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專家:舒瑾(衢州市衢江區教師進修學校)
【中考真題】
請參加“共鳴與爭鳴”活動,與同學們分享你的閱讀思考。
選文:我們不應該有兩種眼光(略)
分享你的閱讀思考。(40分)
文章代表的是作者的觀點、感悟,讀了文章我們要問問自己:我聯想到了什么?我贊同作者的觀點嗎?我得到了什么啟發?
請你從文中摘錄一句話,根據這句話引發的聯想、思考、感悟寫一篇文章。你可以敘述事件,可以進行文學創作,可以發表觀點展開論述,還可以……
500字左右,不要出現個人真實信息(校名、人名等)。
【專家評析】
這個作文題創設了一個真實的寫作情境:參加“共鳴與爭鳴”活動,分享閱讀思考。該題以活動為線索,融通了寫作與閱讀,契合新課標“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任務群理念。閱讀選文《我們不應該有兩種眼光》選自《讀者》,是一篇簡短的哲理性散文。試卷第14與15兩道閱讀題分別從文章結構與表達上設題,既是閱讀理解題,又為“閱讀思考”的分享寫作搭建了寫作支架。體現“閱讀的實質即對話,寫作的實質即交流”這一理念,讀寫結合是本題的一大特色。
對于選文中的觀點與論述,考生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還可以由此生發聯想、闡發啟示。這也是對考生正確閱讀態度(不仰視、不俯視,平等對話)的考查。信息時代,眾聲喧嘩,如何在不同媒體、不同觀點的場域中,做一名成熟的閱讀者、獨立的判斷者和理性的發聲者?日常的思辨性讀寫是重要的學習路徑。選文內容有關人生態度與價值探尋,體現育人導向。統編教材中有不少涉及此類題材的課文,如八上第四單元的《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而“分享讀后感,與他人討論交流”這一學習任務,在教材的活動單元、名著閱讀、綜合性學習和寫作板塊中也有不少體現。可見,素養立意,照應課標,運用教材,是本組試題的命制指向。
寫作文體不限,鼓勵考生在多維對話中展現自己的立場與觀點。考生既可以模仿文本進行隨感式說理,也可以敘述事件來呈現自己的認識,還可以進行文學創作將“共鳴”或“爭鳴”的觀點隱在其內。此題支持考生的個性化選擇,讓擅長不同文體的考生能自由選擇,發揮所長。值得一提的是,敘述事件和文學創作需要由抽象到形象的轉化,回應選文觀點不是直接闡述,而是通過形象或事件來展現。
作文題干由提示語和指令語兩部分組成。提示語中連用三個“我”提示考生要表達“我”的所思所感,不要人云亦云,強調“我”的獨特性。指令語中“從文中摘錄一句話”,并不是指摳出文中的一句話或碎片化詞語進行任意發揮,而是要將其置于整篇語境中與之對話。這個指令體現了命題者對于此作文題開放與限制的把握。總之,本題需要考生對話文本、對話作者、對話自己、對話生活,在閱讀與表達中激蕩思維、豐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