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鳳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必須把握農村經濟發展機遇期,科學運用農業技術手段,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整體素質,全面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本研究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機遇與對策,助力農業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與國家經濟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工作緊密相關,同時也是美麗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政府始終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在經濟政策、發展政策、國家財政等方面給予了較多支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挑戰與基于并存。對此,本文簡要敘述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挑戰,進一步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 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挑戰
1.1 農業產業結構仍需調整優化
目前,在農業經濟建設過程中,不少地方在生產體系等方面沒有深入研究探討,未能從資源統籌和集成的角度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農業產業結構的整合和完善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導致農業經濟的總體成效不理想。
1.2 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廣力度不足
在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沒有建立健全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得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得不到有效推廣和使用。
此外,我國很多農村并沒有對農民開展相應的教育培訓,沒有起到有效的技術指導作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廣力度不足,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1.3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首先,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依然沿用傳統經營模式,并沒有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當地政府還未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使得農村金融產品類型單一,基層金融無法突破創新。
其次,農村金融服務在很大程度上不適合大多數農戶的小型生產模式,與農戶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最后,我國民間金融機構形成時間較晚,在管理監督等方面缺乏相應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市場。
1.4 農村居民綜合素質較低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民全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才能不斷推進。但是,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制約了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致使農村生產力得不到較好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要求的“發展現代農業”不相適應。
一些地區農民的綜合素質低還體現在大多數農民缺乏開放的市場經濟意識和集體意識。
2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2.1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體系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對此,農業產業管理人員應做好農業市場調研工作,了解并掌握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變化的規律,根據以上規律進行農業市場的預測,開展科學的產業升級與改革工作,完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
以貴州思南為例,該地區作為貴州省的農業大縣,當地政府依托該縣現有的肉牛養殖現狀,通過招商引資實現肉牛養殖的規模化并且打通肉牛銷售的物流和冷鏈。除此之外,該縣還借助當地特色茶原、紅薯、蔬菜以及烤煙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園的旅游景點。
2.2 加大新技術與新工藝推廣力度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應提高對農業新技術和工藝的推廣力度,讓農業種植人員能夠應用新技術開展種植工作,并將其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當中,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在宣傳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應根據農民綜合素質和實際文化水平為其講解相關知識,盡量在講解過程中少使用專業術語,使專業技術更加簡單易懂,進一步提高新農業技術覆蓋面積。在思南縣,農技推廣工作人員通過網站、視頻宣傳等方式,讓當地更多農民學習新技術,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水平。
2.3 全方位發展
一直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較為單一,沒有實現良好的增收。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活動進行計劃和協調,有助于將多方面力量和資源有效結合起來,有助于形成新的農村增收模式。比如當前思南縣大力發展鄉村服務的數字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重點發展鄉村數字經濟,以線上營銷、農播、村播、跨境電商這些新業態為主,可以有效促進農村和農民增收。
此外,思南縣鄉村應用經營實體增收模式,集體可以成立配套企業或積極與企業合作,有效拓寬了農村經濟發展渠道,對壯大集體經濟有重要作用。并且,思南縣政府鼓勵農民朋友對土地資源進行出租、轉包、互換、股份合作,當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其他投資主體流轉時,能夠形成雙贏局面,與之相關的各種農村經濟活動可以被盤活。
結束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根據當前疫形勢,著重利用好“互聯網+”的形式,將農業經濟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對此,調整產業體系,進行新工藝推廣以及全方位發展將有利農村經濟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