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超群 張雁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我女兒不去上學已經快半年了。只要一去學校她就會惡心,也不知道是為什么。學校里同學、老師都挺好,學習壓力也不大,可她就是不愿意上學。醫生,我女兒這種情況究竟怎么辦才好?”9 歲女孩小夢(化名)的媽媽無奈地向心理科主任醫師求助。
小夢媽媽表示,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剛開始的時候就存在著入學困難的問題,只能在家長的逼迫下勉強去上學。但到了三年級下學期,小夢的情況更糟糕了,還因為腹痛等消化道癥狀輾轉于內科診治,但始終查不出明確病因,只能請假在家。
醫生觀察到,小夢一進心理科診室就一直緊緊地躲在媽媽身后。孩子都這么大了,還會在遇到陌生人時就往媽媽身后躲,醫生隱隱感到孩子對媽媽非常依賴,需要排查她的厭學是否跟分離焦慮有關。
為明確診斷,醫生建議通過沙盤游戲對小夢進行心理測試,而測試需小夢單獨完成。一聽到醫生要求媽媽在外等候,她瞬間死死拉住媽媽的手。

媽媽無奈地說:“孩子從小就這么黏著我。現在她不上學,但我要去上班,每天她還會給我打六七個電話。有些時候被她弄得很煩。”
媽媽的話進一步印證了醫生內心的擔憂。孩子的心理測試結果也顯示,小夢患有明顯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指嬰幼兒在與最親近的人分開而產生的不愉快的情緒,以此來抗拒分離。這是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既然分離焦慮常發生在嬰幼兒身上,為什么小夢9 歲了,還會出現分離焦慮?
有研究指出,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先天氣質性原因,有些孩子先天比較敏感,易受驚嚇,沒有安全感,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也有遺傳因素,父母有明顯焦慮癥的,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癥的概率相對會高一些。還有環境和教養方式的影響,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有較多的緊張不安情緒,父母經常爭吵或者打罵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安全感較弱,容易出現分離焦慮。此外,如果父母比較溺愛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依賴感過強,造成膽小、害羞等性格,可能在和父母分離時會出現分離焦慮癥的情況。

設想一下,一個獨立能力較弱、比較依賴父母、時刻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到一個新的環境,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難以獨立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對于學校新環境適應自然就會困難一些。這個時候,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法是:不去上學,依賴著父母,這樣最舒服。這也就導致一些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出現不愿意上學的情況。
大部分孩子到幼兒園時期都能夠順利度過分離焦慮,但如果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各種獨立能力沒有培養,沒有讓孩子適應這種分離,焦慮還是會發生。甚至,那些被家長過度呵護的孩子,各種包辦、代辦家庭的孩子,分離焦慮程度會比較嚴重。而且,越往后,孩子厭學的可能性更大,所要接受的治療,會比學齡前單純患有分離焦慮的兒童要復雜得多,也困難得多,因為除了分離焦慮,還可能夾雜其他多種心理因素,包括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學業壓力等。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學齡前孩子的心理狀況,如果孩子確診有分離焦慮,家長應當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積極干預,盡早治愈。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比通過觀察、研究,將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劃分成3 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表現:
反抗階段:哭鬧不止,踢打他人。
失望階段:哭泣、吵鬧減少,表情冷淡,不愿意搭理他人。
超脫階段:對外界的排斥感減少,愿意進食、玩耍等。然而,一旦看見父母又表現得很傷心。
此外,分離焦慮也會導致孩子在生理和情緒上面的改變。
在生理方面,孩子可能會出現晚上睡眠不好,做噩夢的次數明顯增加,拒絕上床睡覺等情況。可能會反復出現軀體不適,如頭痛、惡心、嘔吐、胃疼等癥狀,尤其是與親人分開時特別嚴重。
在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封閉自己,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對陌生人冷淡。他們容易感到恐懼和膽怯,如怕黑、怕見人、不敢獨處等,也更容易精神緊張,經常會吮吸手指、啃指甲等,甚至一些小朋友會表現出暴怒,一旦不順心便會出現大哭大鬧、扔東西、咬人等激烈反應。
家長首先要避免用逼迫的方式來處理分離焦慮。以小夢為例,在學齡前因為分離焦慮而不愿去上學,家長就用逼迫的方式處理,雖然短期來看有效果,孩子被逼了以后,真的去上學了。然而從長期來看,逼迫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小夢到后來,厭學情緒更嚴重,甚至于出現軀體癥狀。那怎么做才是對的?醫生建議要做到以下五點:
如一兩歲的時候,可以先讓孩子練習使用勺子吃飯,讓他們學習獨立進食。兩歲后,可以教他們如何解決自己排尿和排便的問題,先訓練和指導他們找便盆,然后再教導他們如何脫、穿褲子并用手紙擦拭自己的屁股。掌握了這些技能的孩子,能夠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很多患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家長也有較強的分離焦慮,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擔心他們做不好事情,擔心孩子被欺負……非常焦慮,而這種焦慮也會影響孩子。因此,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這一點非常關鍵。
要讓孩子適應陌生的環境,適應短時間離開媽媽或者最親近的養育者。這是一個不能著急的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接受。要有計劃地讓孩子將注意力從媽媽或者最親近的養育者身上轉移,逐漸增加和寶寶分離的時間。可以通過早教課、興趣班、約定等方法讓孩子知道,媽媽或者最親近的養育者只是短時間和他分開,與孩子約定好,在約定的時間內一定會回來。如此可以培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就意味著要離開家人無微不至的保護,正式開始接觸他以前從未體驗過的生活。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或者兩個小朋友與他成為好朋友的話,良好的人際關系會幫助他們更加容易接受新環境。這時候,家長們可以邀請一兩個小朋友來家里玩,或者是幾個家長約定好一起去郊外游玩,幫助小朋友們建立友好的關系。
為了讓孩子在集體環境中更容易得到幫助,家長們一定要記住放慢對孩子的理解速度,以便讓孩子學會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自身想法。
需要提醒的是,分離焦慮并不可怕,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這一階段。如果孩子出現了分離焦慮的情況,我們應該及時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應對。如果家長覺得情況難以應對,應及時就醫,以獲得醫生和治療師的及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