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萍
1 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產業發展的作用
1.1 有利于農業種植產業的升級轉型
農業是基層農民群眾的重要經濟來源,農業的發展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和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在開展技術推廣過程中,技術人員可結合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和水文條件,針對當前農作物種植類型,種植范圍,農業技術的實際需求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為農戶提供優質作物品種及農藝栽培計劃,以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及質量,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
鄉鎮農技站應該采取技術手段或開展實驗推廣的方式,選擇符合本地區氣候環境的農作物品種,然后結合交通情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及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將傳統栽培管理方案做出進一步的更新換代,切實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
1.2 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同時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切實做好技術的宣傳工作,讓更多農民群眾能充分了解新技術的應用優勢,為農民群眾帶來更高經濟收益。農業技術推廣是新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加強技術推廣方案的有效制定,能夠手把手地指導農民群眾加強新技術的有效應用,并在技術推廣和技術應用過程中轉變廣大農民群眾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保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迅速地在基層推廣使用,為廣大農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和技術幫助。
1.3 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同時農業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更多地區推動農業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形成了現代化的產業發展方式,在這一背景之下對高素質農民群眾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量逐漸增強。通過加快農業種植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能夠結合地區的種植特色,打造出特色的農作物品牌,同時借助現代化高效的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大大的減少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升生產的智能化水平、現代化水平,更好的提高人力利用效率,保證在有限的人力資源投資下,能夠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2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措施
2.1 強化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履職能力
要進一步明晰農業技術服務機構的職能,使其能夠更好的發揮其職能,為鞏固我國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提高我國的糧油產量、保證我國人民群眾“菜籃子”食品的質量、防范和防治嚴重的自然災害、推動貧困山區的農業發展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并以“科技壯苗”的全過程管理和大豆、玉米的帶式套種為重點,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支持符合條件、有意愿的項目縣,圍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圍繞重大技術推廣任務,按照“一三五五”的科教興農工作機制,指導農技推廣機構、科研教學單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種農技推廣主體,進行區域性重點技術協作推廣,探索建立有效的組織合作、利益聯結和信息交流等制度,以提升基層地區的農業技術創新水平和質量。
2.2 加快主導品種主推技術落地應用
實行選擇推薦重點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制度。圍繞穩糧保供等重點任務,結合省、市發布的年度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省市縣三級聯動遴選發布年度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健全技術服務協作機制,聚力農技推廣首席專家、農技指導員、農業科技示范主體、特聘農技員組成縣域農技推廣服務團隊建設,實行技術服務專家人員負責制,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制定好通俗易懂的技術方案和操作規范。推行由農業技術指導員組成的“包村聯戶”體制,每位農業技術指導員要對5個以上村莊進行指導,健全“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技術推廣責任機制及“專家+技術指導員+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機制,讓先進實用技術能更快進入農村、進入到田,做好農業防災減災相關技術指導服務,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2.3 打造先進農業技術示范展示平臺載體
以發展特色、優勢、縣域農業為重點,建立多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
一是建設一個高標準的農業科技展示基地,增強農業科技示范展示能力。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設,組織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遴選申報,認定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要結合縣域農情實際,加強行業統籌協調,建設不少于2個長期穩定、引領突出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基地建設要明確年度任務,健全管理檔案,自建或租賃的基地要制定具體的種植及技術演示的具體實施計劃,在建設中,要與建設單位簽署具體的種植和技術演示合同。各示范基地按要求,樹立“國家基礎農技推廣系統”的標識,并標明示范內容、技術負責人和實施單位等。將糧食、蔬菜等重要作物及規模養殖的全程自動化作為重點,強化農機農技相結合的集成應用的示范,加速推進全過程自動化的發展。
二是對農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對象進行了精細的選擇,提高了技術的輻射性。健全農業技術示范主體的培養與評價與獎勵制度,每一個鎮(縣)農技所至少要為10個以上的農業技術示范單位提供服務,通過指導服務和技術培訓,使其學會使用與之配套的集成化、易學的技術,以及省時省力、節本增效的新農機,提高他們的科學種植、養殖和自主發展的能力,把他們建設成為主導技術應用的主力軍,打響永久型的農技服務專才。
2.4 創新農業科技縣域服務模式
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服務的新方式,推進縣級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與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和農業科技服務公司等社會服務組織的合作,共同進行農業科技服務。強化脫貧縣農技服務系統建設,充分利用農技服務組織和人員承擔“特聘”作用,并在脫貧縣重點開展農技人員培訓、特聘農技員選聘、先進技術示范示范等。
推進農技推廣工作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廣“互聯網+”的農技推廣模式,引導廣大農技人員充分運用“中國農技推廣網”、移動應用軟件、農業科技網上書店等,開展網上的技術培訓,網上的技術咨詢,網上的問題解答,網上的互動交流等。通過“中國農技網”,引導農戶通過該網絡獲得所需的服務資料,充分發揮該網絡的功能,為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