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軼斌
(國家管網集團天津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000)
LNG 接收站的儲運介質主要是液化天然氣,由于其具有易泄漏、易揮發擴散等特性,泄漏形成的可燃蒸氣云團有可能引發火災爆炸等嚴重后果。因此,相較于事后處理,事前安全事故預防至關重要。軌跡交叉理論從事件鏈的角度對事故發生可能性進行分析,能夠正確區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因此,為提高LNG 接收站安全水平,探析軌跡交叉理論下的安全事故預防措施是必要的。
作為一種研究傷亡事故致因的理論,軌跡交叉理論可以簡單概括為人失誤、物處不安全狀態,比如設備故障等,通過對兩類事件鏈進行分析,明確掌握其交叉軌跡,即可判斷事故發生可能性,并根據其達成條件、后續影響等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1]。
軌跡交叉理論的作用原理以事故發生過程為基礎,一般情況下,事故發生過程是:基本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和傷害,若是從事故發展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一過程是事故致因因素導致事故的運動軌跡,其中,通過細化為人和物兩方面,可獲得人的因素運動軌跡和物的因素運動軌跡。
(1)人的因素運動軌跡。在這條運動軌跡中,其主要包括生理、先天性身心缺陷;后天心理缺陷;社會環境及管理缺陷;感官能量分配差異;行為失誤。此類行為主要基于人的生理、心理、環境等產生。(2)物的因素運動軌跡。在這條運動軌跡中,其主要包括用材不當、結構完整性差等設計上的缺陷;維修保養方面的缺陷;作業場所環境缺陷;制造流程與工藝流程上的缺陷;使用上的缺陷。此類現象可能出現在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
當人的因素運動軌跡和物的因素運動軌跡相交時,其所呈現的時間和地點,就是安全事故發生“時空”。需要注意的是,在軌跡交叉理論下,許多情況下人與物又互為因果。若設法排除機械設備或處理危險物質過程中的隱患或者消除人為失誤和不安全行為,使兩事件鏈連鎖中斷,則兩系列運動軌跡不能相交,危險就不會出現,就可避免事故發生。
2.1.1 基于綜合素質強化加強技能培養
對于人的因素行為軌跡,其出現的不安全行為具有被動性、主動性等特點,大多基于人的專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素養,因此,為有效減少LNG 接收站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應做好技能培養工作。在此期間,應規范落實相關技術指標,比如ISO 55000資產管理系列標準、GB/T 33172-2016、GB/T 33174-2016 和GB/T 33173-2016 等系列國標、以及DL/T 1868 等規范等。具體培養可通過制定、落實三級培訓計劃[2]實現。具體總結如下:
面向站內基層生產人員,落實“公司級+車間級+班組級”的培訓計劃。(1)對于公司級培訓,培訓間隔可設計為三個月,培訓內容以LNG 接收站安全事故案例和警示教育等內容為核心,深切令基層生產員工明確自身崗位的重要性,以及安全事故的嚴重后果,不斷提高基層生產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水平。(2)對于車間級培訓,培訓間隔可設計為一個月,培訓內容以技術操作、安全管理制度等為主,通過每月開展一次車間級的培訓教育工作,使基層生產人員明確管理制度內容,學會自我約束,主動學習、掌握技術操作,提高其技術操作熟練水平。(3)對于班組級培訓,培訓間隔可設計為一周,培訓內容以LNG 接收站內相關設備的實際操作、操作規程等內容為主,通過每周開展一次,不斷鞏固員工的專業記憶,以此增強其專業技術操作的安全水平。新時期下,技能培訓還應與新媒體、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在明確的人才技能分類下,利用兩微一端、短視頻等,根據不同技能人才對技能知識的需求,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分組培訓,打破技能培養在時間、空間方面的限制,最大程度地提高技能培養覆蓋范圍,提高現有基層生產員工的技能安全水平[3]。
2.1.2 做好考核銜接,加強多形式人才激勵
由于LNG 接收站內的一些生產作業往往伴隨一定危險性,所以,基于軌跡交叉理論的安全事故預防,在人的因素行為軌跡管理方面,還應注重現場作業人員認真工作積極性的調動。
落實“硬性+軟性”考核激勵體系,針對經歷過技能培養的基層生產員工,實施與技能培養周期相配套的考核機制,推動員工主動消化所學知識,樹立較高水平的學習意識。為有效規范接收站內員工的日常作業操作,規避操作失誤帶來的安全事故,LNG 接收站可結合自身安全生產狀態,調整現有的考核機制。比如,以班組為單位,對現有的考核指標予以細化,單位應開展有關考核制度修改反饋活動,充分聽取基層員工意見,從中選擇合理內容整合融入激勵機制中,進而確保考核機制的科學合理性,也更容易被員工所接收。
以某LNG 接收站為例,為提高現場人員作業的安全水平,經過員工反映與調整,最終落實54項考核細則,按照類別來看,共有7 大項。在詳細、嚴密的評分標準下,有助于相關安全管理人員掌握員工操作違規行為或隱患。同時,對于及時發現隱患并上報、處理的員工,給予工資績效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正向激勵,反之,若因為自身行為失誤,或是關鍵參數超出安全范圍,則給予考核評分方面的反向激勵,影響年底評優。在該約束條件下,站內員工將更加認真地執行各項生產操作,確保工作任務執行到位。
2.1.3 加強站內員工人文關懷
受到24h 生產制度影響,導致LNG 接收站員工長期處于倒班狀態下,致使員工出現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等情況,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失誤操作概率,還不利于LNG接收站員工心理健康,消磨員工工作熱情,間接促進安全事故的發生[4]。因此,為預防LNG 接收站安全事故,需強化人文關懷,落實對人的不安全行為預防管理。
