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倩,陳 龍,趙恩榕*,劉大昌,潘筱龍
1.湖南省氣象局 國有資產運營管理中心,湖南長沙 410118;2.湖南省氣象局 機關服務中心,湖南長沙 410118
關鍵字 突發事件;管理模式;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近年來,由于全球持續變暖,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僅湖南省2017年就出現了1951年以來最強降水過程,6月22日—7月2日,全省平均過程降水量高達286.9 mm,而長沙全區均超歷史極值;7月10日—8月13日,湖南出現大范圍高溫熱浪天氣;2018年初,長沙出現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1],2021年,震驚中外的鄭州7.20特大暴雨事件,日雨量645.6 mm,小時雨量達201.9 mm。頻發的氣象災害對人們的日常活動有極大影響,并可能導致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損失等,也為管理部門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氣象工作者已廣泛開展了對暴雨、強對流、低溫雨雪冰凍等各類氣象災害的分析研究工作。
近年來,氣象部門的災害天氣精細化預報水平和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然而,災害事件仍有發生。由此可見,多部門聯合才能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此外,管理人員也在積極探索研究防御和應對次生災害影響的有效措施。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包括了氣象災害與非氣象災害所導致的突發事件2類。湖南災害天氣種類多、影響大,對城市運維和居民區聚集地所產生影響的主要氣象災害或高影響天氣包括暴雨洪澇、大風、高溫、暴雪、低溫雨雪冰凍、大霧等。非氣象災害包括火災、車禍、失竊、燃氣泄漏等事故。目前,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和防御能力雖有所提高,但系統綜合的處置流程和措施仍顯不足,建立內容完善、科學配套的災害防御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明確崗位工作職責,積極開展災害防御工作,能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避免人員傷亡事故發生。
湖南氣象災害氣候特征明顯,春季、夏季強對流天氣發生和強降水頻率較高,需重點關注雷電、短時強降水、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導致的雷擊、路面積水、下水道堵塞等事故;夏末、秋季持續高溫少雨可能導致的停水、停電、汽車自燃等事故;冬季低溫雨雪冰凍、暴雪等惡劣天氣造成的路面結冰、濕滑影響交通安全等事故[2]。同時,需防范氣象災害對建筑物、綠植等造成的不良影響,如高空墜物、綠植凍傷等。
非氣象災害導致的突發事件的季節性特征不如氣象災害類明顯,如火災的發生,在冬季氣溫較低時,取暖導致的火災時有發生;而夏季由于氣溫高,電器超負荷運轉或工作場地機房通風效果差可能導致電線短路突發火災。另一類由于道路較窄,無固定人行通道,可能導致車輛之間的剮擦、汽車及電動車與行人之間的碰撞,嚴重時可能造成車禍。此外,節假日期間正是人們走親訪友和外出旅游的高峰期,也是小偷較為活躍的時期,可能發生失竊事件。同時燃氣泄漏、設備人為破壞等突發事件也可能不定期出現。
無論是氣象災害,還是非氣象災害導致的突發事件,都要做好災前預防工作。首先,要提升應對災害能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災水平;擴大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有效、及時地發布預警信息;定期開展防災知識宣講,增強群眾的防災意識,提升群眾防災能力。
做好因氣象災害引起的突發事件防御工作,需要加強防御體系、保障體系等的建設,優化工作流程。面對不同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如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組織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準備工作,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提醒行人注意防寒防滑,提醒駕駛員車輛采取防滑措施、小心駕駛,積極應對應急和搶險工作,做好綠植防凍工作。
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范暴雨工作,根據預警和路況信息,在強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積水路段實行交通引導;隨時關注雨情變化,若已積水,要安排人員及時清理下水道。當發布37 ℃以上高溫預警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以及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負載過大而引發的火災,一旦出現突發情況,應立即疏散人員,采取應急措施。發布雷電橙色或紅色預警時,應提醒人員留在室內,并關好門窗,切斷危險電源,不要在樹下、電桿下、塔吊下避雨,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筑物外墻,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和其他類似金屬裝置;盡量不要使用無防雷裝置或防雷裝置不完備的電視、電話等電器。其他氣象災害如大霧等,除采取多種途徑提醒群眾加強防范外,還需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湖南省氣象局提供的精細化預報服務、現有的智能化設備,以及針對性的突發事件防御措施,打造新型防御與應對突發事件管理模式(圖1)。
