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昆,梁永強,莫志高
(廣西桂林市中醫醫院泌尿外科,廣西 桂林 541002)
在臨床泌尿外科,泌尿系統結石是發病率較高的一類疾病,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此類疾病患者的占比較高。研究發現,我國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率高達5%,而該數據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可高達10%,我國每年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率為200/10 萬,并且該病在治療后具有較高的復發可能性[1-2]。統計數據顯示,泌尿系統結石患者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在初次發病后,有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在5 年內病情復發。草酸鈣結石是泌尿系統結石中發病率最高的一類結石,占比達80%,并且治療后的復發趨勢更為顯著[3]。現階段,臨床認為草酸鈣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較多,如患者存在低枸櫞酸尿癥、高鈉尿癥、低尿量、高草酸尿癥、高鈣尿癥、高尿酸血癥以及高磷酸鹽尿癥等。除此之外,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也可導致草酸鈣結石的發生。對于此病患者,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在手術前,需對患者進行B 超、CT 等檢查,以確定結石的位置、數量、大小等,并制定手術方案。臨床通常采取的手術方案有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等,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術后結石標本應給予紅外光譜分析[4],以明確結石的類型。但臨床上部分患者受手術創傷及感染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在手術后出現一些并發癥或不適反應,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且術后患者的病情復發率也較高[5]?!吨T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曰:“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尿路結石的病性多為虛實夾雜,以脾腎虧虛為本,濕熱下注為標。通過手術去除了最主要的“標”——結石,但不能完全根除證素,術后腎氣虧虛更為突出。因此,臨床上針對草酸鈣結石術后患者可采用益腎健脾法治療。臨床上可參照《中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與《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關于石淋的證候分型標準進行臨床診斷與辨證分型。在中醫辨證分型中,若石淋病患者存在食欲不振、脘腹脹悶、腰膝酸軟、小便欲出不盡或小便失禁、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無力或尺脈細弱等證候,可考慮為脾腎虧虛證。本研究就益腎健脾法治療草酸鈣結石術后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在五種不同類型(草酸鈣類、磷酸鈣類、磷酸銨鎂類、尿酸類、胱氨酸類)的腎結石中,草酸鈣結石最為常見,占比高達80%。草酸鈣結石主要形成于酸性或中性尿中,主要發病群體為男性。調查發現,草酸鈣結石的形成與患者的飲食密切相關,若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攝入過多可促進結石形成的食物(如豆制品、菠菜、海鮮等),就容易引發本病[6]。
若人體內草酸含量過多,就可能引起泌尿系統結石,這也是草酸鈣結石的主要發病原因。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菠菜、豆制品、番茄、土豆等食物中草酸含量較高,若日常飲食中這些食物攝入過多,就會導致體內草酸積存,當量變引起質變后就會形成草酸鈣結石。臨床研究發現,菠菜中草酸的含量較高,200 g 菠菜中的草酸含量可達到725.6 mg,進食200 g菠菜后8 h 內,尿液中的草酸排泄量最高可達25 mg,最少也會達到20 mg,與正常人一天內排出的草酸總量一致[7]。
糖分是人體的主要營養成分之一,需及時進行補充。但補充糖分時要以適量為原則,否則將會導致結石形成。在人體的各類糖分中,若乳果糖含量過高,則極易導致結石。研究發現,無論是正常個體還是結石病患者,在食用含有100 g 糖分的食物后,尿液中的鈣含量與草酸濃度均會顯著上升,若進食的糖分為蔗糖,則在促進鈣吸收的同時還會導致大量的草酸鈣在體內積存,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草酸鈣結石形成[8]。除糖分增多外,蛋白質含量過高也是導致草酸鈣結石發生的主要原因。對腎結石的成分進行化驗分析可知,其中草酸鈣的含量高達87.5%,而草酸鈣含量升高與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及羥脯氨酸兩種物質密切相關。若日常飲食中攝入大量的蛋白質,將會導致尿液中草酸和鈣的含量顯著增加,長此以往可導致腎臟無法將多余的草酸和鈣排出體外,進而引發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這也是當前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草酸鈣結石發病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尿石癥在我國中醫學中歸屬于“砂淋”“石淋”等范疇。本病的發生與脾腎功能密切相關[9]。脾腎相關理論源于《黃帝內經》,同時也是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脾臟與腎臟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其中脾是先天之本,屬土居中,為化氣之樞,主運化,腎精充足有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養。若患者長期處于脾虛狀態,就會導致腎臟功能受到影響,以致腎精虧虛。腎主水、司二便,膀胱的排泄靠腎陽的氣化,腎虛則氣化失常;脾主運化,脾虛則濕熱內生,濕熱趁腎虛蘊結下焦,蒸騰日久,則尿液煎熬成石?!吨T病源候論》中明確指出,結石病患者大多因腎臟虧虛而致膀胱熱。清代醫家葉天士認為:“治淋之法,虛者調養中州,若虛實兩兼,又有益臟通腑之法?!鼻宕t家李用粹指出:“砂淋,用石葦散。又有積久淋病用前法不效者,以補中益氣湯升提陽氣。”歷代醫家明確提出了從脾腎論治“砂淋”的治則、治法與方藥。