(1)重視人文關懷。LNG 接收站應認識到人文關懷對預防安全事故的作用,在日常安全管理期間不可一味呵責,需正面宣傳引導,為員工提供釋放壓力、社會交往的平臺,確保其能夠在工作期間保持優良狀態。在此基礎上鼓勵員工進行自我檢討、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繼而規避因人的因素引發的安全事故。(2)組織人文活動。LNG 接收站可定期組織業余活動,如羽毛球競賽、安全知識競答、安全演講展示、拓展訓練、閱讀分享、短視頻設計競賽等,借助多元化趣味活動而放松員工身心,舒緩壓力,使員工能夠在工作時全身心投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3)強化溝通談心。溝通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幫助管理層更好地了解LNG 接收站一線員工心理狀態及訴求,以便接收站協調運行,減少人際矛盾。在溝通交流期間,可組織談心交心活動,鼓勵員工圍繞家庭、生活、工作進行討論,還可采用“一對一幫教”形式在一線員工之間傳遞安全意識,通過溝通舒緩心理的同時,強化員工安全素養,繼而從“人”的角度完成安全事故的有效預防。
對于LNG 接收站安全事故預防而言,首先要明確LNG 接收站生產運行期間蘊含的各類風險。具體包括人員凍傷、火災爆炸、人員窒息、儲罐翻滾等,但是在新時期下,無論是能源結構的挑戰還是經濟發展需求,由于LNG 接收站可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天然氣,因而市場需求旺盛。為保證LNG 接收站安全生產,避免軌跡交叉導致安全事故事件,可圍繞設備落實以下安全事故預防策略。
2.2.1 落實健全且智能的監控管理
由于國內LNG 接收站整體起步較晚,面對大量的市場需求,雖然相關單位企業引進了大量的國外進口設備,但是在設備狀態監測、監控方面力度不夠,比如LNG 儲罐、低溫泵、BOG 壓縮機等,一旦關鍵參數出現異常,極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為加強物的不安全狀態方面的管理,有效預防LNG 接收站安全事故,應建立健全站內設備、設施等狀態監控管理,其中包括監控制度與信息化技術體系。面向大部分進口設備組成,在制定設備、設施狀態監控制度時,應明確此類設備運行期間發生故障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調試階段、運行階段和故障多發階段。在設備調試階段,主要是誤操作的發生導致設備故障發生;在設備運行階段,故障發生率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其經過了前期的調試磨合;而設備的故障多發階段主要是因為設備運行時間過長,在外部環境和維修保養不到位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磨損等故障。因此,可以落實《崗位監控記錄》,通過將設備、設施安全管理內容細化并落實給各個安全生產崗位,由崗位人員實時記錄設備、設施參數,能夠通過對比分析判斷設備、設施是否出現異常。一般情況下,記錄間隔可設計為四小時,結合每兩個小時開展一次的現場巡檢,加強站內設備、設施安全狀態監管。
在風險評價方面,可落實HAZOP、QRA、FHA 等各類安全風險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響應。除此之外,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愈發廣泛,在監控LNG 接收站設備、設施時,可通過智能數據采集設備、傳感設備的部署,依托于BIM、物聯網等可視化技術模式,實現對設施、設備的實時狀態掌握,及時發現異常參數并定位,提高參數信息可追溯性的同時,及時解決各類問題。尤其是維修問題,通過智能化監控設備,依托于信息平臺的方案生產可優化維護保養內容,實現各類異常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解決,避免其嚴重化發展[5]。
2.2.2 落實健全的備品備件庫
對于LNG接收站而言,為加強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還可以通過備品備件庫的建立健全實現此條軌跡鏈的管理。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備品備件清單分級開展采購計劃,對于關鍵備件應設置綠色通道,合理縮短采購周期。
2.2.3 建立健全自主維修管理
1.網格化設備管理。由于LNG 接收站生產裝置占地面積相對較大,外加設備種類多且雜,所以在開展對物的管理時,可落實網格化設備管理。以海南LNG接收站為例,目前其實行“社區+村鎮+消防”管理方法,通過結合石化行業先進的設備管理經驗,實現生產班組設備與網格化管理工具的有機整合。在軌跡交叉理論下,人和物是管理重點,二者軌跡交叉容易帶來安全事故,而設備的維修管理離不開人工操作,所以,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應做好人力資源配置,根據經營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方案,結合海南LNG項目特點,細化組織結構層級,分別為管理層、專業技術層和技能操作層,組建專業班組。然后根據機構設置,落實科學合理的崗位設置和職位設定。在網格化設備自主維修與管理模式中,對網格單元進行立體式、相互交叉的設備管理,具體包括:精細化劃分LNG 接收站內設備,將其分配到對應網格中,劃分專業班組,落實指定責任人,以此打造三維立體、相互交叉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整合班組資源的同時,提高設備完好率。
2.設備缺陷閉環管理。設備缺陷閉環管理旨在快速解決設備運行參數偏離、運行狀態異常等缺陷,其具體方法是利用計算機等平臺技術,以缺陷工單的流程為載體,集中記錄設備缺陷工單的各項因素,建立起包含故障類型、描述、原因、處理措施4 個層次結構的設備缺陷管理模型,從設備本身、維保層面、操作層面等角度分析設備缺陷產生原因并制定、落實相應防護措施,以此實現設備的全面、信息化維修管理。其中,在檢測設備運行狀態時,可通過嵌入式傳感器的應用,結合現有維修數據與經驗預測可能出現的故障問題,確保設備維修決策科學、合理。
綜上所述,LNG 接收站作為天然氣供給的重要項目單位,在能源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下,為滿足天然氣需求,提高站內運作的安全水平,應加強人、物的不安全行為與狀態的管理,以此加強站內安全事故預防,避免軌跡交叉,提高站內運行安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