圖1 防御與應對突發事件的新型物業管理模式流程圖
2018年1月出現2次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分別是1月3—8日、24—31日,相較于第一次,第二次過程受影響的區域更大,持續時間更長,雨雪冰凍強度更強。全省共91縣市出現雪或雨夾雪,76縣市出現純雪,6縣市出現暴雪(臨湘、汨羅、益陽、桃江、沅江,岳陽),73縣市出現積雪。全省共92縣市出現冰凍,長沙出現中度冰凍,持續天數達到6 d(圖2)。
圖2 湖南省2018年1月24—31日最大積雪深度(a)與冰凍范圍(b)分布
據統計,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導致18 225人受災,經濟損失5 382萬元,其中農業損失4 825萬元。針對第2次過程,1月22日,湖南省氣象局發布《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指出24—30日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并于24日開始每日滾動發布《氣象專題報告》。25日湖南省氣象局啟動湘中以北地區氣象災害(低溫雨雪冰凍)Ⅳ級應急響應。26日10:00起提升湘中以北地區氣象災害(低溫雨雪冰凍)Ⅳ級為Ⅲ級應急響應,同時啟動湘南地區氣象災害(低溫雨雪冰凍)Ⅲ級應急響應。
根據省氣象臺發布的預報、各種預警和長沙市氣象臺發布的預警信號,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突發事件保障準備工作,按照職責分工,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準備工作,做好綠植防凍工作。通過內部郵箱、室外電子屏、廣播等方式滾動播報預警預報信息,提醒群眾室內做好水管防凍處理,室外行人注意防寒防滑,提醒駕駛員車輛采取防滑措施、小心駕駛,及時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跟進最新天氣實況和預報,積極調整措施應對應急和搶險工作。過程結束后,迅速處理積雪和路面結冰,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在有序、有效防御保障措施的實施下,順利、高效地完成了此次雨雪冰凍天氣的防御與應對工作。
2021年5月,暴雨強對流過程頻繁,15日湖南出現了1次大范圍暴雨和極端強對流天氣過程。
強降雨實況:湘北湘中有607站出現暴雨,其中,新化、臨湘、辰溪、芷江、溆浦、隆回、君山、中方、洪江、洞口、冷水江等縣市區有35站出現大暴雨,臨湘龍源鄉最大雨量為168.1 mm,最大小時雨強溆浦兩牙坪站70.2 mm(16日01:00)。
強對流實況:湘北的桑植、慈利、永定、寧鄉、沅陵、岳陽縣(最大直徑3 cm)出現冰雹;全省大部分地區瞬時風力在6級以上,其中,有50個縣市區在8級以上,沅陵、瀏陽、漣源、冷水江、岳陽市區、南岳等縣市區瞬時大風超過10級,岳陽縣中洲鄉15日20:23極端風速達到12級為36.9 m/s(歷史第2極值,次于2002年4月1日新晃39.6 m/s)。
湖南省氣象局早在5月8日發布的《重大氣象信息專報》中就提前預報了5月中旬湘中以北為相對多雨時段,有暴雨和大暴雨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風雹等強對流天氣;15日滾動發布的《氣象專題報告》中強調15—16日有暴雨大暴雨,伴有短時強降水、8~9級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并在決策建議中指出可能發生極端大風天氣。15日17:00及時啟動了氣象災害(暴雨、強對流)Ⅳ級應急響應。省氣象臺聯合自然資源部門發布地質災害預警,省氣象臺發布了暴雨、強對流預警,地市臺也提前發布了預警信號和臨災警報。
針對此次災害天氣過程,省領導與應急廳領導高度重視,提前作出了工作部署,要求各部門提前巡查,防范瞬時極端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對道路交通、設施農業、戶外臨時建筑、高空作業等的不利影響。管理部門提前應對,一是查看是否有臨時搭建的工棚,若有則應及時拆除,以防范大風造成的倒塌事故,同時防范極端大風導致大樹吹斷或連根拔起,提前做好保護和應急處置;二是組織人員對易積水路段、地下車庫等地做好排險疏通和屏障保護設置等工作;三是防范因暴雨、雷電等可能導致的機房或線路受損停電;四是災害天氣來臨前,要提前或及時通過多渠道手段傳播天氣信息和提醒公眾注意安全。由于提前進行科學防范與應對,措施得當,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成了1次防災減災的成功典范。
(1)將突發事件分為氣象災害和非氣象災害2類:氣象災害類導致的突發事件和非氣象災害類導致的突發事件。氣象災害類導致的突發事件季節性特征明顯,春夏易造成雷擊、路面積水、下水道堵塞等事故,夏末、秋季易導致停水、停電、汽車自燃等事故,冬季氣溫低易造成路面結冰、濕滑影響交通安全等事故;非氣象災害類導致的突發事件季節性特征不明顯。
(2)針對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措施,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從事前、事中、事后的準備、實施、調整過程中,形成更為完善的防御與應對突發事件新型城市運維和物業管理模式。
(3)引入新型管理流程與模式,并將其應用于2018年1月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2021年大范圍暴雨和極端強對流天氣過程等多次災害天氣過程,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探討了一次大范圍暴雨和極端強對流過程發生前和發展中需做好的保障和應急處理措施。
(4)本文分析的突發災害事件實例主要針對氣象災害類,災害的發生有提前預見性,而非氣象災害類更無規律可循,提前預防難度大。更為規范、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措施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在實際工作中得到補充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