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彬,王志良,余文馨,李 凱
1.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福建平潭 350400;2.福建華茂防雷減災服務有限公司 平潭分公司,福建平潭 350400;3.桂林市靈川縣氣象局,廣西靈川 541200
平潭地區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農業土地。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地區農漁業發展的潛力和特點。平潭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氣候對農作物和養殖物的生長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因素。平潭地區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作物包括花生、甘薯、馬鈴薯等。農業風險包括自然災害(如臺風、干旱)、病蟲害、市場價格波動等。平潭地區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包括壇紫菜、中國對蝦、海帶、鮑魚等。漁業風險包括氣候變化、漁業資源的減少、漁業管理政策等。平潭地區的農漁業發展還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如市場需求、技術支持、政策支持等。這些因素會影響農漁業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基于以上背景分析,農漁業風險普查成果可以通過全面調查和評估地區農漁業的風險因素,包括自然災害風險、病蟲害風險、市場風險、氣候變化風險等。通過普查成果,可以為農漁業從業者提供可靠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建議,幫助他們制定應對策略,減少損失,提高農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評估平潭地區的漁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風險管理和應對措施,對農漁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了普查,建立了農漁業氣象服務關注建議庫及調用平臺,并詳細分析了平潭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的應用。
1.1.1 氣象監測與數據分析 通過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可以建立一個完善的氣象監測與數據分析系統。該系統應包括氣象觀測站、氣象雷達、衛星遙感等設備,為漁民和相關部門提供實時的氣象數據。通過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準確評估氣象災害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為風險預警和應對措施提供科學依據[1]。
1.1.2 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建立 基于風險評估結果,平潭地區建立了漁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旨在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前通知漁民和相關部門,以便采取應對措施和減少損失。該預警體系包括以下要素:
監測體系:建立氣象觀測站和監測網絡,實時獲取氣象數據,包括風速、降雨量、海浪高度等。
預警信息發布:將監測到的氣象數據及時轉化為預警信息,并通過多種渠道發布,如電視、廣播、手機短信、互聯網等。
預警等級劃分: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預警等級劃分標準,包括紅色、橙色、黃色等不同級別的預警,以便漁民根據預警等級采取相應的行動。
應急響應措施:預警體系中還包括應急響應措施,如提供避風港指引、航行限制措施、緊急救援機制等,以保障漁民的安全。
該體系可以結合氣象數據、歷史災害信息和漁業生產狀況,預測潛在的災害事件,并評估其對漁業生產的影響。通過建立風險等級和預警閾值,可以提前預警可能發生的災害事件,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減少損失和保護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
1.1.3 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 基于風險評估和預警模型,可以建立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體系。在可能發生氣象災害的情況下,預警發布系統可以及時向漁民和相關部門發送預警信息,包括預警等級、預計災害發生時間和地點、可能的影響以及建議的應對措施等。同時,相關部門應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如提前停漁、撤離漁船、加強船只安全檢查等,以保障漁民的生命安全和減少經濟損失。
1.2.1 應急救援隊伍和設備配備 通過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可以建立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并配備必要的救援設備和器材。應急救援隊伍應包括救生隊、醫療隊、通信救援隊等,以提高救援效率和應急響應能力。
1.2.2 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配 根據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包括食品、飲水、醫療用品、救生設備等。在災害發生后,根據需要及時調配應急物資,滿足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3]。
1.2.3 災后恢復規劃和支持 基于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制定災后恢復規劃,包括漁業設施和設備修復、資金支持、職業技能培訓等。通過災后恢復規劃的實施,可以幫助漁業生產迅速恢復正常,并減少災害對漁業經濟的影響。
1.3.1 漁業保險方案制定 根據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制定漁業保險方案。根據不同的災害風險等級,確定保險費率和賠付標準,為漁民提供風險保障,減少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1.3.2 金融支持和貸款 利用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為漁業經營者提供金融支持和貸款。根據災害風險評估和漁業經營狀況,為漁民提供貸款和金融支持,幫助其度過災后困難期,恢復漁業生產。
1.3.3 政策扶持和補貼 根據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為漁業經營者提供補貼和扶持。這些政策可以包括災后補貼、設備更新補貼、技術培訓補貼等,以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從當地氣象部門、氣象觀測站和其他數據提供機構獲取平潭地區的氣象數據,包括溫度、降水量、相對濕度、風速、日照時數等。對收集到的氣象數據進行質量控制,包括數據清洗、異常值剔除、數據校正等,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4]。
根據平潭地區農漁業的特點和需求,篩選和選擇適用的氣象指標。溫度指標包括日最高溫度、日最低溫度、平均溫度等;降水指標包括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
基于收集到的氣象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計算統計指標(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繪制趨勢圖和統計圖,以便農漁業從業者更好地理解氣象數據。
將處理后的氣象數據存儲至數據庫,建立一個農漁業氣象指標庫的平臺。平臺提供數據查詢、圖表展示、服務訂閱等功能,使用戶能夠方便地獲取所需的氣象信息。與當地農漁業部門、氣象部門和專家進行合作,不斷更新和完善農漁業氣象指標庫。根據實際需求和反饋,調整指標選擇和數據處理方法,增強指標庫的可用性和實用性。
農漁業從業者可以查詢平潭地區的氣象數據,包括溫度、降水量、相對濕度、風速等,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氣候狀況[5]。農漁業從業者可以根據氣象指標庫提供的數據,合理安排作物種植和養殖計劃,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的損失。農漁業氣象指標庫可以根據實時的氣象數據,提供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和預警信息,幫助農漁業從業者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農漁業從業者可以通過農漁業氣象指標庫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了解氣象變化的趨勢,從而做出更科學的決策;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訂閱農漁業氣象服務和建議,獲取個性化的支持,從而更好地管理和規劃農漁業生產。
通過收集農作物的主要生長期數據,歸納總結農業氣象服務關注建議,整理出適用于平潭地區的農業氣象服務關注建議庫,完成農業(花生、甘薯、馬鈴薯)服務關注建議庫的建設,建立調用平臺,對農漁業氣象服務實現方便調閱,同時具備每月物候期自動提醒功能并給出服務重點及建議(表1)。
表1 農業氣象指標
通過水產及海上養殖物的主要生長期數據,歸納總結漁業氣象服務關注建議,整理出適用于平潭島的漁業氣象服務關注建議庫,完成漁業(壇紫菜、明蝦、海帶、鮑魚)服務關注建議庫的建設,建立調用平臺,為漁業從業者提供最新的氣象指標(表2)。
表2 水產及養殖類氣象指標
通過對平潭漁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的應用分析,可以看出該成果在漁業風險管理和災害應對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建立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應急救援和災后恢復、漁業保險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措施可以幫助平潭地區減少漁業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并推動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農漁業指標庫,可以提高農漁業從業者的決策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促進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持續與相關部門和專家合作和更新,確保指標庫始終與實際需求和最新的氣象數據保持一致。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數據采集和更新機制,以及加強與氣象、漁業等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漁業氣象災害風險,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