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瑞
摘 要:我區春播糧食種類多樣,春播糧食面積逐年上升,為保障春播糧食的質量,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我區春耕備播監管采取了3X3流程化模式,使得我區春耕備播更加專業化、標準化。
關鍵詞:春耕備播、流程化
臨沂市蘭山區地處北緯35°03'~35°23',東經118°06'~118°20',總面積891平方千米,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790~920毫米,年均氣溫13.3℃,域內水網密布,水量充足,擁有水面36平方公里,有沂河、祊河、涑河等河流10余條。
1 蘭山區種植業現狀
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約27.86萬畝,春播農作物種植約7.1萬畝,其中春播花生面積約6.7萬畝,春玉米及小雜糧約0.2萬畝,蔬菜、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面積約0.2萬畝。
1.1 農民的種植意愿,投入積極性不強。近年來,農資價格上漲快,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相對于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有限,農業生產成本繼續攀升,種植業收益持續下降,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受疫情影響,農民非農收入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因而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投入資金偏少,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種糧收益不高等因素影響,農田管理向輕簡化方向發展[1]。
1.2 農村居家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主要由老年人和婦女組成,由于農業生產收益低,勞動強度大,農村青壯年選擇非農工作,造成農村勞動力不足,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將近60歲。
蘭山區地處城鄉結合處,就業范圍廣,據調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大多超過60歲。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抽樣調查120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為31.67%,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為53.3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為12.5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50%。
1.3 農業生產條件有待改善。因受土地家庭分散承包經營、農業產值較低及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投入不足的影響,水利農業基礎設施不足,損毀較多,應對旱澇等自然災害抵抗能力不足,仍沒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西部、北部丘陵地區排灌設備老化落后,有效灌溉覆蓋率不足50%,農業生產條件急需進行全新投入改良。
2 蘭山區3X3監管流程化模式
為方便農戶在時間上不耽誤農時,農資上保障供應,蘭山區農業主管部門提出了3X3監管流程化模式,即前期籌備、中期培訓、后期管理的模式,每一步分三個小步驟,前期農資籌備工作包括農資打假、調節農資價格、暢通農資物流;中期培訓分為信息宣傳、技術培訓、社會化服務三部分;后期管理有主要是技術人員及專家組適時田間指導,推廣新技術及機械化服務,加大生產條件改善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前期籌備農資:農資供應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充足供應農資是提高糧食產量的保障。
2.1.1 開展春季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春季農資下鄉活動、農機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確保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2023年積極響應上級部署,開展“穩糧保供”專項行動,保障農資質量,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2.1.2 完善市場制度,調節農資價格。加大農資市場情況調研力度,詳實掌握農資市場價格情況,分析農資價格變動趨勢,及時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準確的依據。建立農資儲備制度。通過儲備調節,實行淡儲旺銷是穩定化肥價格的主要手段。2023年我區提前備足、備好生產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為春季生產做好準備,調劑供應化肥約2000余噸、農藥約20噸、農膜約150噸。
2.1.3 加強部門聯動,暢通農資物流。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及時反映春耕農資供應情況和問題,爭取盡快將農資物流疏導措施落到基層,確保農資物流暢通,打通農資流通“最后一公里”。
2.2 農業技術培訓,適時提供科技支持,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
2.2.1 加強信息服務。印發了《2022年全區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2022年春季小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意見》、《2022年促弱轉壯保夏糧小麥豐收技術掛圖》等資料,2022年早春發放技術明白紙1200余份,專業技術小冊子200余份,2023年早春發放技術明白紙1500余份,專業技術小冊子300余份,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田間調查,制定《2023年冬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2023年全區小麥中后期管理技術意見》等技術指導意見。
2.2.2 加強技術培訓。充分利用手機短信、微信、技術講座、熱線電話等各種宣傳媒體,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指導農戶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落實各項關鍵技術措施,把各項增產技術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到千家萬戶,努力提高春季麥田管理質量和技術水平。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引導農民科學備耕。2022年春播前,20余名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指導300余人次,培訓農民500余人次,2023年春播前,農技人員下鄉進村入戶服務460余人次,培訓、指導種植大戶和農戶849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6000余份。
2.2.3 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村鎮為單位,整建制的統一耕作,如:統一耕種管理,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不僅不誤農時,有針對性的農技措施可以得到有力執行,還能提高耕作效率和質量,有利農業投入品控制;另外,為減少農民負擔,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或補貼方式,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
2.3 適時田間指導: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戶、深入田間地頭,在科學整地,合理施肥、用藥等方面進行現場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提高農資商品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
2.3.1 精耕細作,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拌種劑量進行科學田間管理。成立專家技術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小麥苗情調查、土壤墑情監測,指導群眾做好春季麥田管理和春耕備播工作。
組織下派科技人員,大力推廣種子粒選、種子藥劑處理、精量播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管理農田的水平,積極組織開展2023年全省“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我區完成小麥追肥面積9.1萬畝,化學除草6.8萬畝,劃鋤、鎮壓5.6萬畝。小麥病蟲害發生面積2.35萬畝,防治面積2.15萬畝。
2.3.2 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矛盾。受自然條件和機械作業費用高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區農業機械化程度和水平比較低,大部分農業生產活動主要還是以人工勞動為主,勞動生產率低、勞動強度大,一定程度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結合我區農村種植業發展特點,積極協調農機部門全面落實犁“耕深適度、覆蓋嚴密、不重不漏”,耙“地表平整、上松下實、保墑良好”,播“深淺一致、下籽均勻、播行筆直”的標準化農機作業標準,確保春播各類作物一播全苗。
2.3.3 加大農田生產條件改善,發展可持續農業生產,增強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必須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修復、鞏固和提高現有農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排澇設施,積極防范自然災害,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擺脫“靠天吃飯”傳統農業的束縛。
3 可行性分析
通過三年多的流程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農資價格相對穩定。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全國農藥和化肥價格高位運行,尤其每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由于需求量增加,價格大幅上升。我區提前在村宣傳欄進行對農資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農民心里有譜,農業投入受價格影響較小。
3.2 種植面積稍有增加,2021年較2020年增加7.1%,2022年較2021年增加了5.3%。
3.3 農民種植意愿增加,蘭山區共7個農業鎮,2023年每個鎮抽取調查500份,抽樣調查顯示農民種植意愿增加明顯,年輕人回鄉創業意愿增加。
參考文獻
[1] 王懷蘋,夏海東,趙志濤等.鶴壁市小麥播種量增加原因分析及解決途徑[J].中國農技推廣,2021(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