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寒
2017年,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憑借《掃地出門》一書榮獲普利策獎,書中探討了美國社會的住房危機,直面美國底層民眾生活的窘境。今年,在其新書《貧困:美國制造》中,他再次闡述了美國持續存在的貧困問題及其成因,試圖探索美國社會的脫貧之路。

| 觸目驚心的貧困現實 |
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美國的自由派記者作了深刻反思,后悔沒能及時報道和反映“鐵銹帶”(主要指美國中西部和五大湖地區,如今已成為衰落的老工業區)那些被“遺棄”的美國民眾的生活窘況,而特朗普當時正是在這些州取得了勝利。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修·德斯蒙德在當年出版了《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一書,聚焦美國底層的住房危機,然而卻和眾多相關報告一樣,未能在美國社會引起應有的重視。
從2008年開始,德斯蒙德在美國最底層的民眾中生活體驗了兩年。他先是住在一個移動拖車房里,后來搬到了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的貧民窟。在這期間,他結識了不少因無力支付房租、被迫不停搬家而深感絕望的家庭,以及從這些家庭榨取完利益,最終卻無情地把他們趕上街頭的房東。德斯蒙德在書中呈現了一系列生動而又令人心碎的畫面,描繪了美國的窮人在一個對弱勢群體充滿敵意的社會體系中艱難掙扎的情景。他在《掃地出門》一書中得出的結論一針見血:無休止的驅逐和威脅是導致美國社會持續貧困的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還有相當多的美國人以他人的痛苦和貧困為代價攫取大量財富。該書最終獲得了普利策非虛構類最佳小說獎。
德斯蒙德的新書《貧困:美國制造》繼續客觀地描述了他目睹的貧困現實,還提出了美國社會應該作出的改變。“成年以后,我就一直在這條道路上摸索。”德斯蒙德今年在倫敦接受采訪時說,“我教授關于貧困的課程,花大量時間深入美國社會底層,開展田野調查。直到現在,我仍在思考,如果有人在街上問我為什么在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還會有這么多貧困人口時,我到底該如何回答?”他還列舉了一些事實:“如果美國的窮人建立一個國家,其人口規模將超過澳大利亞。超過100萬美國人家里用不上自來水或抽水馬桶,超過3800萬美國人買不起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美國有100多萬兒童無家可歸,只能住在廉價旅館、汽車或庇護所里……”

| 美國貧困誰之過?|
《貧困:美國制造》一書不僅描寫了關于貧窮的殘酷現實,而且揭露了“一部分美國人的財富是建立在另一部分美國人的貧困基礎上的”,以及美國的富人和窮人、驅逐者和被驅逐者之間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德斯蒙德寫道:“我們一般習慣于把貧困歸咎于窮人自己不爭氣,而不會想到他們的貧困是為了成就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他認為,貧困源于三種典型的美國習慣:對窮人剝削;對富人補貼;有意隔離富人和窮人,導致社會流動性降低。“當我剛開始到密爾沃基進行調查研究時,我還在懷疑住進拖車房里到底有沒有意義?但當我離開時,我發現這樣做非常有用,因為能由此了解到我的房東的個人財務狀況,他的收入著實令我驚嘆。據我計算,除去成本,他每年的凈收益可達40萬美元以上。”德斯蒙德說。

回顧上一部作品《掃地出門》的寫作經歷,德斯蒙德表示自己深受底層貧困與苦難現實的沖擊,因無力改變而被罪惡感折磨。在這本書的后記中,他有這樣的自白:“在調查接近尾聲時,我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自己非常骯臟,像收集戰利品一樣在收集人們的苦難和悲劇。當我離開拖車公園,重回原本舒適安穩的生活后,這種感覺就變得愈發強烈了。我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叛徒,隨時準備接受譴責。”談及《貧困:美國制造》的寫作初衷,德斯蒙德稱自己在閱讀美國作家湯米·奧蘭治的小說《在那里》時深受觸動,書中寫道:“這些孩子從燃燒的建筑物中跳出來,然后摔死了,可我們卻覺得事故的責任在孩子。”德斯蒙德認為,這是對美國貧困問題的精準概括,人們習慣將苦難歸咎于窮人,忽略了真正的根源是“火”。“我想寫一本關于‘火的書——是誰點燃了‘火,又是誰在用這把‘火取暖。”他說。
對于數百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來說,安全的住所、充足的食物以及基本的取暖設備和醫療服務都是奢望。據德斯蒙德估計,美國只需花費國內生產總值的1%,也就是1770億美元,就能讓該國所有人擺脫貧困,要知道,美國人每年扔掉的食物都比這多。但問題在于,沒人愿意這么做。他表示,只要通過追查逃稅等方式,征收最富有的那部分人中1%的家庭未予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美國政府就能在不增加財政赤字的情況下,讓每個家庭都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上。“貧窮不知道剝奪了多少美國人當護士、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夢想。”他說。
| 脫貧之路何去何從?|
德斯蒙德認為,僅僅把貧困的責任推給美國的寡頭和埃隆·馬斯克、杰夫·貝索斯等人是把問題簡單化了,盡管這有利于對他們的財富公平征稅。“所有的美國房主都有責任站出來,指出自己在房地產方面獲得的減稅是不公平的,自己不該得到這個優惠。我們都需要在這場對抗貧困的戰役中有所貢獻。”德斯蒙德說。他在《貧困:美國制造》中提到,“美國式的福利政策是一邊倒的”,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人在稅收和住房上卻要支付更多,美國的分配結構正在將窮人拒之門外,剝奪他們擺脫困境的機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2022年,美國約投入530億美元用于經濟適用房項目,但在補貼房主稅收上卻花費了19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向了年收入六位數以上的家庭,“我們在花更多的錢補貼富裕,而不是減輕貧困”。
德斯蒙德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鎮長大,父親是一名牧師,母親為了供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上大學要同時打好幾份工。就在他決定攻讀貧困問題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時,銀行收回了他們家抵押的住房。“我們失去家園的情形到現在都歷歷在目。那時,我因為這件事感到非常羞愧,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是父母的錯。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現美國有數百萬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境況,才越來越明白這背后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他說。
德斯蒙德在書中嚴密而有力地論證了“廢除把低收入家庭住房隔離在高檔社區之外的政策,建設更加富有包容性的社區”的必要性,以及讓私人住宅和保障性住房融合,讓窮人和富人的孩子上同一所學校等做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但他也表示,“如果認為只要嚴格按照這種方式整合社區就能一勞永逸,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還會面臨很多挑戰。比如心理上的挑戰,富人要習慣與和自己有天壤之別的人同坐在一家咖啡店里。從另一方面來看,富人們也會有所收獲,他們長期以來的孤獨和恐懼感將會逐漸消失。當人們不再時刻以自我為中心,才能真正融入社區生活。”

當被問及寫完《貧困:美國制造》后的感受時,德斯蒙德說:“我害怕人們讀到它后,會說‘哦,天吶,這都是些什么!,然后繼續原本的生活。我希望聽到人們說‘不,簡直受夠了!,然后選擇行動。”德斯蒙德認為自己是改革者,而非革命者,“前一陣子,我在電視節目上被一位保守黨政客指責煽動美國社會的全面動蕩和崩潰,但這并不是我的初衷。正如我在書中所說,富人仍然可以買名牌手袋,但不是以窮人的饑餓和絕望為代價。”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