續用藥1 w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增加,最大劑量為20 mg/d;C組采用利培酮治療,起始劑量為5 mg/d,連續用藥1 w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步增加,最大劑量為15 mg/d。3組療程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 (1)評價3組治療1、2、3個月治療有效率:通過PANSS量表評估臨床療效。根據評分,PANSS評分降低率≥75%為治愈狀態,降低率50%~74%為顯效狀態,降低率25%~49%無效狀態。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2)認知功能:通過蒙特利爾認知評價(MoCA)量表評估認知功能。該量表總分為30分,低于26分為認知功能障礙,分值越高表明認知能力越強。(3)日常生活能力(ADL):通過ADL量表評價治療前后兩組ADL。該量表分數20~80分,分值越高表明ADL越可觀。(4)智力水平:通過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量表評價治療前后3組智力水平;該表總分30分。智力水平正常為27~30分;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為<27分。輕度智障為21~26分;中度智障為10~20分;重度智障為<10分。(5)不良反應:評價3組不良反應,包括嗜睡、頭暈、外錐體系統影響和失眠。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F檢驗及χ2檢驗。
2.1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3組治療后1、2、3個月治療有效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組內對比發現,每組不同時間點有效率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治療有效率比較〔n(%),n=35〕
2.2兩組認知功能比較 治療前3組MoCA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4 w,B、C組MoCA評分顯著高于A組(P<0.05),其他組間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每組不同時間點MoCA評分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MoCA、ADL評分比較分,n=35)
2.3兩組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ADL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4、8、12 w,A組ADL評分顯著高于B、C組(P<0.05)。組內對比發現,每組不同時間點ADL評分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4兩組智力水平比較 治療前3組MMSE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4、8、12 w時,B組MMSE評分顯著高于A、C組(P<0.05)。組內對比發現,每組不同時間點MMSE評分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MMSE評分及不良反應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B、C組(P<0.05),見表3。
AD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特別是在9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長,血管硬化、大腦功能不全和身體的退行性變化,會加重對神經系統的損害〔13〕。此外,老年人缺乏活動和鍛煉可能導致慢性疾病的連鎖反應,這就需要實施有效的治療來控制疾病發展。目前,奧氮平、阿立哌唑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被廣泛應用于AD的治療〔14〕。奧氮平是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受體拮抗劑〔15〕。奧氮平對5-HT、DA、α-腎上腺素、組胺H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阻斷邊緣系統D2受體和5-HT,抑制多巴胺去飽和,減少DA的釋放。奧氮平選擇性作用于中腦邊緣系統,影響膽堿能神經系統,抑制膽堿能神經元減少,增強AD患者陽性癥狀〔16〕。阿立哌唑是D2-受體和5-HT1A受體激動劑〔17〕。研究發現,阿立哌唑對多巴胺能神經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通過激活D2和5-HT1A受體并拮抗5-HT2A受體產生抗陽性癥狀〔18〕。此外,該類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興奮狀態下DA神經元上調,增強患者認知功能〔19〕。利培酮也被一些研究推薦用于治療AD。它與DA D2和5-HT2A受體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與H1組胺能和α-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親和力很低,與膽堿能受體沒有親和力,這可以通過阻斷5-HT2A的受體來促進DA的釋放,從而改善負面癥狀和認知癥狀〔20〕。本研究結果提示,奧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都可以改善AD患者的神經行為癥狀且效果大致相同。在治療4 w后,A組日常生活能力好于B、C組,這可能是由于阿立哌唑的快速療效。
盡管這3種藥物的療效相似,但在安全性方面差別很大,尤其是利培酮。由于利培酮半衰期長,AD患者的血藥濃度會隨劑量的增加而升高〔21〕。然而,由于老年人退行性改變和代謝緩慢,患者容易發生不良反應。阿立哌唑半衰期較短,對患者代謝影響較小,可改善患者耐藥性,這可能源于阿立哌唑對黑質紋狀體通路血清素能神經活性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多巴胺能神經具有雙目錄調節作用,減少DA D2受體拮抗時的不良反應〔22〕。因此,阿立哌唑更適合AD患者。在不良反應中,A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和C組,與張志鴻等〔20〕和陳沛棟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阿立哌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