臨床實踐證實,對于脾腎虧虛型泌尿系統結石患者而言,應用益腎健脾方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達到成功排石的目的,并且還可以預防疾病復發[10]。益腎健脾方由黃芪、山藥、白術、豆蔻、澤瀉、豬苓等中藥組成,其中黃芪屬于君藥,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山藥、白術為臣藥,可健脾益胃、滋腎益精,改善腎臟功能,配伍豆蔻、澤瀉、豬苓等可利水通淋、消腫除濕。諸藥合用,共奏益腎健牌、利濕消腫之功。有學者采用該方治療腎結石,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尿鈣和尿液中草酸鹽含量均顯著降低[11]。也有研究顯示,應用益腎健脾法可促進患者尿液成分的改變,由此降低泌尿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并有效預防疾病復發。加味益腎健脾法可對尿液中的蛋白質等分子產生作用,從而有效避免形成尿路結石,同時還可預防結石復發,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研究發現,在草酸鈣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病情,將部分結石擊碎,但仍面臨高復發率的問題,不利于患者腎功能的改善,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為此,必須在手術后給予恰當的藥物干預,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預防疾病復發[12]。王炎、林峰、翁雪云等[13]學者在“加味健脾益腎方對草酸鈣腎結石患者術后尿骨橋蛋白的影響”的研究中將116 例草酸鈣腎結石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62 例和對照組54 例,試驗組服用加味健脾益腎方治療,隔日1 次,對照組口服枸櫞酸氫鉀鈉顆粒治療,每日3 次,觀察兩組患者服藥前及服藥2 周、4 周時的尿骨橋蛋白(OPN)、尿鈣、尿草酸含量;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2 周、4 周時的OPN 含量與治療前比較顯著上升(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OPN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尿草酸、尿鈣含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加味健脾益腎方可以升高尿中OPN 含量,抑制草酸鈣結石形成,從而預防草酸鈣腎結石患者術后結石復發。
結合目前有關泌尿系統結石的中醫治療文獻來看,當前的研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泌尿系統結石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原因與機制,與之相關的臟器較多,并且各臟器之間互相影響,而當前的中醫治療僅僅從某個臟器或幾個臟器為著手點,未從整體的角度來詳細分析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機制及發展情況,對于深入了解其發病原因仍存在一定的限制[14]。
當前我國的中醫藥理論研究中,關注的重點是復方藥物起到的整體作用,但對于復方藥物的基礎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一種藥物在炮制過程中或在與其他藥物共同煎煮的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是否出現揮發或變性等問題仍有待研究。與此同時,某種中藥材的功效在提取過程中可能與其化學成分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在后續的研究中都需要深入探討。
中醫藥試驗中的臨床試驗與動物實驗具有較大的差別,當前的動物實驗更多地集中于臨床研究中,人類個體與動物具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動物實驗結果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在臨床試驗中無法等同比較。除此之外,中草藥的體內試驗結果與體外試驗結果也存在較大的區別。
目前的中醫藥研究大多以小樣本研究為主,所采取的研究方式多為非隨機對照試驗,并且具有單中心的特征,因此從循證醫學角度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泌尿系統結石較為常見。在泌尿系統結石中,草酸鈣結石的發病率最高。盡管微創手術是目前治療草酸鈣結石的有效手段,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出現較高的復發率。此外,一些患者術后也會出現并發癥或不適反應,影響治療效果與治療依從性。對于泌尿系統結石的治療,中醫擁有豐富的經驗與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工作者對泌尿系統結石的治療開展了深入研究,發展至今,中醫藥手段在防治泌尿系統結石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益腎健脾法在草酸鈣結石術后的治療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預防疾病復發。截至目前,在益腎健脾法治療草酸鈣結石術后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進展,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間,目前的臨床資料和數據相對較少,規范性也欠缺。
綜上所述,益腎健脾法治療草酸鈣結石術后的研究尚需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相互配合,為進一步開發利用中醫中藥提供科學依據。