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三季度經濟增長動能改善有望推動2023年全年GDP增長5.2%,實現政府今年“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
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具體來看,體現出三大特征:1支出端消費貢獻提升,2生產端平穩擴張,3國企生產加速擴張,民營企業經營改善。
分化明顯
“當前經濟分化仍然明顯,消費、出口持續修復,但地產仍在下行,經濟內生動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認為。國家統計局表示:“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熊園預計年內大概率還有政策出臺,包括一線松地產、化債、城中村改造、降準降息等。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預計,四季度GDP環比增速為3.5%(折年增長率),同比增長5%。三季度經濟增長動能改善有望推動2023年全年GDP增長5.2%,實現政府今年“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
同時,未來幾個月房地產活動將逐漸企穩,但在2024年仍將保持疲弱。預計2024年房地產活動跌幅將收窄,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將有所減弱。
收入下滑
隨著經濟重啟后服務業活動進一步反彈,居民收入繼續修復,部分超額儲蓄釋放,消費有望在2024年繼續溫和復蘇。然而房地產活動低迷將繼續拖累整體經濟增長,盡管其跌幅有所收窄、對經濟的拖累減弱。居民信心可能仍較為低迷;地方政府財政繼續面臨挑戰,這將限制其加大政府支出和提振基建投資的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反映消費需求的一項重要指標,前三季度CPI僅同比上漲0.4%。
在居民收入方面,疫情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比此前出現明顯下滑。2014—2019年,此增速均接近7%,2020年則由2019年的5.89%下滑至2.1%,2021年雖然反彈到8.1%,2022年再次下降為2.9%。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9%(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測算,即使金融條件回升、部分經濟活動有所改善,但居民總資產與凈資產還在修復之中,居民收入可能部分用來修復資產負債表而非完全用來增加支出,導致經濟循環不暢,這是過去十幾年時間里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瑞銀預計政策支持加碼,未來幾個月央行有可能進一步降息10個基點,地方政府將繼續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符合資格的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或償還對企業供應商的欠款。
明確預期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恰恰因為三季度經濟數據不錯,全年5%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的把握較大,所以市場對后續穩增長政策的預期明顯減弱,市場情緒因而轉弱。
2022年四季度因疫情沖擊,GDP同比增長只有2.9%,是去年4個季度中的又一個低基數。這樣算下來,今年四季度所需的4.4%同比增速底線,對應的兩年平均增速只有3.6%,明顯低于今年三季度已實現的4.4%兩年平均增速。
換句話說,如果政策只是追求守住全年GDP增長5%的底線目標,四季度經濟狀況就算比三季度差一些也沒關系。因此,市場預期今年四季度穩增長政策可能不會像三季度這樣積極,市場情緒因而轉冷。
徐高表示,穩增長政策的預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今年三季度經濟數據的改善幾乎完全來自穩增長政策的托底作用,政策之外的經濟內生增長動能仍然偏弱。
一方面,受穩增長政策帶動,經濟環比增速在8月觸底;但另一方面,政策尚未化解經濟當前的主要矛盾,即地產開發商的信用風險,也未能消除經濟內生性的下滑壓力。
今年9月宏觀格局與8月類似:一方面是高增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推動基建投資穩健增長,體現出穩增長政策對經濟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地產投資繼續顯著下滑,反映經濟內生增長動能的疲弱。
在這種局面下,當市場猜測穩增長政策會因為全年增長目標可以達成而不再積極發力時,經濟前景預期就隨之走弱。
GDP增長目標如果設得過低,各方信心就不容易穩住,經濟內生的消費和投資意愿就會隨之偏低,從而加大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并讓經濟增長更加依賴宏觀穩增長政策。當前如果因為全年5%的GDP增長目標似乎可以達成,就降低宏觀穩增長政策的力度,那么好不容易形成的經濟向好趨勢很可能戛然而止。
財政發力
徐高認為,當前,宏觀政策應當主要在三方面發力,以延續經濟改善的趨勢。
第一,政策應該在地產行業的供給側做文章,打破地產行業的惡性循環。
第二,中央財政應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融資支持力度,以保持基建投資的強度。
第三,宏觀政策要在推進增長方面有更明確的導向,以GDP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指標來落實高質量發展。為了穩定各方預期,2024年GDP增長目標應該更加進取,爭取高于今年目標。
中金公司表示,向前看,經濟走勢關鍵在于財政脈沖的力度。
信貸脈沖是市場跟蹤宏觀流動性的一種方式,但在內生需求不足的前提下,財政脈沖更重要。除了政府債券以外,中國財政或者準財政的融資方式還包括土地收入、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央行的利潤上繳等等。
今年上半年,財政脈沖連續下行,主要原因是政府債發行進度滯后、土地收入持續下滑、開發性金融工具以及大部分結構性政策工具不再新增凈投放。
隨著一攬子化債政策的落地以及財政發債進度的加速,8月財政脈沖出現了見底回升的態勢,從發債進度以及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的規劃來看,財政脈沖回升的趨勢有可能持續到明年一季度,但要保證明年一季度后財政力度不明顯下降,未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財政寬松。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本次將其全額計入2023年赤字,一次性提高2023年赤字率至3.8%,超過2020年的3.7%,成為公共預算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最高赤字率年份。
增發2023年國債體現出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思路,有助于中期經濟增長預期的穩定。
不過,增發國債(預算內財政)可能降低政策銀行發行新一批專項基建投資基金和增加信貸支持的可能性及潛在規模(準財政政策)。
汪濤表示,今年增發國債的時點較晚,無法顯著影響四季度經濟增長走勢,但應有助于支撐2024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動能。她仍預計政策支持繼續加碼,包括進一步降準以配合大規模政府債券發行,再降息至少10個基點,財政支持可能更為顯性和積極,包括提高2024年預算財政赤字率和地方專項債限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